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铸剑技术的历史渊源
龙泉剑,又称“七星剑”,根据其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硬剑(以坚硬著称)、软剑(以柔韧著称)和传统武术剑。此外还有云华剑、藤条剑、鱼骨剑、鸳鸯剑等29个品种,近百种款式。
龙泉剑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周游江南各省。到了浙江龙泉,他发现西秦山脚下有一个湖,清甜冰凉,湖边有七口井,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用湖水淬剑可以增强剑的硬度,是铸剑的好地方。欧冶子在湖边支起火炉,向楚王献上“龙渊”、“太哀”、“公卜”三剑,得到丰厚的赏赐,“龙渊”剑从此声名大噪。后人在井边修建了欧冶子将军庙作为纪念,并将铸剑之地改名为“龙源”。这里生产的剑也刻有龙凤和七星的符号。由此,技艺传承。后来老庙依旧,七口井里还有一口井。到了唐代,龙的名声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后为避李渊之讳,“泉代元”“龙渊”之名,改称“龙泉”,即今浙江龙泉。后来,人们把西秦山湖改名为剑池湖,在山北麓建立了欧冶子庙,并编造了许多关于龙泉宝剑的故事。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水军里的幕府宴席》一诗中,写下“宁知草中人,腰有龙泉”的诗句。在这里,龙泉成了“剑”的代名词。
据《龙泉县志》记载,清代先后开设了郑一生剑店、辽太和剑店、千姿剑店、万姿剑店,均以刀刃锋利、质量上乘著称。到清末民初,龙泉县溪北岸的一条街上,已有千字号、万字号、任自毫(沈广龙)、金子浩、雍子豪、和之豪、周国贵等七家剑店。其中,千字号、万字号、沈广龙被称为龙泉剑的三大宗师。民国十九年(1930),龙泉剑店数量增至11。“当时龙泉县每年有2000把剑,年产值约8000元,销往温州、杭州、上海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龙泉剑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了生产规模,开发了大量新产品。1972年,第二、三代传人沈和他的儿子沈新培努力锻造了四把高档龙泉宝剑,作为国礼送给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1992年,龙泉剑获国际武术博览会金奖。龙泉剑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武术器械,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