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两极格局?

从时间上看,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1990年德国统一而告终。表现为以美苏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抗,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相互的经济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企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美苏两大集团在世界权力格局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相互敌视,相互对抗,却无法战胜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局面。

(1)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是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背景,即历史条件和必然性。从资本主义世界看,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和美国跃居世界霸权的巅峰,取代英法成为世界霸主。从世界社会主义势力来看,二战后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这个新的世界格局是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所以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过程也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通过二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制定的。根据这一基本原则,战后世界大国重新划分了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即建立了国际关系新格局。这种新的国际关系模式就是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相互让步和妥协的产物,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力量对比既成事实起到了固定作用。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特别是大国强权政治的特点,给以后的世界带来了很多纷争和动荡。

一战前,世界格局的重心一直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有美英争夺世界领导权的斗争,但优势还是在西欧。二战后,美苏在国际关系格局中获得主导地位,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东方集团的盟友,形成两极格局,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

美苏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既有意识形态因素,也有国家利益的原因。

(2)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缓冲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今天。但在联合国成立初期,联合国实际上是被美国操纵的,一度成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和推行其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联合国宪章》是指导国际关系的重要国际法文件。

(3)纽伦堡审判是由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组成的法庭进行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战犯的法律制裁,也是国际法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一次公正的审判。东京审判由中、苏、美、英等11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主持,但由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领衔。总的来说,也是一次公正、正义的审判,但由于美国的保护,审判也留下了一些瑕疵,一些杀害中国人民的日本战犯逃脱了审判。

(4)自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生了几次演变。每一次,都是因为世界各种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从而打破了原有国际格局的平衡,出现了新的格局。第一次是19世纪初出现的维也纳体系。曾经,欧洲大陆的列强是“均势”的。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英国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并拥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第二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了美英争霸的国际关系格局。此时的英国虽然被战争削弱,但仍保持着强大的海上优势和庞大的殖民地。美国的经济实力虽然大大增强,但还没有达到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世界格局。这是战后美国经济实力扩张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增强造成的。

(5)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高度集权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一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请回顾第一章第四节中的相关部分),在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时期发挥了有效作用。同时,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和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破坏,加上文艺界和学术界批判运动中的偏向,这些缺陷和弊端都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民主生活,造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畸形。

(6)人民民主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由* * *生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以及一些进步的非工人阶级之间建立了政治联盟,对反动派和反动派实行专政。虽然经济上已经建立了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个体经济仍然存在。战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是国内革命和苏联援助相结合的结果。东欧国家与苏联结成社会主义联盟也是历史的必然。而东欧国家照搬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制度模式,苏联将东欧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强行推行自己的模式,为日后东欧国家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和政局的长治久安埋下了隐患。

(7)亚洲四国在走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时有不同的特点。早在上世纪20年代,蒙古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24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然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承认。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界,在朝鲜劳动党领导下在北方开展人民民主革命,于1948年9月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方首先建立了大韩民国,并与美国结盟。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越盟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后,于9月2日1945成立的。之后越南人民又和法国打了九年,直到1954年奠边府战役才结束。根据日内瓦协议的规定,越南以北纬17度线为临时分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方由越南生产党控制,南方由美国支持的南越政权控制。中国人民在中国* * *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于1949 10 1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注意的是,二战后亚洲四国的不同特点与雅尔塔体系密切相关,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可见一斑。

(8)东方集团的出现,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注意一个史实:东欧先后建立了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分别是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在欧亚崩溃的东方集团,东欧只有七个国家,因为南斯拉夫在1948年6月被苏联通过九国* * *生产党和工人党的情报局驱逐出东方集团。亚洲有四个国家:中国、朝鲜、越南、蒙古,一个* * *是12个国家。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课本上的相关地图。

(9)战后的经济和军事优势使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胀,但苏联的影响和世界各国人民不断扩大的革命运动成为美国称霸世界计划的主要障碍。但由于苏联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美国不敢贸然越过二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美苏双方都不愿意也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就重燃战火,以至于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因此,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杜鲁门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政府全面“遏制”苏联的“冷战”开始,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马歇尔计划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援助计划。以“复兴欧洲”为名,用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地位,控制西欧,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本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应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为了巩固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还积极策动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10)“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形成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两大集团逐渐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工具,两个大国的争斗导致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另一方面,由于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动武,从而避免了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大战的爆发。

(11)“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个高潮,是“冷战”加剧的重要表现。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对抗和“冷战”的结果,美国的霸权政策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

(12)美国的霸权政策在亚洲主要表现为“热战”,发动局部战争,突出表现为入侵朝鲜和越南的战争。

要了解“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的区别,结合教科书中引用的肯尼迪的言论,理解美国侵略越南的目的。一场“特战”,就是美国出钱买枪派顾问训练当地反动军队,用反革命“游击队”对付人民游击队,把农村居民赶进“战略村”,切断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局部战争”是“特种战争”的升级,是扩大越南战争规模,轰炸越南北部地区。在南越,美国直接派兵参战。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所以亚洲各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有着强烈的愿望。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各国的殖民地崩溃,但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企图恢复过去的殖民统治。这样,亚洲各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其中最突出的有: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以色列的建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标志着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对英帝国主义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印度的分治,则是英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反映了英国继续控制这一地区的企图,分治也是南亚次大陆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在巴勒斯坦地区,由于英美的介入,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民族矛盾加剧。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的决议。结果1948年5月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却迟迟没有成立。时至今日,“巴勒斯坦问题”仍然是尚未彻底解决的国际问题之一,也是中东动荡的根源。

(14)北非是二战中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之一。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里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事件包括埃及建立和收复苏伊士运河的斗争以及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战争。

1956当最后一批英军撤离后,英国对埃及长达70多年的殖民占领结束,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回顾时,要把握埃及从开凿运河到将其国有化的史实。苏伊士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主要航运路线。1856年,法国获得开凿运河的权利,规定埃及提供土地和无偿劳动,运河租借99年后归还埃及。运河的修建始于1859,历时10年,于1869年正式通车。1875年,由于资金困难,埃及被迫将44%的运河股份低价出售给英国。从那以后,这条运河一直在英国和法国的控制之下。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独立后收回运河主权时,英国不甘心失败。同年10年,支持以色列入侵埃及西奈半岛,并以“保护”运河为借口,与法国一起出兵埃及,入侵运河地区。同年年底,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侵略军被迫撤出,埃及最终实现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15)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国家人民命运的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独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从此,许多中小国家开始摆脱大国的控制,走上了团结合作、维护自身利益的道路。因此,这次会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亚非会议所体现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