元宵节在古代也被称为为什么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小源节、元夕节或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夜晚称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满月的第十五天被称为元宵节。

在中国古代习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兰花节)、夏媛节(水关节)合称为三元节。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乙:掌管宇宙万物的神)。司马迁在创制《太初历法》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

2008年6月14,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县,山西省柳林县,河北省蔚县,福州市马尾区,泉州市,晋江市,仙游县,福建省连城县,甘肃省永昌县,青海省乐都县申报的元宵节(采巧稻习俗,九曲黄河阵灯习俗,柳林板会,蔚县拜灯习俗,马尾-妈祖灯会习俗, 泉州灯会习俗、闽东石灯习俗、枫亭灯会习俗、闽西客家灯会庆典、永昌县万字灯习俗、九曲黄河灯习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X-71)。

2014 12.3,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省滦平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山东省淄博市宁海县、张店区、陕西省宾县申报的灯会(千军台庄户旗会、花会、河龙灯决胜会、千童灯会、淄博灯会、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