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经历了哪些数学课程改革?

20世纪中国的数学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程空尘蓝体系的选择期(1949-1957)。第二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探索期(1958-1965)。第三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形成期(1966—1986)。第四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完善期(1987—2019)。

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学科。中国古代叫算术,后来叫算术。数学从65438年9月统一到0936年9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有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学、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统计和概率。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目的、教育对象的变化,对其进行了更改。

中国学堂设立数学,始于清同治六年(1867),当时在史静文同博物馆增设了算术馆。光绪二十九年(1904 65438+10月)十一月,规定小学、高等小学设置算术,中学、高等学校(相当于高中)设置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学、解析几何、微积分。

192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学制改革命令,次年规定小学开设算术,中学开设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学、解析几何。这种科目设置方法一直沿用到建国。只有个别受试者在不同时期有所上升或下降。比如1949之前个别学校加了微积分,1952-1961中学不设解析几何。

从1961开始,中学没有算术,平面几何完全下放到初中,高中增加了平面解析几何和概率。从1978开始,小学数学改了。在1978-1980,微积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等基础知识。被设定在中学,设定对应等思想被恰当地渗透到教科书中。1981年后微积分等知识改学部分学校。

数学课的影响:

第一,从关心老师的“教”到关心学生的“学”。

第二,从“两基”和“三能”观的形成和发展到更广泛的能力素质观。

第三,从听课、阅读、表演问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从关注数学的抽象和禁止,到关注数学的无知、探索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