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三节中的感觉和知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感觉是我们的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觉系统的某个个体属性的直接反应。
视觉,视觉是人类最丰富的感觉,我们周围世界约7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和理解的。正是因为这些视觉系统,我们才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包括我们的色觉。正是因为有了色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听觉,是对周围世界振动的奇妙反应。听觉的器官主要是耳朵,所以听觉的输入信息包括对声音的频率、音高、音色的分析,以及声音的物理属性: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的循环次数。振幅是声波强度的物理特征,即声波从波峰到波谷的高度。正是因为人类的听觉,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振动有如此美妙的体验。古典音乐、交响乐、摇滚乐、爵士乐、民乐,这些都要借助我们的听觉系统来欣赏。
嗅觉和味觉,一个靠我们鼻子里的嗅球,一个靠我们舌头上的味蕾去感受和理解外部世界。味觉和嗅觉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舌头可能感觉不到事物的各种味道,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嗅觉来帮忙了。例如,当我们感冒时,为什么我们尝不出食物的味道?是因为我们的嗅觉被屏蔽了,让我们很难去体会各种食物的美味。现在我们新儒家已经知道,人的味觉应该分为四类:苦、酸、咸、甜。我们对苦味最敏感,其次是酸味和咸味,对甜味最不敏感,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吃了很多甜食,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甜食最差,最不敏感。
体感就是触觉,也就是我们被触碰时的感受。人类的触觉在生存和进化中非常重要。在6000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和动物需要相互扶持和接触,触觉给我们带来舒适、安全、快乐和喜悦的感觉。包括肤感、动感、平衡感。
感觉的作用是什么?感觉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需要我们自己去感受。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没有感受到,会有什么样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反应。有了感觉,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活得更快乐、更积极。
什么是感知?
知觉是我们的大脑对整个刺激对象的观察、感受、整合、加工和解释。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关系?一般来说,感觉是事物个体属性的直接反映,比较客观;而感知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间接反映,相对主观。
知觉加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加工,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1.自下而上的处理:对刺激的分析从感觉感受器开始,然后上升到大脑和思维的层面。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广泛使用的处理模式。
2.自上而下的加工:往往是基于我们过去的经验和预期,从更高层次的心理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感官理解。
感知相对于感觉有一些独特的属性:
首先是它的整体性,叫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我们在处理和组织感觉信息时遵循四个原则。一个叫邻近定律,就是相互靠近的事物,我们很容易把它形成一个整体。第二个叫做相似定律。我们很容易从整体上识别相似的事物。第三个叫做连续性定律。至于连续的个体,我们倾向于把知觉看成一个整体。还有相关定律。还有一些相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整体感知。
感知的第二个特征是选择性。我们无法感知周围所有的刺激。我们只能选择感性部分的信息,所以被选择的信息叫做感性对象,没有被选择的叫做感性背景。鸡尾酒会效应。一般来说,感知的对象是鲜明的、具体的、值得记忆的,而感知的背景往往被我们忽略。就像老师讲课的时候,老师讲的东西可能是感知的对象,老师背后的背景就是感知的背景。你可能记得我说的话,但你可能不记得我身边这些背景的一些变化。但是,感知的对象和背景并不是完全不变的。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感知的对象和背景其实是可以互换的。我们关注的就成了对象,不关注的就成了背景。比如在著名的暧昧图中,你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东西,而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不时地改变我们关注的对象和我们不关注的背景。
知觉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理解力,即我们对周围刺激的理解是理解、分析和判断,有时还要加上自己的主观经验、主观体验和主观预期。日本人和中国人倾向于关注鱼缸的背景,而美国人倾向于关注鱼缸的视觉对象。他关注前三条大鱼,亚洲人更关注大鱼背后的背景。这种感知上的文化差异,其实体现在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表达上,艺术体现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表达。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人类的艺术表达受到我们感性认识差异的影响。
感知的特征:
差异,我们东方的很多艺术表现手法其实都是为了充分挖掘人类对背景的欣赏和理解。我们的长卷技术,我们苏州园林的移景借景,我们的鸟瞰技术,鸟瞰技术,从上到下观察世界的感性方式,都是我们东方人对背景关注的表现。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事物的客体,所以他们发明了很多强调表象的表现手段。比如很多西方艺术画中,物体非常巨大明亮,背景往往非常暗淡甚至根本没有背景。西方人的感知模式更固定,而我们东方人的感知模式更动态,这就是审美艺术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心理感知的文化差异。
让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欣赏自己的表情时用核磁共振扫描他们的大脑,你会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他们熟悉的表情中使用的认知资源更少,这种感知上的差异甚至可以表现在神经的层面。最近的研究发现,西方人在进行绝对表达时需要较少的认知资源,而在进行相对判断时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相反,我们东方人在进行相对判断时,需要的认知资源较少,而在进行绝对判断时,需要的认知资源较多,这就是感性认识的文化差异。
感知还有一个特征叫做恒常性。虽然我们的感官感受到的刺激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的知觉却认为它是恒定的、不变的、稳定的。这种恒常性有很多表现。一个叫做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感知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觉图像的大小而变化,但其感知图像仍按实际大小感知。另一种叫做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的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时,其原有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从而导致图像在视网膜中发生变化的知觉特征。还有一种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熟悉物体的个体的知觉特征。当它们的颜色由于光照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时,颜色感知不会由于颜色光的变化而倾向于保持相对不变。
为什么我们的感知具有恒常性?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是一个二维的世界,以视网膜平面的形式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我们的大脑理解的是一个三维的世界,所以感受的二维信息必须转换成一个三维的信息,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如何在一个二维的信息处理中产生三维世界的印象,我们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线索,主要是两种线索,一种叫做双目线索,就是用我们两只眼睛的视觉差异来感知三维世界,另一种是单眼线索。
双眼线索:是双眼提供空间深度知觉的线索,强调双眼协调活动中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单眼线索:是仅用一只眼睛就能感知深度的线索,包括视觉物体的相对大小和遮挡。(视觉悬崖实验——人类深度知觉和恐惧的发展)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美丽地向我们表达了眼睛的意义。他说眼睛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美丽礼物。其实上帝给了我们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我们所有的感觉系统,甚至大脑,这些都可以说是美好的礼物,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多姿多彩,让我们积极向上,快乐幸福的生活,这是感觉和感知的美。
(来自彭凯平的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