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纪念碑的历史回顾
我住进加格达奇北山宾馆后,急切地寻找铁道兵第三师原司令部所在地。问了几个服务员,都没说清楚,北山饭店是依山而建,左右前三面都是楼房,没有当年的痕迹。我问了小区的几个老人。他们都是10年前搬来的,我也不知道军队曾经在这里住过。
就我记忆所及,北山宾馆附近应该是铁三师所在地。我在居民区继续寻找,终于在一栋居民楼上看到了“铁兵街”的字样。这个发现让我欣喜若狂。我不仅坚信这是铁三师的驻地,而且这条街的名字让我看到了加格达奇人民没有忘记当年的铁道兵。
北山是加格达奇的最高点,几乎全城都能看到矗立在山顶的铁道兵纪念碑。从北山宾馆后面的水泥楼梯出发,10分钟到达山顶,可以鸟瞰整个城市。山上林木茂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松柏丛中。
当天下午,我在大兴安岭地区老干部局见到了原三师机要科长马新伟。退休前是大兴安岭地区精神文明办主任。年近80岁的马劳1978从三师转业到地方,经历了大兴安岭开发的全过程。当老人听说我是第三师的一员时,他立刻笑了,看上去容光焕发,谈起了侃侃。他的喜悦难以言表。他笑着说:“加格达奇现在很多人都是后来才搬到这里的,铁道兵也是有名的。大兴安岭大家都知道,但加格达奇这些年变化太大,三师驻地已经认不出来了。“他问我住哪儿,我说北山宾馆。他几乎泪流满面地做了个手势,“那是第三师的所在地。北山宾馆东边的那栋楼现在是检察院的办公楼,下面三层是三师的办公楼。检察院给它加了两层,重新装修,你认不出来。"
这个城镇呈现出新的面貌。
大兴安岭建设局局长张卫东最了解整个地区的城乡建设情况,他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大兴安岭地区是铁道兵在1964修建嫩林铁路后发展起来的新地区。城乡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几个阶段。大兴安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1964的大兴安岭战役到1978的大兴安岭战役。当时铁道兵修建嫩江至加格达奇,后至漠河,为林区发展创造了条件。数万林业建设大军进军大兴安岭,不仅拉开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序幕,也促进了城镇建设的蓬勃兴起。城镇因林而兴,没有完整的规划布局,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建设者们从解决居住条件出发,建造了大量的土坯房、泥夹房、“金镶玉”、“芝麻糖”、“小阁楼”、“火墙”等各种实验房。现阶段城市建设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给排水、园林绿化、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空白。邮政、电信非常落后,全区没有水泥、柏油路。
第二阶段是1978到1998。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大兴安岭,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住宅建设飞速发展。1979年,加格达奇建成全区第一栋居民楼。到1998,全区总投资165438+7800万元,建成住宅28267平方米,城镇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980加格达奇建成第一条沥青路面。此后,加格达奇、松陵、塔河、新林、呼中、呼玛等地的城市道路由碎石路面改造为沥青或混凝土路面。到1998,全区拥有395公里城市道路,建成自来水设施、城市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
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加格达奇一开始只有10鄂伦春猎户,现在已经有15万人,大兴安岭地区人口已经达到54万。各级城镇的公用事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三阶段是1999到2007年。大兴安岭地区的城乡建设进入了大跨越、大建设时期。截至2007年底,全区基本建设总投资51.8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投资29.4亿元,城市道路建设投资2.73亿元,全长574公里的嘉莫公路建成通车。在“合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村镇建设以推进城镇化为核心,以中心镇和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以边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施了加格达奇、塔河、漠河、中国北极旅游城市呼玛等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