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是哪里人?
1.国籍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契丹”原意为熟铁,表示坚固。因为契丹的名声,国外的一些民族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契丹,鲜卑的一支,原属东胡族,公元4世纪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居住在黄水(今内蒙古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一带。土河(今赤峰市老哈河)地区。6世纪初,契丹民族还处于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一度向漠北突厥汗国投降。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抛弃突厥,加入唐朝。契丹和唐朝之间,不仅有朝贡、官职和贸易,还有战争和掠夺。907年,契丹建立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支强大的力量。916年,契丹族首领卢野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947年,唐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政权。契丹王国强大,疆域东起大海,西至流沙,南至长城,北至沙漠。1125年,辽被金所灭,随后契丹逐渐合并。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和西方的密切接触,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契丹人采取依俗治契丹的政策,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他们还模仿汉制实行科举,制定成文法典。建立男兵皆兵的军事制度,并根据自己的游牧习俗创建五京制。共有五个都城,分别是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其中都城辽上京和都城辽中京都建在契丹北部草原(今内蒙古赤峰市),是著名的草原城市。
920年,契丹人模仿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契丹文字,史称大字,后来又模仿回鹘文字创造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的产生标志着契丹族的进步。契丹人也喜欢画画,耶律倍皇太子是契丹有名的画家,尤其擅长画马。契丹人广泛修建佛寺佛塔,使辽代文化相当繁荣。内蒙古草原东部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建国后契丹统治的中心地区。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契丹遗迹,成为草原文明和繁荣的象征。
2.艺术
契丹是一个靠骑马征服天下的民族,骑兵部队是其立国之本。契丹骑兵骁勇善战,与宋、西夏战争屡战屡胜。在契丹贵族的墓葬中,有殉道或马具陪葬,还有打马球图、画马等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出土的《契丹人牵马图》描绘了一匹高大短髯的契丹马,右手持杖,左手牵着一匹健壮的枣红马。这是研究辽代契丹风俗、服饰、马具的珍贵资料。鞍具和铰铁兵器也是契丹贵族墓葬中常见的器物,尤其是契丹马鞍,可以说是与中原的端砚、金淑、鼎瓷并称天下第一。赤峰市大营子廖煦墓共出土青铜、金马鞍等马饰164件,反映了姜代马的成套特征。
契丹瓷是在契丹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北方制瓷技术而成,在武功、北宋南北窑的产品中独树一帜。其中,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型物件。鸡冠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是国宝。此外,如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三色墨结壶、镶金“官”字白瓷盘、青釉雕花凤头瓶等瓷器,都是辽瓷中的极品。近年来,考古人员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岗洼窑”,是辽金官窑遗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辽代金银器是我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和契丹原始文化与内地文化、外来文化的交融。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如赤峰市耶律玉墓出土的带口环的花式金杯,金花工艺的“万岁台”石砚,有摩诃纹的金花银唾、金花银碗,哲盟奈曼旗陈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银冠、鎏金银靴、鎏金银盘带等,都是辽代精品。
契丹王国与周边国家交往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与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相融合,尤其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以服装为例,契丹人的传统服装是左开衩、圆领窄袖、腰间系腰带、靴下穿裤子。内蒙古兴安盟出土的大量契丹服饰,显示了契丹服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一些服饰的图案具有明显的中原特色。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二号辽墓出土的《仕女图》高0.7米,宽2.3米。是一幅唐末至五代宫廷绘画风格的巨幅工笔画。图中的女主可能是一个很有教养的汉人家庭,远嫁到了远离大陆的契丹,颇有中原淑女的时尚。这幅壁画对于研究晚唐五代绘画艺术以及契丹与中原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契丹王国的统治者信奉佛教,自太祖以来一代比一代好,在道教时期达到顶峰。百年来,契丹皇室和高级僧侣投入巨资,聘请能工巧匠,修建了大量佛教寺院,与寺院密不可分的辽代宝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现。内蒙古现存的著名辽塔有仲景大明塔、上京南塔、青州白塔、丰州万步华严塔等。青州白塔出土的释迦牟尼涅槃石像、华严塔的万年砖雕菩萨、白瓷叶佳、阿难像等文物,都是辽代佛教艺术的代表作品。
契丹王国也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辽的疆域东西长,正好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麻子、琉璃凸起文物,很多都来自西方。
