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里最著名的文物
回复帖子
《平复帖》是西晋陆机的书法作品。是最早的传世名家书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序的书法帖墨。有“法帖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陆机(261 ~303),吴县(今上海松江区)华亭人。祖鲁迅和康都是著名的东吴球员。他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诗文兼擅,与哥哥陆云并称为“二陆”。作为代表的,还有其他诗词赋作品,如《君子行》、《论死》。
《平复帖》在象牙麻纸上用墨9行84字。是用秃笔写在麻纸上的,墨水略呈绿色。笔法委婉,风格素淡,其字体为草书。其内容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信中有“恐怕难以平复”的字样,故名。《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的变迁也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原是清宫旧藏,嘉庆帝赠太子。几经易手,落入英国,著名的张伯驹以4万元买下,从而保存了文物。
梅鹊图
沈子凡的《梅鹊图》轴线长104cm,宽36cm,是故宫刺绣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缫丝被认为是丝织技术中最高贵的品种,古人说“一寸缫丝值一寸金”是缫丝的珍贵之作。
沈子凡,南宋(今江苏苏州)人。沈子凡的缫丝作品以字画为主,色彩淡雅朴素,生动感人。前清宫养心殿花鸟画、中华宫神子花鸟画,都是传世佳作。
缂丝,又称“雕花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的精华。首先,缫丝的高贵在于其巨大的劳动消耗,以千丝万缕的熟练。“如果一个女人穿了一件衣服,一年四季都会完成。”其次,技能容易学习但很难掌握。虽然临摹字画不是简单的临摹瓢,但是需要熟练的工艺和相当的字画艺术修养。很多丝绸字画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向方雅尊
方尊传世甚少,项尊是故宫青铜器中的代表作。
湘雅方瓶,高45.5cm,宽38cm,直径33.6×33.4cm,重21.5kg,方而奢,肩角各有一象头,似首兽头,颈、腹、足有八脊。以兽面纹、夔文为主要装饰纹样,以雷纹为底色。口内两行九字:亚(音患)人(音部)尊易与长子。碑文大意:亚洲人民祭祀你们的女王和王子的珠宝。
青铜器的出现是古代中国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坛子是盛酒的串坛,流行于商代初期至春秋战国时期。20世纪70年代,山东宜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分铭文的青铜器。从发掘的墓葬来看,规模不小,很多带有分铭文的器物表明可能代表一个大家族。
清明节期间在河边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最早的版本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被誉为“中华第一奇观”,是国宝。
张择端,生于琅琊吴栋(今山东诸城),北宋画家。他现存的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竞拍图》(至今仍有争议),都是中国古代的艺术瑰宝。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梁、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景象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的形式,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纷繁复杂的景物融入到统一多变的画卷中。这幅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一部分是市场。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风俗画卷,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宋代城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余庆云龙鲁文
