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楼是什么?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位于湖北武昌佘山黄鹤楼机头。相传建于三国吴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环游世界30余次。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楼失火,风火凶猛,损毁了城楼,这座历史建筑很快化为灰烬,只剩下几千斤的宝盖青铜鼎。
重建黄鹤楼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决定修建长江大桥的时候就提出来了。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研究和准备,黄鹤楼重建工程终于在1981年7月破土动工,并于1984年底竣工,正好是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前的100年。重建的黄鹤楼在蛇山西端的高官山西坡,面对武昌老城大门,在京广跨长江大桥。新楼共五层,高度51.4m,仿古钢筋混凝土结构。虽然比黄鹤楼旧址离河更远,但黄鹤楼因其巍峨的山峰、雄伟的气势、开阔的视野,有着前所未有、无与伦比的景致。
这座著名的建筑充满了传奇,这使它更加神奇。据陆说,黄鹤楼原是辛家开的旅馆。临走前,一个道士在墙上画了一只鹤,感谢她千杯不倒的好意,告诉它可以下来跳舞取乐。从此客人爆满,生意兴隆。10年后,道士回来了,曲笛出场,道士爬上黄鹤,直冲云霄。为了纪念帮助她致富的仙女,辛的家人在她的地方建了一座建筑,并命名为“黄鹤楼”。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期,临江山顶的建筑最初是为了军事需要而建,后来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待客、交友、吟诗、赏景的旅游胜地。历代名人,如崔豪、李白、白居易、贾岛、夏松、陆游等。,先后来过这里,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豪登上黄鹤楼观赏风景,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古有黄鹤载圣人上天,今无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千百年来不见悠悠白云。汉阳的每一棵树都在水中变得清澈,芳草与鹦鹉洲息息相关。但我朝家望去,暮色渐浓,江波上弥漫着悲伤的薄雾”。后来,李白也登上了黄鹤楼,看着楚天。他心胸开阔,富有诗意。当他正要开始写诗时,他看到了崔豪的诗。他觉得惭愧,只好说:“前面有美景,崔豪的诗在上面。”崔豪提诗,李白落笔。从那以后,他名声大振。
长江大桥武昌引桥1957修建时,黄鹤楼旧址被占用,现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 km的佘山峰岭。古黄鹤楼“三层楼,高9尺2尺,铜顶7尺,共99座。”新建筑更加宏伟,有一个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该建筑共五层,高50.4米,比古楼高出近20米。金字塔形的屋顶,层层飞檐,看起来就像一个。主楼周围还有胜利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古楼底层“15m宽”,新楼底层宽30m。所以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一些特点,但更多的是根据当下的需求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而设计的。新的黄鹤楼比旧的更壮观。这是因为飞跨江面的长江大桥就在眼前,对面就是24层的青川大酒店。这组建筑相得益彰,为江城武汉增色不少。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各异。底层是高大宽敞的大厅,中间是高达10米的沉箱。正面墙上是“白云黄鹤”的巨幅陶瓷壁画,两侧立柱上挂着长达7米的对联:
西凉,云扫天地;
一去不复返的河流,海浪冲走了过去和现在的烦恼。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屋顶交错重叠,翘角翘起,仿佛鹤翼展翅。楼内外以鹤绘为主体,以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一楼大厅的前墙是一幅巨大的陶瓷壁画,以“白云黄鹤”为主题。周围的空间展示了历代关于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歌的风景版画,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在二楼大厅的正面墙上,镌刻着唐代颜所写的《黄鹤楼》大理石,描述了黄鹤楼的兴衰和名人轶事。娄机两侧有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了黄鹤楼和武昌城诞生的历史;另一部是《周瑜的宴会》,反映了从三国到黄鹤楼的名人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是崔豪、李白、白居易等唐宋名人的“绣像画”,也有他们吟诵黄鹤楼的名句摘录。四楼大厅用屏风分隔成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购买。顶堂有《万里长江图》等长卷和壁画。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可以环顾四周,视野开阔。高出河道近90米,两岸景色历历在目,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地区,已经被打造成黄鹤楼公园。