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福建有关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
据文献记载,从汉代到南朝,吴越人和中原人小批量、零星地进入福建,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罪犯及其家属进入福建。当时的福建是一片蛮荒之地,成为流放罪犯及其家属的地方。比如三国时,吴国孙皓在位时,“举家迁至东野(今福州)”。刘宋时期,傅亮因废幼帝被杀,其子迁居建安(今建瓯)。齐明帝年间,晋安太子造反,战败被杀。子茂防反董僧惠组合举行,有东野⑥。二是避免乱入福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次。
(1)叶青等:《古代和台湾的闽越人》,《厦大学报》1980。
问题4。
(2)林著:《台湾地区的原始范文化》,载林著《人类学》,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她1981版。
③方槐Me:蛇郎的故事,民俗编号104;连横:台湾省志?蛇夫座,
唐雅文集,第三卷。
④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八《孙皓传》,朱培引陆吾。
⑤沈约:《诗经》卷四十三《傅亮传》。
⑥李延寿:《南史》卷四十四《董僧惠传》。
分裂和战争,中原一片混乱,杀人抢掠蔚然成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如汉献帝建安年间,惠济黄龙弃职避世,成为惠安金田黄姓始祖。福建避乱最著名的是金代永嘉二年(308年)中州荡时的八大宗亲,着衣者开始居闽,有林、陈、黄、郑、詹、秋、何、胡等。在中原,事多,有去无回北。所以六朝时期听说过的人很少。晋代中原人口因集中战乱第二次迁入福建,是在侯景之乱之后。天嘉六年(565)三月乙未写道:“自侯景起,凡迁居建安、晋安、义安三县者,准其返回故土。“②第三是士兵和人民。三国孙吴五次攻打福建。战后,一些士兵留在了福建。建安八年(203),南移至建安,驻军五千,后留福建。第四种是绝望的人。比如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导致了国破家亡。光绪《邵武甫志?古迹》载:三国志·郝《孙策鉴察河左时,邻郡逃亡,或为公私之乱,故决投此处。因为它是长乐和渐江村的名字”。东晋孙恩、鲁迅率领的起义军失败后,剩下的人分散在福建沿海。第五,官方进入福建。这一时期福建的官员大多是中原人。虽然他们经常返回北方,不在福建逗留,但对福建的治理和发展影响很大。第六,道士和尚都在福建。晋安县霍山(今宁德市霍童山)是著名的炼丹采药之地。一些著名的道观如左慈、葛玄、郑思远都去过霍山。其中郑思远还带了一批弟子来。古书载:“(金晖迪)泰安元年,(郑)知姬朝乱,江南将沸,掌管仙药,遣弟子往东霍山,不知何处。" ④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一时期的移民,不难发现其中的大部分。
(1)乾隆《福州府志》(卷七至卷五)《外纪》引《九国》。
②姚思廉:《陈书》卷三《世祖纪》。
(3)班固:《汉书》卷三十五《吴传》。
4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九《远景》
点还是散的。只有四倍更集中更大。第一次是三国孙皓时期。不想接受检查的邻县人口逃到福建邵武,建立了长乐和渐江两个村庄。可见他们的数量不会少。第二次是闵,永嘉之乱时的八姓人。虽然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这一记载至少可以反映出,永嘉曾有大量北汉人躲避叛乱。福建出土的东晋墓葬很多,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一点。第三次是东晋末,卢循虞散居在福建沿海,数量也不少。泉州?风俗”指其“遗风”,“散见于山海,种类尚多”。第四次是南朝梁肖末年的侯景之乱,次数也多,影响大。于是,陈世祖视之为国家大事,并于天嘉六年(565年)三月,为此下诏,允许建安、晋安、依安三县移民返回故土。
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在众多类型的移民中,避乱者应该占的比重最大,而在四大规模移民中,避乱者占了两倍。特别是那些南下福建的北方衣冠楚楚的家庭,一般都是举家搬迁。比如家住锦江河谷的陈,有很多三部曲,以后要成立三部曲来管理他们。
根据朱伟沃《福建史稿》所列古文献记载的史料,可以推断这一时期北方汉人移民福建后主要居住在闽北、闽中和闽南。特别是由于闽南移民的快速发展,“太平毓兰?《十六州县志》引《十录》曰:“秦汉之地泉州清苑县,与长乐同。东晋南渡,衣冠士绅为了堵截交通,榨取了更多的土地,因为设立了晋安郡。“孙吴时期,闽南只有东安的记载,西晋时东安分为晋安、同安两县。晋安县治所在今南安凤州。根据丰州等地出土的东晋墓葬来看,当时有不少南移的汉人聚居在晋江流域。南梁监(502-519),设南安郡,晋安郡为南安郡,陇西郡为陇西郡。南安县辖莆田、泉州、漳州。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闽南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发展速度加快,因此自成一县。
来源:闽台民俗。
作者:方
国际标准书号:7-211-04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