玉云龙纹炉产于宋代,高7.9cm,口径12.8cm,炉身为玉质,是故宫玉器的代表作。
玉云龙纹炉以“我”字为主,饰有游龙、祥云、海水纹。容器底部刻有甘龙的七言律诗:“寺赞经书时,刻为龙飞堂四灵。茂波,兴侯,有异周制,祖丁父似商形。我还在研究桑海,可惜我的俸禄已随土气羊脂而变,只剩云烟消云散。”末署“乾隆戊戌秋梦御题”。
干青金龙钱宝金瓯顾雍北
干青金龙钱宝金瓯顾雍杯是紫禁城里的一件金器。是清宫中少有的帝王专用饮酒器。金瓯顾雍杯象征着清朝的领土和政权。
干青金龙金宝欧顾雍杯高12.5厘米,直径8厘米,高5厘米,材质为80%黄金。杯口圆,杯口边缘刻有回文。杯口铸有“金瓯顾雍”、“乾隆年制”的篆文;全身雕刻着树枝缠绕的花朵,上面镶嵌着数十颗巨大的珍珠,包括红色、蓝宝石和粉色碧玺。杯子两侧有双竖耳,每个龙头都嵌有一颗珍珠;底部有三个象头,形状为三脚架。
目前世界上已知存在的四个“金瓯顾雍”杯,分别是伦敦华莱士收藏的一个金杯和一个镀金铜杯,以及海峡两岸故宫的一个金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金镶宝金瓯顾雍杯为乾隆1962年所制,在艺术风格和镶嵌位置数量上与华莱士金杯接近。后来有些宝石因为显示器的粘贴而错配或者错位。
根据清代《内务府工作档案》中的记载,乾隆皇帝对这种杯子的制作非常重视,不仅使用了府库中的黄金、珍珠、宝石等贵重材料,而且精心制作,多次修改,直到皇帝满意为止。因此,杯子一直被清朝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张承造雕漆云纹板
漆器之宝张承造雕漆云纹板是故宫漆器的代表作。
张承造雕漆云纹盘高3.3cm,直径19.2cm,盘身为黑漆木,内外刻云纹。漆堆很厚,晶莹剔透,雕工圆润。
张承是元代的漆雕大师,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视为漆雕作品中的珍品,但张承委托的一些漆雕器皿却被怀疑是赝品。这张摘犀牛的碟,说明张成不仅是摘红高手,而且摘犀牛的技艺也是高超的。此盘为研究元代采犀技术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琅琊红釉穿孔直瓶
瓷宝郎窑红,是清朝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吉(1663-1715)在主管景德镇窑务时所创,所烧,所以是故宫陶瓷的代表作。
郎廷吉(1663-1715),清代奉天(今辽宁北镇)广宁人。湖南巡抚、山东巡抚、江西巡抚郎永庆监督官窑制瓷,世称郎窑,官运粮食最终到巡抚手中。
景德镇有句话叫“要穷就烧郎洪”,因为极难烧,几百个窑也难烧成一块。康熙红釉是在当时景德镇窑长郎廷吉的主持下仿制宣德宝石红的红釉器皿,仿制得非常好,故称“郎窑红”。郎瑶红颜色艳丽深沉,犹如牛血初凝,故又称“牛血红”。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直瓶,高20.8cm,直径6.1cm,足径9.1cm。瓶子有直口、长颈、垂肚和一圈脚。脚的外壁两侧有一个长方形的穿孔,可以用绳子穿。器身通体施红釉,高温烧成时由于珐琅质的垂直流动,口部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结,釉色浓厚。大底施白釉,刻乾隆御诗:“晕如雨后红霞,微烤添火。
景泰蓝绞枝莲纹象耳炉
元代景泰蓝珐琅彩莲花纹象耳炉是元代文物,是故宫老藏中的珐琅珍品。“景泰蓝”已经成为景泰蓝珐琅工艺的俗称。
袁丝捻珐琅莲花纹象耳炉,元代制,总高13.9cm,直径16cm,足径13.5cm,炉身有铜胎,圆形,鼓鼓的,似初卷的鼻耳。炉颈淡蓝色釉面,12黄、白、红、紫菊花。腹部覆盖宝石蓝釉,装饰有6朵红色、白色和黄三颜色的扭曲莲花。用莲花花瓣装饰一周。
这种装置的珐琅质光亮润泽,部分珐琅质像玻璃一样透明。珐琅彩丰富和谐,富丽典雅。是元代的高级珐琅作品,只有它的铜胆和象耳是背配。
彩绘金阁式自开御钟。
钟表之宝,金漆,亭子式自动开启的神仙生日御用钟,是故宫钟表中的杰作。
钟表之宝,金漆,楼阁式自开御钟,为神仙祝寿,高185cm,宽102cm,宽70cm。这个钟有七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情景箱中的机芯装置,技术水平相当高。
17世纪以前,中国宫总是以铜锅滴水为计时依据,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两只西洋编钟敲开了中国宫的大门。据记载,御钟的设计从乾隆八年开始,历时14年,历时5年多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