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的传播学史传播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大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将历史上的媒体分为三类:

1,所示的媒体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执行的媒体系统。

2.复制媒体系统。包括绘画、写作、印刷和摄影。在这种系统中,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信息的接受者则不需要。

3.机器媒体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等。这些媒介,不仅发送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正如哈特所展示的,这三种媒介是依次积累的。从从不依赖任何机器手段的“呈现媒体”到部分依赖机器的“复制媒体”,再到完全依赖机器的“机器媒体”,这是人类交流的媒体手段日益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外化的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媒体的演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体就是信息。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不是每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可能性。

因此,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创造了人类交流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把媒体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体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媒体的极大丰富和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媒体的发展带来的最直观的社会结果就是信息绝对量的增加。美国学者H. H .弗里德克曾经做过这样的计算:

如果公元元年人类掌握的信息量是1,那么信息成本就是1500年;

第二次倍增用了250年;第三次乘法耗时150年;进入20世纪后,信息量第四次翻倍,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至50年。

之后倍增速度突然加快,到了50年代,十年内倍增。然后到了六七十年代,时间周期进一步缩短到七年五年。根据计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翻一番只需要18个月到5年。

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即使以5年为周期计算,也意味着不到70年,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现有信息量的1万倍。信息量正以指数函数的速度快速增加。信息爆炸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变得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经济结构上明显不同于前两者。一般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经济主体从制造业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的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的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经过80、90年代的发展,这些特征正逐渐成为社会现实。

在信息社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对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信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从媒介普及的角度来看,二战后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信息化阶段和高级信息化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个阶段,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已经高度普及,个人媒体日益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这个阶段对应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信息倍增速度的突然加速。第二阶段,即“高级信息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多频道、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2)微型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方式的发展是不同媒体功能整合的新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建设信息社会。1993年,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高速公路”(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设想,1995年进一步提出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GII)的设想。继美国之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