契丹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契丹”原意为熟铁,表示坚固。然而,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突然从史籍中消失了。州县阜新始于辽国,阜新被历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乡”和“摇篮”。辽朝时,阜新有9个头下州,人口20万。可以说阜新和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日,专家用DNA技术鉴定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芒、江姓为契丹后裔的消息公开后,阜新成为解决契丹血统问题的“重地”。昨天,记者就契丹族的起源做了进一步的追踪调查。
利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建立辽朝219年的契丹族,自元末明初突然从史籍中消失。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像逝去的时光一样不复存在?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族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是契丹族的后裔。云南的阿、芒、江“我”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血统,也是契丹族的后裔。
事实上,云南保山有十几万人,分属十几个民族。近年来,他们自称是契丹人的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血统。但由于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始终未能“正名”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群体。同样,曾几何时,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说它起源于契丹的大河族,也有人说它自古以来就是从其他民族中独立发展出来的,各持一词。
现在,这个一直困扰历史学家的历史谜团终于被解开了,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与云南阿、芒、江姓氏的起源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五个小村子里,专家们取了阿、芒、姜氏“我”等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了契丹女尸的腕骨,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了有墓志铭的契丹人的牙齿和头骨。采集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等县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和汉族的血样。通过对古代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的可变区进行比较,得出了一个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姜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朝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他们中的一些人保持了大的民族群体,如达斡尔族,而另一些人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找的,因为契丹人维持了一千多年的“外婚制”,所以纯契丹人已经不存在了。契丹人经过不断的迁徙、隔离和融合,大部分像扔在海里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专业术语来说,他们被命名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融化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本家谱讲述了这个耶律大石家族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长戴伟伟在一次调查中,在叶长青位于王宓镇河东村的家中发现了叶佳蓁收藏的两本家谱。一个是用蒙古文写的,另一个是用中文写的。和这两本家谱一起的,还有土默特政府发给这户人家的两份文书,一份是清道光十五年的,一份是1918的,都是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和文献被收录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乐巴干主编的《孟国乐金氏及村民考》中。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知建根据《蒙古勒金姓氏及村民研究》中文版和《叶长青氏族谱》确定这一叶氏为契丹氏后裔,并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叶氏出自耶律氏廖契丹。
昨天,记者见到了叶长青。虽然叶老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身体很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家人收集的两份家谱和两份政府文件。道光十五年颁给的文件题目是:“准许卢野的熙儒门宝路等。注册为本机许可证”。他的《中华家谱》序言是:“清康熙庚子年间,奉诏陪认格格。祖父是正白旗的涂牛录,康熙死于壬寅年的北京。至雍正元年,父亲、祖母郑陪他出家。”这个家谱从祖父那霸和祖母郑一直追溯到第四代。
契丹著名历史学家朱子万对家收藏的两份族谱评价说:“为辽国亡后契丹人的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材料。”
契丹:现代人的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的故乡,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学家所公认。自北魏以来,契丹族一直活跃在阜新。辽建立于907年,国号契丹,建立于916。938年(947年)改称辽,983年改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自辽朝始祖卢野阿保机建立大辽以来,整个辽朝期间,契丹统治者都把阜新作为自己的“腹地”。据考证,今天阜新有9个头下州,分别属于辽代初期的随州、周顺、濠州、周桓,中期的徽州、成州、衡州,还有一个时代不清的绿洲。当时这九个州有1.9万多人,如果加上军事人口,可以达到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
辽死后,阜新的契丹人都流向了哪里?有多少外族契丹人流向阜新,融入了哪些民族?
目前,阜新家谱所证明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正在消失的民族契丹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