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冗二穷,财政支出入不敷出?宋朝真实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批野宋粉,致力于为宋朝树立一个全新的正面形象。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印象,宋朝积贫积弱,被邻族打得体无完肤。
有的宋粉吹,说宋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宋代商品经济繁荣,GDP占当时世界的80%!
看清明上河图。当时的汴梁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甚至,在他们眼里,宋朝给辽国送岁币的辱国之举,意义重大:是为了国内和平发展的小钱,也是把辽国拉入宋朝控制的货币圈,发动金融战争!
所谓低级战争夺取土地,中级战争夺取资源,高级战争控制经济金融命脉。这可是宋朝的高级战略玩家啊!
总之在宋粉眼里,那就是大宋的一句话:好。
那么,宋朝的经济状况如何呢?普通人是怎么生活的?我们不看来源不明的数据,也不仅仅看一线城市的生活图景,也不真正看税收。
1.宋朝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政治改革一波三折。
要说宋朝的赋税,就不能绕过那些政治大臣。
首先出场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赵匡胤,宋太祖,成为兵变和黄袍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未来。他上位后,就想堵住篡位之路。
他在文官武将的设置上采取分权原则,能给三个人做什么就给三个人做什么,坚决不让一个人努力。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蠢蠢欲动,国内农民偶有暴动,北宋政府于是大量招兵买马。结果北宋官军众多,财政负担不堪重负。
范仲淹建议,要改革兵役制度,改革选拔机制,提高行政效率,一句话:减少财政支出!
然而,减少财政支出是谁的命?这是官僚们的生活。改革选拔机制,提高行政效率,放漂亮点,让官员自己拿命,自己砸金饭碗。他们能同意吗?
果然朝中有反对之声,大老板宋仁宗没能顶住压力,果断出卖队友,将范仲淹等维新派贬得远远的。
范仲淹还没开始事业就“死”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宋神宗时期,另一位强有力的改革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王安石。
借鉴范仲淹的失败经验,王安石变法的中心不是节约开支,减少领工资的人数,而是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即使国库富足。
比如招聘方式。按照规定,每个青壮年男子都要去劳动。如果他不想去呢?你不必逃避。春秋两季纳税的时候,交了适当的免役钱,就免于这种劳动。那如果大家都这样,谁来领徭役?路不会修了?水库不建了?
别担心,法院只是拿钱出来雇人干活。就这样,工作做成了,百姓高兴了,朝廷的差价也赚了,一举拿下。
另一个例子是青苗法。每到春夏,庄稼青黄不接,农民就是吃不饱,政府就出面,低息借钱给农民,不管是买粮还是买种子种田。反正秋天粮食成熟的时候,农民会把利息以税收的形式返还给政府。这样农民就不用向富人借高利贷了,政府也增加了财政收入,一举两得。
另一个例子是等损法和市场简易法。根据目前北京所需贡品的情况,除了品质优良的贡品需要运往京城外,一般的贡品都是就地变卖,兑换成白银,送往国库。
同时,政府拨款500万元,在丰收年低价收购物资,待收成未能平抑物价时再发放。
多管齐下,多渠道创收。这是王安石的变法。如此轰轰烈烈、涉及方方面面的政改运动,自然需要反对派。
反对派的领袖我们也很熟悉,那就是“砸罐子”的司马光和文学男神苏东坡。
这两位德才兼备的大作家为什么要反对政改?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免征法把老百姓从缴费变成了交费,不是更有损害吗?在灾难时期,税可以免,但服务费不能。
那么,实行免征额的钱,不就等于在百姓头上又加了一个重税吗?还有,在市场变化的规律下,政府要亲自去参加商品的销售,不仅会因为购买物资而增加财政负担,还会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和营业税收入。
国家不强大,人民怎么富裕?
就这样,双方打了几百个回合,宋神宗始终坚定地站在王安石一边。可惜,一个很好的变法,也得到皇帝的坚定支持,最终流产了。
为什么?因为王安石变法太仓促了,到了实施的时候,下面人又加码了。本来是好政策,到了就变坏了。
像青苗法,本来是方便农民借贷的,到了地方就变成了强买强卖。还有市场变化规律,本来就是为了稳定物价。结果政府垄断了市场,国企和关系户发了大财。
最后,王安石变法失败。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在宋代依然存在。但是,宋代朝廷的贫穷,并不一定意味着百姓的贫穷。与前朝相比,宋朝的农业税真的大大降低了。
2.向人民收取财富是轻浮的,还是收取杂税是过分的?
