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当时为什么要用门票来消费?比如,粮票,面子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短缺,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1953,10年6月,国家颁布统购统销政策,从此人们的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年的“票时代”。
当时各种票充斥山城,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菜票...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都要票,票逐渐成为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保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票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
自65438年至0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的配给范围。到1983,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1985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配制度被取消。
1992-1997时期,票制终于在全国范围内退出历史舞台,这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剩时代。
扩展数据:
分类和特征
各地的商品票通常分为“吃、穿、用”三类。除了各种粮油票,还有猪牛羊肉鸡鸭鱼蛋票,各种糖票,各种豆制品票和各种蔬菜票,等等。除了各种布票,还有化纤票、棉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
手帕、肥皂、卫生纸、洗衣粉、火柴、破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凭证、电子票、自行车票、手表票、临时票、机动票等。,真是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部分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
用相应的粮票购买什么样的商品,都是缺一不可的。那么粮票这个大家庭有哪些品种呢?举几个例子,有直接的粮票,比如米票、面粉票、粗粮票、细粮票、小米票、土豆票等等。
百度百科-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