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的历史演变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清代中后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顶峰。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还有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清末民初,除西藏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各地都使用年画。在民间,年画是新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是新年。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还具有文化艺术价值,是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题材包罗万象。据王树村先生统计,各种题材的画有2000多种。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世俗生活、风景名胜、实用新闻、寓言劝诫、仕女玩偶、花鸟虫鱼、吉祥喜庆等等。
木版年画的历史演变
年画是从任涛的古老习俗发展而来的。任涛是符涛,也被称为符涛董事会和符涛董事会。相传东海独朔山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一棵茶树和一个阴森森的二神,能吃各种鬼。因此,在正月初一,申屠和二神的肖像被画在红木板上,挂在门户上,以辟邪。在汉朝,人们在除夕装饰桃子,在门上画老虎。在宫殿的门上画一个战士的雕像。隋唐时期,门画再次发展起来,寺庙里的门到处都有画。到了宋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发展,手绘年画也发展成了木版年画。除了诏令画家临摹、雕刻唐代画家吴道子的《钟馗画像》之外,民间早已用彩色套印的方式印制年画。保存在宋代的年画包括“东方朔偷桃”,现在在陕西省博物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木版年画有了很大发展,主要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山东杨家埠,魏县,山西杨柳青,天津临汾,陕西武强,凤翔,绵竹,四川阜阳,安徽隆回,福建佛山,广东等地。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印刷方法和艺术风格也各具特色。到了清朝末期,木版年画逐渐被石版印刷的月份画所取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木版年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5,杨柳青年画社在天津成立。其他传统产区也对木版年画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