种了很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建筑如牌楼,亭子,走廊等等。有一个诗碑廊,里面有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头,佘山周围的古代景点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我国中部中心城市武汉的象征。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阳,古称“巴陵”。它位于湖南省北部,广阔的洞庭湖和万里长江在此交汇。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位于因水而生的古城西门城头。岳阳有山、有水、有建筑,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声在岳阳一楼。以岳阳楼和君山为中心的巴陵风景区远近闻名。素有“洞庭是天下水,岳阳是天下楼”之称,不愧为“洞庭是天下水,岳阳是天下楼”。岳阳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膝王阁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东岸,岳阳城西门城墙上,西临浩瀚的洞庭湖,北靠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影相映,素有“洞庭为天下水,岳阳为天下楼”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岳阳楼建于公元220年左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据说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岳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为“巴陵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作诗后才称为“岳阳楼”。岳阳楼高21.5m,三层,飞檐,纯木结构。屋顶铺着黄色琉璃瓦,造型梦幻。“岳阳楼”的牌匾是郭沫若写的。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来参观遗址,留下了许多名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四年春,滕重修岳阳楼,并邀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出名了。岳阳楼里的陈设很独特。每层都挂着历代名家所写的对联。一楼和二楼各嵌有一面岳阳楼雕屏,一楼的雕屏是公元19世纪的复制品。嵌在二楼的雕刻屏是18世纪伟大的书法家张昭写的。它以方正的字体,浑厚的笔法,多变的技法,独具匠心,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一等珍品。三楼雕屏是毛泽东杜甫的诗《登岳阳楼》,笔法奔放,形神兼备。雕花屏风金光耀眼。1988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历经沧桑,屡毁屡修。我们现在看到的岳阳楼,重建于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整个建筑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楼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三层,层高15米。中间四棵大楠木支撑,周围12柱,周围30根木柱。整个建筑是一体的,没有一颗钉子,也没有一根巨梁。12高齿飞檐(像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是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平滑、陡峭、上翘,就像古代武士的头盔,叫盔顶。头盔下的如意斗拱精致如蜂窝。据古籍记载,岳阳楼是一座“纯木结构、盔顶”的古建筑,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再说说民间故事吧。由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阳楼的建筑(以及多次的破坏和修缮)精美绝伦,历代人文荟萃。因此,在岳阳和洞庭湖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阳楼的传说和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中,有鲁班、、张等著名工匠和神仙对岳阳楼的修建;关于岳阳楼的来历,有鲁肃阅兵台和岳阳楼。关于岳阳楼雕屏,有“张昭题屏”和“真假雕屏”;关于岳阳楼的风情,最著名的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和朗音阁。如果把有关岳阳楼附近风景的传说故事包括在内,那么就有梅溪桥、金雀山、刘易经、七十二仙螺作君山、二妾墓与君山、刺史。可见,关于岳阳楼的传说和故事是如此之多,展现出来的风采是如此之美。
中国四大名楼:王腾馆
王腾馆耸立在赣江岸边。是古往今来的名亭,享誉海内外。被誉为“西江第一楼”。
王腾馆以王腾·李元婴的名字命名。唐高祖唐高祖的第二十二子,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贞观十三年(639)六月被封为滕王,后迁居洪州(南昌)任总督。他在南昌毫无建树。唐永徽四年(653年)才在城西赣江畔建塔,名曰“王腾亭”。
