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史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生活在印度河流域,耕种和饲养牲畜,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开始进行群体间的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考古发现表明,古代遗迹包括大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和供水系统,其中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系统,也是城市的雏形。
1872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
农作物为纺织品、食品加工和手工艺品提供原材料。
虽然很多王国发行货币,但物物交换还是相当普遍的。
宗教势力(尤其是印度教)、种姓制度和大家庭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影响很大。
种姓制度和中世纪欧洲的行会一样,保证了劳动分工,促进了技术的传承。
过去,印度的大部分对外贸易是由外国人和基督徒经营的。
棉布、披肩等纺织品和黑胡椒、肉桂、鸦片、靛蓝等农产品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换取金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从所得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处境艰难;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得到了保障。
同时,殖民* *还主张自由贸易、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计量、资本市场、修建铁路和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普通法和法制等。
然而,在殖民时代末期,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停滞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无法支撑人口的快速增长。
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家估计,印度占全球收入的份额从1700年的约22.6%下降到1952年的仅3.8%。
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视为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学者们通过考察宏观经济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和世界工业化、经济一体化的结果。
独立到1991年
独立后,印度的经济政策倾向于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对劳动力和金融市场的干预、庞大的公共机构、对商业活动的监管以及中央计划。
印度独立后的早期经济政策由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英迪拉·甘地继承。
但在1947至1980期间,与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相比,印度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被讽刺为“印度教增长率”。
1991年后
在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了投资限制,取消了价格管制,降低了公司税。
措施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同时导致高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恶化。
随着印度主要贸易伙伴苏联的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导致的油价飙升,印度贸易失衡,* * *濒临破产。
印度* * *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并以接受IMF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代价,获得总额6543.8+0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注资后,时任总理纳拉辛哈·拉奥(Narasingha Rao)和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于1991正式启动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许可证Raj”(投资、工业和进口许可证),结束国有公司垄断,放宽外资准入,并在多个行业免除外资审批制度。
从此奠定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这一政策并没有受到政党轮替的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政党敢于触及强大的行业协会和农民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问题。
65438年至0990年期间,除了少数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
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也有所改善。
1998的核试验重创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使得标普、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在2007年上调了印度的信用评级。
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在2020年超过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过德国、英国和俄罗斯,2035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2007年修正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加速。
在此基础上,高盛预测“从2007年到2020年,印度按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有望翻两番”,到2043年超过美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个注意点:1。提高* * * *的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量,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促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高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水平;8.提高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