宋代的农业税继承了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将之前所有的租金、费用、调整转换成现金,合并到户税和地税。
夏天交一次税,秋天交一次税。只要在当地有房产,就必须在当地户籍所在地纳税。田多交税多,田少交税少,但是每亩地收的税是固定的。多少钱?
沈括在《孟茜笔谈》中说:“一斗亩税,乃宇宙之法。”
不管产量多少,每亩地都要收一桶税。在宋代,每亩土地的产量约为一石至四石。也就是说,十拼一石,也就是说,农业税税率2.5%到10%。和前朝相比,可以说是比较低了。
甚至朝廷收税的时候,也没有按照实际的田亩数。王明清在《后浪推前浪》中记载:“对于私营企业,每三亩地征一亩税。”甚至,为了鼓励大家开荒,100亩地只需要交四亩地。
朝廷一度想把税提高到每百亩20亩。结果官员上书反对,说“民苦民重”。这个税负和历代相比,简直太轻了。
在这样的政策下,宋朝的农民确实享受到了幸福的时光。司马光曾经到一个农村考察,发现即使是村里土地最少的劣等户,除了交两税外,几乎没有徭役负担。只要不遇到大饥荒,吃饱穿暖,我们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问题是,这两个税,也就是正税,只是农民面临的一种税负。你以为一个宋朝的老百姓只需要定期纳税就行了吗?需要注意的是,宋代除了正规税收,还有各种苛捐杂税。
宋朝刚开始进度条的时候,统治者还想休息一下。但后来,看到百姓越来越富,地方官开始动心,想方设法盘剥百姓。
仁宗年间,有一个叫李觏的思想家,他写了一首诗:“当官的要宽大,即使在古代今天也要从轻。州县凉疑民富,多少率不明。”
他真想对税收轻佻一点,农业税定得比古代10%还低。可惜这些州县地方官员看不到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肆意敛财。
在《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妻子的哥哥吴叔说,在济州,每年向朝廷缴纳的两税不到520两,他会看管这辆战车,每年从民间多得120两银子。
你看,你在宋朝做地方官的时候,有那么多钱可以赚。题外话,你知道为什么宋代佛教没有唐朝兴盛吗?
那是因为,出家要交服务费,科举做官不仅不用交税,还能赚大钱。那么为什么不爱做官,爱出家呢?
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宋朝的这些杂税还比较少,中央朝廷发现私增税收后会及时纠正。但后来地缘政治越来越紧张,战争开支越来越大,苛捐杂税成为常态。
北宋宣和年间,方腊起义爆发。因为军费短缺,当时的官方提出开征卖酒钱、人头钱、印钱等七种杂税,统称为“官钱”
后来几次战争,北宋朝廷决定“总造钱”、“版帐钱”、“月堆钱”。
这几种钱都是战争时期创立的,设定的金额比较高。特殊时期可以采取特殊措施,为了国家,人们愿意暂时勒紧裤腰带。
可谁知道,战争结束了,钱却还会继续收。腰带一直勒紧谁能受得了?结果人们付不起那么多钱,各种增收手段就出来了。
比如有的人因为交不起税,干脆不种庄稼,不种田地,但收税员还是会找到他,让他交税。
再比如,政府在审理案件的时候,犯人越有钱,判刑就越重。为什么?如果给你重点判刑,你就不能拿出财产争取减刑吗?甚至,有人家在路上被偷被抢。小偷被抓后,政府直接没收赃款,一分钱不还给失主。
所以那时候如果有人借了钱去外地藏债,债权人为了报复,干脆把债权让给政府。而政府追债,那叫穷追不舍,比收税还积极。
到了南宋时,连科学家朱也给儿子写信,叮嘱他不要忘记及时纳税,用于教育。朱不禁感慨:“从古到今的剥削规律,在这个朝代都是完备的。”
想想吧。惜春末年,宋朝财政总收入为6530万元,其中杂税近4500万元。杂税收入比正税多,宋朝是第一个。
北宋160年,农民起义200多次,南宋也差不多。如果普通人真的过上好日子,他们会被逼到哪里造反、集会?
当然,宋迷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宋代的商业确实发展很快。
在之前的几千年里,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以农业税为主。宋代是中国第一个工商税收收入超过农业税收入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