王腾亭与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王腾阁是封建文人和官员招待客人的地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在亭中设宴,命大臣文人赋诗观灯。王腾亭建于65,438+0,300多年前,历经28次修缮。明朝景泰年间(公元65,438+0,450-65,438+0,456),巡抚命韩雍重修,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65,438+0.4米。1926军阀混战期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放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政府重修了王腾馆。今天的王腾馆包括地下室在内共有九层,高57.5米,占地47000平方米。三层明,七层暗。加上基地的两层,共九层,琉璃青瓦,镀金重檐,雕花屏亭,粉条柱,古朴典雅,蔚为壮观。主馆南北两侧各设有“江阳”和“崔屹”两个亭子,与主馆相连。除主阁外,还有园林、假山、亭台、荷塘等建筑,无论是高度还是面积都远远优于历代四阁,也大大超过黄鹤楼和岳阳楼,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王腾馆已经成为南昌市和江西省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今天,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王腾亭,比1300多年前修建的建筑更加雄伟,充分展现了“飞亭流丹,下无陆地”的气势;有许多带有仿古建筑的大厅,用作古代音乐、歌舞和传统戏曲的表演厅或展厅。登上楼梯,南昌尽收眼底。
滕王阁享有盛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家喻户晓的散文《滕王阁序》。相传当时诗人王波走亲访友,路过南昌,正好赶上燕都督重修王腾亭,便在亭中大宴宾客。王波当场写下了这篇《秋别王腾亭序》(即《王腾亭序》)。王波写完之后,王中书又写了,王绪又写了,史称“三王篇”。自此,序以亭名,亭以序名。
滕王阁,耸立在南昌城西,在赣江之畔。走进新展馆,仿佛置身于以王腾馆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在一楼的主厅里,有一幅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运转,风送王腾亭”,巧妙地将王腾亭感人的传说与史实融为一体。二楼主厅是一幅长23.90*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物画像》,描绘了从秦到明的80位江西领军名人。这和展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第四层堪称双宝石,令人扼腕叹息。五楼是靠栏杆的最佳位置。走进大厅,苏东坡的杰作《王腾亭序》就在眼前。每层都有一个主题,也和展馆有关。《王腾亭序》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是“夕阳寂寞齐飞,秋水共长!”,作为主馆正门的巨型对联。
深秋过后,鄱阳湖区将有成千上万的候鸟飞来飞去,构成一幅“夕阳寂寞齐飞,秋水共长”的生动画卷,成为王腾亭的一大胜景。
中国四大名楼:鹳楼
鹳楼建于北周,毁于元初。为弘扬中华文化,1997年2月0日鹳塔重建破土动工。鹳塔景区总占地面积1.470亩,建筑院落面积1.08亩,主体建筑面积8362平方米,建筑仿唐代建筑,总高73.9米,七层。鹳雀楼景区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经济合作区中心,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餐饮服务于一体的景区。
整个景区分为三个区域。北区以鹳塔为中心,形成黄河文化旅游区。游客从北面进入景区,功能主要是游览和购物。分为鹳楼区和仿古商业步行街。中心区以水上公园为中心,形成娱乐观光区。主要功能是钓鱼、划船和娱乐。分为水上观光区和垂钓区。南区以北方民居为中心,形成休闲度假区。主要功能是住宿、餐饮、休闲度假。分为度假区和植物园区。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这里是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
鹳塔,古称鹳塔,因鹳喜鹊不时栖息其上而得名。它的旧址在永济市溆浦区西南的黄河岸边。《周浦县志》记载:“(鹳楼)原在县城西南黄河中高丘,有时鹳栖其上,故名。”该建筑原为北周(公元557-581)将军宇文护(鲜卑族)所有,为二层建筑。因其建筑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位置优越,景色优美,历代文人骚客慕名登楼,以歌传情,留下了许多居高临下,赞叹大江的不朽篇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楼梯时写下“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你只要爬上一层楼梯,就能开阔三百英里的视野。“这首催人奋进、激励民族复兴的千古绝唱,早已广为人知。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孟茜漫谈》中写道:“河中央鹳楼三层,遥望中间地带,鸟瞰江面。唐代诗人很多,但李益、王之涣、常荡可以加强他们的看法。如李益《在鹭宿》云:“鹳雀楼西百尺,汀州云雾树阔,汉笛空,魏山川半暮。一千年后,你依然痛恨速度,但一日之忧,日久矣。风烟想家,远了会伤到自己。”诗人把壮丽的山川与人生苦短的悲伤联系在一起。再如长荡的《鹳雀楼》:“江破入山近鸟。天堂环绕着叶萍,高于大地”。这首诗可以说是描写鹳楼风光的杰作。马岱、司马查、吴荣等诗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但时至今日,太原才子王之涣的《在鹭宿》是妇孺中最著名的一首诗。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十字,但却用千万根巨椽描绘出北方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阔景象,让人感到豪放。