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为什么要把苏俄首都迁回莫斯科?
起义第四天(65438+10月29日),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反对布尔什维克组成的革命委员会,拒绝承认其为合法政府。他们利用全俄铁路总工程师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决议,要求建立有统一记录的社会主义政府,公开挑战布尔什维克。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残余势力和沙皇的封建势力开始以参政的名义向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农兵苏维埃渗透。
这个被沙皇统治了200年的国家,由于人口复杂多样,很难实现全面稳定。列宁担心,如果俄国的政治中心继续建在这里,靠打城市工农兵这张牌取得胜利的俄国革命可能会夭折。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敦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飞率领的苏联政府代表与东线总参谋长霍夫曼将军率领的德奥代伊代表团在布列斯特-托章斯克举行停战谈判。苏联代表提出停止各条战线的军事行动,停战分界线以当前战线为准,停战6个月。
但这次会谈异常艰难,德国人提出的分界线极其苛刻,大量苏联领土被占为己有,使得列宁的和谈政策遭到党内高级领导人布哈林的反对。布哈林认为,这是一个“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眼中,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伤害,让我们忏悔”的条约。
这种纠结的态度让接下来的谈判变得异常缓慢。到1918年2月初,托洛茨基代表的外交团仍处于与德国代表不战不和的斡旋状态。随后,德国于2月发动攻势,迫使苏联政权就范。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距离前线一步之遥的彼得格勒成了随时可能被德国海军和陆军抓住的危险之地。因此,列宁最终选择在当年3月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完成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次迁都壮举。
苏俄早期迁都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布尔什维克为了筹划社会主义改革,不得不选择合适的控制中心,德国的军事压迫迫使苏联转移政治中心。最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在二战前一直是以巩固内部建设为基础,而彼得格勒作为对外扩张的基点,在帝国扩张时代的末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