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芸枇杷的历史

小芸栽培枇杷的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1300多年前,陈政和陈元光这对父子被圣旨派往南方,率领本部军队直驱“不毛之地”的不毛之地。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平定了边疆叛乱,在小芸西林建立了漳州府。随着中原人的到来,中原文化被传入。南迁的中原将士开始扩张疆土,劝说农民教桑,兴修水利,与当地妇女通婚,向当地居民传授中原的农耕文明。从那时起,小芸开始大规模种植各种谷物和水果,那时就已经种植枇杷了。几年后,原来贫瘠的土地已经盛产水果和食物。当时的部将、诗人丁汝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金源来丹里,波又清。”芭蕉金润,桂圆玉健。蜂蜜从花上取露,橘子藏在树上。“这是关于美丽的山,肥沃的水和芳香的花和水果。小芸枇杷作为一种水果珍品和时令贡品,因其优良的风味和品质,在当时被称为小芸枇杷。

据考证,宋代漳州知府杨万里写《枇杷颂》:“大叶长耳,一梢满如盘。荔枝全是核,金桔却是酸的。雨水压低了树枝的重量,果肉冰凉冰凉。长庆在不在,不要派他做园官。”明代陈导、黄在《八闽志》(1491)中记载:“枇杷为芦枯,叶似驴耳,四时不枯,闽泉、漳州、汀、燕、绍兴、富宁皆有作物”。《漳州市志》(第四章果实):“漳州栽培枇杷已有700多年历史,主要产于云霄县,占全市产量的50%。地方品种有红米(红肉长品种和红肉圆品种)、莆田白梨、浙江大红袍、甜枇杷、台湾省品种、早熟品种、酸枇杷、角条白沙、解放品种、大中、富阳、大成4号、日本早桑、东本夏花、山里红、谷宏、梅华夏、山枇杷等22个。云霄县出产的红肉长品种(又称长虹)2月下旬上市,比来自台湾省、广东、莆田的品种早,被誉为“春天的第一果”。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是和胃降气、清热解暑的良药。”枇杷因其神奇的功效被评为“果中之冠”,历史上常被用作贡品。枇杷的花和叶可以入药。枇杷叶具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的作用,是治疗肺气咳嗽的重要药物。

林开春,小芸圣人,明代万历年间翰林院编修,湖广右参政顾问,浙中参政,湖广副使。在他的手稿《云山居士集》(集历史、艺术、文学于一身)中,有很多描写枇杷种植的诗句。小芸林开春庙云山书院有260种药方,其中大部分以枇杷叶为药。由此可见,小芸在明代盛产枇杷,枇杷的功效为人们所熟知。

清朝光绪年间,秋瑾的祖父邱家和曾两次(公元1878年和公元1889年)在小芸知音,经常在住处摆放枇杷花、枇杷叶、枇杷根,供百姓烧水饮用,以滋阴降火、清肺化痰,治疗感冒咳嗽、肺胃热、口干等症。他常对百姓说:“这是民间的药,既省钱又能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