诗人的心灵,在大自然的震撼下,悟出了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能促使人们抛弃固步自封的肤浅知识,登高望远,不断开拓新的更好的境界。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描写自然风光的,但是一开口就把万里缩起来,弄得像万里一样。最后两句大写意,写得出人意料,将哲理、风景、情境融得天衣无缝,成为鹳塔上不朽的绝唱。所以,这首诗不仅激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奋进,也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道理。清代诗评家认为:“王的诗不过是两个十字,第一个十字已尽其大意,最后一个十字有千里之势。”
高台重檐,黑瓦蓝花楹的鹳雀楼,不仅赢得了河山的胜利,而且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远近闻名。鹳塔立晋,望秦。它独立于中州,远眺中条山,远眺奔流河,西入紫方位。黄河触及中国,与东方相遇,龙虎环绕。壮丽的山河景观吸引了无数历代名人,为之建功立业。赢得山河胜利的周浦名楼,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诗歌角逐的舞台。鹳塔所在的地方,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折回大海的地方。永济古称普坂。夏、商、周以前,尧、都曾在此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距离鹳塔20公里的西后渡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火,使用锻造的石器。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了刀斧的历史痕迹。“华夏”的“夏”字,指的是历史上的夏族,其兴盛以尧、舜、禹为标志,活动核心在河东地区。《太炎》“华”指的是华山一带,也就是黄河西岸的地方。西方是中国,东方是夏天,鹳塔位于中国历史坐标的中点。这种巧合给鹳塔蒙上了神奇的色彩。想一想,我们不禁对鹳塔所诠释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赞叹不已。诗是楼写的,楼是根据诗的名字写的。滕王阁因王波而著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豪和李白而著名,鹳雀楼也因王之涣而著名。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发行四大名楼一套邮票时,因为当时鹳楼还没有重修,所以蓬莱阁被列入四大名楼。
中国四大名楼: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烟台市西部(一小时车程),在蓬莱市北部的丫蛋上。自古被称为“仙境”,与黄鹤楼、岳阳楼、王腾亭并称中国四大名楼。据文献记载,龙宫和弥陀寺建于唐代。宋代,1061年,蓬莱阁由县令朱初修建,供人参观。明万历十七年,即1589年,巡抚戴笠在蓬莱阁附近修建了许多建筑。1819年,见多识广的知府杨风长和连长刘庆和主持扩建,使蓬莱阁有了现在的规模。相传汉武帝曾多次游览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丫蛋,寻找“蓬莱仙境”。后人把这座丫蛋山称为蓬莱。丫蛋山如仙境般矗立在海边,靠海一侧悬崖陡峭,岩石质地暗红,因此得名。
蓬莱阁建在山顶上。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之中,栖息在悬崖之上,宛如神话中的仙宫。
蓬莱阁下有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奇特的仙桥,是神话中八仙渡海的地方。东侧有上清宫、吕祖堂、赵普楼、观澜阁。西翼是避风亭、天后宫(俗称娘娘殿)、戏楼、龙宫。这些亭台错落有致,与蓬莱阁融为一体,统称为蓬莱阁。蓬莱阁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0平方米(共100余间)。亭台楼阁分布均匀,建筑与园林相得益彰。由于它们的地形,壮观的协调,美丽的风景和宜人的微风,它已成为世界各地著名的旅游区。1982国务院公布水城、蓬莱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阁的每一座建筑都被各种风格的亭、堂、阁所环绕,犹如繁星拱月。馆内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层层重叠,错落有致。亭台楼阁里的对联题得眼花缭乱。蓬莱阁的主阁为两层木结构,单窗朱虎飞檐列瓦,雕梁画栋,古朴壮观。登上主阁,倚着栏杆环顾四周,隐晦的云雾缠绕着你,亭台楼阁倒映在阴影中,让人感觉与众不同。
蓬莱阁旅游区,明代修建的水城,也包括“水城”。蓬莱水城,又名北涡城,依丫蛋山脚下的山崖向南而建,周长约3华里,中间有一人工湖。水城南门与陆地相连,北门叫水门,是出海口。水门装有巨大的闸门,平时高悬,大小船只进出无阻;如果有事,放下闸门,切断海上通道。水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炮台,互为喇叭,控制附近海面。水城始建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经过多次整修扩建,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海上防御体系。明代大将戚继光曾在此训练水军,指挥沿海抗日斗争,消灭日军入侵。两艘古战船停在城内,接待游客在水城中航行,欣赏水城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