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哪些传统糕点?

据考古发现,早在战国时期,古巴人就已经发明了用焦糖、蜂蜜、糖衣制作蜜饯、果脯、厨房糖果。到了汉朝,就可以做馒头、包子之类的食物了。到了宋代,做出了高糖高油、肥腻香甜、软糯酥脆的糕点。明代可以做冰糖,铸“糖刀”。到清末民初,在品类、品种、规模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渝饼,作坊众多,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白玉酥、合川桃片、白橙糖、江津锅巴糖、八仙木洞蜜饯、橙饼、长寿酥等“华山玉”系列酥点心。

重庆开埠后,外国人大量涌入,西方的糖果点心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公元1930年,上海人杨梓瑶开了一家“沙利文”西餐厅,并开办了自己的面包店。“来鸿顺”西餐厅和“康源”食品厂相继出现,开始批量生产西式糕点。

中国的糕点在当地的作坊中异军突起,主要有香脆的冬瓜饼和佛手饼,含糖的芝麻饼,脆甜的桃酥和杏仁饼,以及吃饼的灯心草饼和绿豆饼。最具代表性的是杂糖,有郭靖、郭明、宏远、麻片、牛皮糖等几十个品种,脆甜回味无穷。

据老人回忆,那时候逢年过节或者走亲访友,糖果糕点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传统的瓜子、花生、青豆、地瓜干,主人家还会像往常一样端来绿豆糕、芝麻片等小吃。

利益就像春潮带来雨水。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全国各地的主流糖果生产企业纷纷迁往重庆,促进了当地糖果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1938年,最早搬迁到重庆的汉口“振兴”糖果饼干厂和上海“冠生园”食品厂,都是做西点面包,附设西餐部。中粮公司在江北头塘成立重庆粮店,生产销售饼干。“康源”、“罗惠”、“青年”、“中兴”和“盛达”面包店烘焙西式糕点和面包。在江浙一带设立了春茂、大新、华丰等30多家饼干厂,以饼干为主,增加夹心、威化等品种。

1940重庆产的糖果有11类,有硬糖、软糖、奶糖、乳脂糖、蛋白糖、夹心糖、抛光糖、口香糖糖、巧克力糖、糖粉糖、茶糖,品种多达数百种,足以和香港、西方进口的抗衡。1942,“辛集花果园”推出了用鲜花装饰的蛋糕,华丽而受欢迎。

至于中式糕点,苏州帮、广东帮到处开店。有采芝斋、统一涌、老道香村等18老字号,增加了广式月饼、苏式月饼、萨其玛、糖水酥饼等。本口岸有关东村、端城、利群、罗杰、新新等21店铺,以当地传统糕点为主,增加灯草糕、云片糕、燕窝糕、徽饼等品种。

当时糖果店星罗棋布,令人目不暇接。作家、美食家梁实秋在回忆录中写道,到了闹市,只觉得那股怪味扑面而来,忍不住流口水。原来有些糖果店故意用电风扇吹风来吸引顾客。

到1945,重庆有220家糖果生产企业,1000多家零售商。抗战胜利后,一些厂家搬回了原来的地方。国民党挑起内战后,国统区经济恶化,各行各业都在衰落。到1949,一半以上的面粉厂倒闭,糖的收购停止,糖果业极度萎缩。

繁荣的经济和宏伟的计划

解放初期,西南公安部接管了全国人大代表赖建军经营的“辛集花果园”,成立了第一家国营食品企业。1952年6月,原中国粮食工业公司饼干厂、粮秣厂相继被接管,战犯王出资的“吉星大厂”饼干糖果厂被没收,并入重庆市联合社食品厂。

1954年初,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6月,1956,1,全市已有80多家私营糖果厂转型,全部取名为“龚”。在闹市区成立了两家公司,名为“大众”食品有限公司和“金星”糖果糕点公司;一家名为“利农”食品厂的工厂。

由国家全额投资,1953新建江津糖果厂、荣昌虹桥食品厂,1954成立璧山糖果糕点厂,1958成立金星食品厂、北碚缙云食品厂。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天灾人祸,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所有副食品都凭票配给。1961 2月,市委指示高价出售糖果糕点。为了人民的需要,华山玉石和冠生园食品厂昼夜不停地生产,两家工厂的日产量达到40吨,比常规产量高出4倍多。加上其他60家工厂和作坊的生产,1,966,5438+0年全行业产销1,956.2吨,货币回笼。1965 7月,随着经济好转,高价糖果、糕点回归平价。

这一时期,重庆产品牢牢占据了川东、川南、各县周边市场,部分产品还打入了川西、川北、成都市场。特别是糖果、饼干大量销往湖北、陕西、云南、贵州、西藏、山西等省区,成为西南地区糖果糕点行业最具活力的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糖果业蓬勃发展,各区县建起了一大批国营、集体、乡镇和个体食品厂。国有企业“华山玉”、“冠生园”、“缙云”食品厂先后引进波兰夹心糖果、德国松饼、巧克力、太妃糖、毛葫芦糖、意大利巧克力等生产线,大大提高了质量和口感。有2500种颜色。

缙云、冠生园、新宇、兰香园、合川桃片厂、江津食品厂生产的产品不仅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