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人口多少?

人口:约654.38+0.5万人。

人口密度:68人/平方公里

喜德县位于四川省凉山自治州中北部,面积2207平方公里,人口1.33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龚堂子”温泉流量大、含硫量高、水温高、场地广。莫泽洞穴群、汉代石墓群、莫泽大峡谷、雌雄鱼洞河、娃儿瀑布神秘而迷人。

54平方公里的小相岭风光无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景区内青山绿水,峡谷纵横,森林茂密,草甸片片,峰谷青翠,奇花异草。这里不仅有冰川湖泊,还有3万亩的杜克花海、3000亩的黄背高山栎林、1万多亩的原始冷杉林,还有栩栩如生的双龟山、怪石嶙峋的盆景沟渠。此外,波光粼粼、柔和醇香的“火炬液”系列佳酿和富有特色、古朴典雅的彝族漆器工艺品,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辖:光明镇、绵山镇、罗哈镇、两河口镇、米市镇、红磨镇、泥泊镇、八九乡、北山乡、东河乡、武乐乡、切托乡、西河乡、湖乡、理子乡、查马拉达乡、罗易乡、河泡洛乡、热克依达乡、陆机乡等。65438+.1个居委会,169个村民委员会,604个村民小组。城市人口占8.1%。光明镇是县城所在地,海拔1843米。市区呈扇形,故称扇城,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17900。

历史的发展

喜德郡秦代属蜀郡管辖;三国、晋朝、隋唐;元代属苏琪郡,建昌卫;明属万卫山;清朝隶属西昌、冕宁两县。1952年8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西昌宏茂麻姑彝族自治区和冕宁靖远区合并,6月1953-2-24日设立喜德县。县政府设在甘香营。彝语中“喜多拉达”是制作铠甲的地方。根据“喜多”一词的汉语谐音,命名为“喜德”县。

在奴隶社会的漫漫长夜中,喜德人依靠火坑中的火种驱散寒冷和迷茫,依靠刀耕火种获取生活所需的食物,依靠自己的韧性抗击天灾人祸,顽强生存繁衍。喜德县的建立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正是这一刻的巨变,成就了喜德历史上的三次伟大飞跃:1953,民主改革,一步跨越两千年,全县各族人民跃入社会主义新世界;1979,改革开放,勤劳致富;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结构调整、增收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县的好路子。

自然地理

喜德县东有马古梁子为屏,与昭觉县接壤;南为安宁河环绕,面向西昌;西以瓦来火铺、鞍山、冕宁县为界。北面有小相岭、瓦基木岭子牌坊,与岳西相连。红头发的梁紫从中间突出——在风暴顶端鸟瞰整个地区。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6"-42'56 ",北纬53'15"-31'12 "。南北长70.8公里;东西宽59.5公里,面积2200.4平方公里,相当于330.06万亩。常年耕地22.06万亩,森林覆盖率25.8%,天然草地1万亩。是一个山区县,人口少,资源丰富,农林牧副产业发展潜力大。

2000年总人口为137652 〈 1997,年末总人口为125855。出生率为1.8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7%。其中彝族117446人,占总人口的85.32%;也是现代彝语标准读音的所在地。境内地形为中山,有沟坝、中山、高山等七种类型。中山占总面积的75%。最高海拔4500.4m,最低海拔1580m。年平均气温14.1C,年降雨量约1000mm。资源主要有水电、铁、铅、锌、花岗岩、白云石和大理石。水电储量186400千瓦,可开发容量72600千瓦;花岗岩储量40亿立方米,白云石储量3亿吨。全县已初步形成畜牧、水果、烤烟、蚕桑、建材(花岗岩)等优势产业。)和加工业为主要支柱。

文化卫生

喜德县建县之初只有6所小学,220名学生,15名教师。

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为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而不懈努力。一是改善办学条件。1997“双基”验收后,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契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035万元,改造建设教室16492.94平方米。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充分发挥教育的规模效益,全县202所小学合并为156,9所中学合并为7所。目前在校学生17867人,教职工1242人。初步形成了集普通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双语教学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第三,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上升,全国优秀教师7名,特级教师3名。第四,民族教育规模空前。全县三类寄宿生达到5700人,创历史新高。适龄儿童入学率92%,巩固率95.3%,有效巩固了“两基”成果,正在向“普九”迈进。

喜德的国民健康服务从零开始。经过50年的发展,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护网已初步形成。县、乡、村都建立了村卫生站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处理日常事务,建立了良好的管理制度,有效形成了层层抓人的局面。缺医少药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后,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寿命由解放初期的30岁提高到65岁。目前,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50个,医务人员328人,行政村170个,卫生室156个,乡村医生182人,重点村卫生站120个,有效加强了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

近年来,省、州投资数百万元建设县医院,改善和提高了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使之成为集医、教、研、治于一体的医疗中心。同时,妇幼保健、卫生防疫、食品卫生、药品管理、全民健康教育等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计划生育

1953年,全县总人口只有71309,其中少数民族占86%。从1964到1982,人口快速增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一是加强领导,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第二,大力保证网络和团队建设的力度;三是深化宣传动员工作,引导群众转变生育观念。

截至2002年底,全县计划生育率为95.98%,人口出生率为16.74‰,自然增长率为11.09‰。在过去的20年里,出生人口减少了45000人。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文化旅游

喜德有着灿烂的彝族文化和起源历史。1953成立的县文化馆,先后编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如《看烟花》《酒歌》获省优秀创作奖,《牧羊女》《学文化》等作品获演出优秀奖。喜德县农村业余表演队,成立于1984,被誉为“大凉山上的乌兰齐木”,至今仍活跃在城乡。被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先进单位、文明表演队称号。

