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关于荔枝的信息
荔枝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已有记载。因其风味极佳,深受喜爱,在唐代或更早就被列为贡品。杜牧的名句:“红尘骑公主笑,无人知是荔枝”,流传千古。苏东坡的“一日三百颗荔枝,我不惜长大做岭南人”在今天也是脍炙人口。
荔枝大约在10世纪传入印度。17世纪传入越南、马来西亚半岛、缅甸等多个国家,被誉为“果中之王”。近几年传入南美等地。
红尘骑公主笑,天宝荔枝从何而来?
杨贵妃和荔枝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千里,真的引起了一场“旅行”。但如果贵妃钟爱的荔枝真的产自岭南,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到达长安也无法保鲜。台湾历史学家严耕望解决了这个案子,画出了一条“天宝荔枝路”——这条路千百年后依然存在。
七月仲夏,荔枝又上市的时候。由于现代交通的便利,北京街头水果摊上最好的荔枝也不过几元一斤。暗红的外壳,晶莹洁白的果肉,又香又甜,我总是要吃到喉咙着火。
我小时候住在中国东北。我从没见过新鲜的荔枝。我只在课本上看过作家杨朔的《荔枝蜜》,就知道这是一种美味的南方水果。多读点历史,知道唐为杨贵妃吃鲜荔枝,不惜动用战时驿道快马投递,以至于军官疲惫不堪,驿马倒地而亡。这件事被晚唐杜牧的诗《过清宫》渲染,给费阳留下了红颜祸水的骂名。诗是这样写的:“长安回首绣成堆,山顶开千回。“一骑红尘笑,谁知是荔枝。”有一种荔枝叫“妃子笑”,可见其影响之深。但当时诗人并没有说荔枝从何而来,史书也没有确切提及荔枝的起源。所以,杨贵妃爱吃的荔枝从何而来,实际上成了一个历史案例。
今年奥运会的马术项目在香港举行,我受朋友委托为当地出版社编写了一本书《中国的马史》。当我翻阅史料和研究资料时,我意识到唐朝皇帝费阳的《荔枝传》一案,经过台湾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的考证,已经有了新的解释。那是刘先生六卷本学术巨著《唐代交通图研究》第四卷中的文章《天宝荔枝路》。
■岭南荔枝到了长安就不能保鲜了。
历史上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可以在《新唐玄宗贵妃传杨》一书中找到:“妾爱荔枝,欲生之,故邮之,行千里,尝不改京师。”这里虽然没有说《后传》送来的荔枝从何而来,但汉代史书早有记载:东汉元兴元年,“旧献桂圆荔枝,十里一处,五里一候处,险阻,死者随路”(《后汉书·帝》)。还有唐代中书宰相张九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荔枝序》,盛赞南海荔枝:“南海县荔枝出,每到夏季,其实已熟,十分美丽可口,在所有的果实中,无与伦比……”既然南海的荔枝那么好吃,费阳又那么贵又那么爱吃,唐玄宗就不遗余力地向岭南特供。北宋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编的《紫同治鉴》也取荔枝来自岭南之说:“某公主欲有荔枝枝,命岭南赤邑赐之,与长安相比,色味不变”(《唐纪三十一宣宗天宝五年》)。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件事,发现有一个瑕疵,就是荔枝在运输过程中如何保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任中州(今重庆忠县)刺史。白《荔枝序》说:“荔枝生于坝下...它在夏天成熟...它的壳像红丝带,它的膜像紫丝带,它的肉像白如冰雪,它的浆像奶酪一样甜...如果离开这个树枝,当时在蜀中做官的白居易说荔枝长在当地的坝下,那一定是虚构的;他还说,这种水果是盛夏成熟的,极难保存。三天就能变色、变香、变味。荔枝的原名也说是谐音“从枝”,意思是离不开自己的枝干。严先生据此认为,如果费阳爱吃的荔枝产于岭南(约今两广),离长安有四五千里之遥。唐代的驿传虽然发达,但“圣旨日行五百里”已经接近了马的速度极限(这里指的是许多驿马轮流跑的总距离),即使是因为费阳喜欢,也特别加速,每日行程也是。所以“岭南荔枝到长安不能保鲜”。
■蜀中荔枝驿马传,三日可达长安。
根据史料发现,荔枝其实是古代朝廷贡品的原产地,相传有岭南、福州(位于今重庆东北)。有意思的是,汉唐时期,人们多指岭南,北宋中期以后,人们多指福州。严先生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长期被宠坏,惹得当时的人反感,所以故意指出她很远,讨厌她的名字。
北宋苏东坡有诗《荔枝谈》:“永元荔枝来胶州,天宝朝贡。”北宋蔡襄《荔枝书》直言:“唐天宝为妾,特爱福州,四岁而居。”王先生分析,从史料的独创性来看,当然应该是唐人说的,汉代也有岭南贡献的记载。但从荔枝保鲜的角度来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长安邻近城市福州飞往北京更合理可行。尤其是因为杨贵妃小时候生活在蜀中,《国史》副刊称她为“生于蜀中,喜荔枝”。那么她小时候爱吃的水果更有可能是本地生产的。对蜀物产的考证,原来福州的荔枝早就因而闻名。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妃子园序》说:“天宝所付的涪陵黎姿(枝),到州里这几里都是园。”范《吴书》中的《抚州》一文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从美嘉到此,荔枝已有所产。唐朝时,福州是贡品,杨太珍喜爱。他到州数里,有妾园。”《玉帝纪胜》中“抚州古迹”的标题记载:“公主园在州西,离城十五里,有荔枝百余株,肥美肥美,唐所喜。”
宋人进一步证实,福州荔枝的确切产地应在周至西北100多里的乐文县。从这里,我向北去了唐静。据严先生考证,距离约2000里,只是岭南到长安路程的一半。地方志记载,“费阳嗜荔枝,自达州、西乡、伍兹谷,送至涪陵,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不变。“即从涪陵到献县,义马到西乡县,伍兹谷到长安,三天之内可达,荔枝可完整保存。所以这是运输荔枝最可能最合理的路线。至此,献给费阳的新鲜荔枝在四川诞生了,它终于向世人展示了。
■天宝荔枝路今天还在。
严耕望先生还推导出了荔枝从福州到长安的具体路线,一般是从原产地福州乐文出发,沿榕溪河(今龙溪河)河谷向北,经垫江县、梁山县,到新宁县(今亦称开江)、东乡县,向北,经巴山至宣汉、西乡县,至子午谷,至长安以南。他还把这条路线命名为“天宝荔枝路”。
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几千年后的20世纪中叶,《民国地图集》和《四川文化地图》显示,从蜀江北岸的长寿县开始,东北有汽车道经过垫江、凉山、开江(即新宁)、宣汉,北过巴山至伍兹镇。21世纪初,川南地图上还标有一条赭色的高等级公路,从长寿、垫江到梁平,北至开江、大仙。这条路就是跟随唐穿过梁山天宝荔枝路的路线。今天人们乘车沿着这条路走,哪里会想到自己走在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