城市建设

为尽快开发利用国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新县委、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提出“塑造全新形象,四面八方招商”的理念后,我们将坚持“以诚认识投资者,以独特优势吸引投资者,以优惠政策回报投资者,以优质服务帮助投资者”的原则,狠抓投资环境建设。为此,县委、县政府补充完善了喜德县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规定,从投资领域、形式、用地政策、税收政策、引进资金奖励政策、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细化和量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并成立投诉举报中心,公布投诉电话,安排专人处理招商引资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通过改善投资软环境,喜德在招商引资和经营城市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确立了“提升人气、吸引财富、互利共赢”的城市管理理念,确立了“政府建设、部门服务、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工作经验和原则;已编制县城新区规划3.4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0.72平方公里;投资12万元,全面改造危旧房100多间;投资1450万元建设秦权社区、商贸社区、阳光社区、县委宾馆;积极吸引外来投资者,创办了喜德县巨力公共贸易有限公司、梁寨特种合金厂等一批民营企业;投资1220万元大力改造市政道路、供水管网、广播电视光缆、电力线路、电信线路。喜德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特色道路,打旅游品牌。目前已入围“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同时还引进了凉山京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万元开发温泉休闲度假村,拉开了“以温泉开发为突破口,以小相岭风光为重点”培育旅游产业的大幕,成功推进了“三个转变”。

经济建设

全县生产总值2.92亿元,比1.996(下同)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9.6Ok;第二产业增加值8800万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8700万元,增长8.8%。粮食产量60004吨,增长3.6%;烤烟产量984吨,增长13.1%;石油产量39吨,下降4 %;生猪出栏55332头,下降2.2%。乡镇企业欠商业4款19720万元,增长24.5%;上缴税金533万元,增长23.4%;实现利润991万元,减少59.3%。工业企业销售收入979万元,下降756.5438+0%;利税总额269万元,下降62.9%;利润654.38+0.66万元,同比减少654.38+09.8%。运输货运量50.4万吨,增长14.5%;客运量91.1万,同比增长12.4%。邮电业务总量654.38+0.3923亿元,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7万元,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4万元,增长24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05万元,更新改造投资709万元,其他投资550万元。固定资产增加1071万元,下降52.9%。财政收入15110000,增长17%;财政支出4093万元,增长18.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399万元,增长10.5%。中学生2167人,减少4.6%;小学生15651人,同比增加16.1%;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7%,提高了6.2个百分点。推广应用成果31项,其中文化馆1项,医院床位245张,卫生技术人员317人。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1.0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1.31.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66076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382元,财政总收入2240万元。

1952年喜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7万亩,亩产106.8公斤,总产量210.4万公斤,人均粮食300公斤,农业总产值331万元。2002年喜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1.3万亩,比1.952增加1.3万亩;亩产629.3斤,是1952的5.9倍。总产量66076吨,是1.952的6.3倍;人均粮食1065斤,是1952的3.6倍。农业总产值为654.38+02543万元,是654.38+0952的37.9倍。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荒山治理和“六大林带”建设等工程的全面实施,林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六大林带”建设始于2000年,截至2002年底,造林面积139287.6亩。目前,全县林地森林覆盖率为22.78%,灌木及周边乔木覆盖率为37.79%。喜德县森林面积6.8万公顷,其中飞播造林4.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76%。天然草地761000公顷,人工草地7300公顷。动植物有五大类100多种,中草药有9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续断、黄连、党参。

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3150”项目的实施,肉羊、乌骨鸡、仔猪等畜产品稳步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2002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55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当年农民人均收入1.382元中,畜牧业为578,占41.8%。有效地保证了畜牧业在“十五”期间能够在农业中达到“半壁江山”的地位。农业科技应用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农业经营项目从无到有,水果、干果、蚕桑、烤烟、辣椒、蜡虫初具规模,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县乡公路网基本形成,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91%的村解决了用电问题,80%的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集约化的农田基本建设使每家每户拥有近1亩高产稳产农田,各地抵御洪涝、干旱、冰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喜德县早期工业经济几乎空白,工业总产值不足3000元。建县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县积极探索和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良好成效。一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2年,私营企业喜德县亮仔特种合金厂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特种合金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火炬酒业公司是川西南地区的重点酒企之一,生产的秦权珍品和火炬酒系列酒已成为该州接待的首选。二是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建成国控电站5座,民营电站9座,全县总装机容量达到17250 kW。引进技术进行科技创新的湘陵冶金炉料有限公司,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在1994单一产品——铁合金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出高能耗新产品,依靠充足的电力,产品远销省内外。喜德大个建材有限公司已通过ISO认证。2003年,生产的“大个”牌系列水泥被评为凉山州“优秀”产品,生产经营连续八年被州政府评为综合经济50强和纳税明显企业。泉州唯一获得“四川省免检产品”称号的已公示。第三,传统民族产业继续繁荣发展。彝族漆器、民族服饰等工艺产品做工精良,色彩鲜艳,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

交通通信

形成公路、铁路“二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公路里程436公里;成昆铁路贯穿全国8个乡(镇),共有10个火车站,全长83.17公里。今年将新建时速200公里的成昆复线,县城还将建一个火车站,这是凉山州要建的5个火车站之一。通信行业从手摇电话、自动电话、光纤通信交换机、程控电话、本地移动A网、移动全球通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

目前,居民和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1万以上;国内也开通了宽带网、专用用户线、四川党政网。

2021,1,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排名出炉,喜德县排名第4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