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地理环境

地质境内以变质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岩和硅质岩为主,地质构造属北江干涉带,经历了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阶段,发生了多次性质各异的地壳运动。褶皱、断层和岩浆侵入作用突出,地形上形成冲积平原和河谷平原。岩层走向为北、东北、西北至东南,断层和逆断层随处可见。由于不同时期运动的影响和竞争,结构极其复杂,严格控制了区内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形成了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骨架。特别是燕山运动期间,英德北缘和南部形成的两排花岗岩侵入带,富含有色金属;在岩溶地区,由于地下水的运动,发育了大量的地下河和洞穴。总体来看,英德地貌是一个群山环抱、向南倾斜的盆地——英德盆地。盆地东部以华水山脉为界,北部是黄寺脑山脉,南部是一组花岗岩、低山和丘陵地区,西部主要是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屏障。

弧形构造明显,山脊界线有序的山脉主要在三个方向:北、东北-南、西南、东西、西北-东南。英德的地貌格局是由这三种走向决定的,东部的山脊和山谷呈北东向,西部的山脊和山谷呈北西向,形成明显的弧形结构。

中低山分布广泛,我国大部分土地为山地,面积274565438±0.00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3%,其中海拔500-800米的低山654.38±0.43万亩,占总面积的654.38±0.6%。如果包括丘陵地区,丘陵山区446.82万亩,占总面积的52.5%。

该河水源较宽,出口较窄,形成易涝河谷地区主要河流的唯一出口,通过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的狭窄河谷排泄,如绵阳峡(俗称盲峡)、大庙峡等。34000多平方公里的雨水收集区的水从狭窄的河道中流出,造成了一个涝谷。由于河水的堆积,冲积平原、河流阶地等堆积地貌在境内广泛分布。

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有孤峰、峰丛、峰林、侵蚀边地和山地,面积654.38±0.6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54.38±0.09%。

地貌类型主要有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

流水地貌: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分布在全国各地,其形态分为平原、阶地、阶地、丘陵和山地五种类型。

平原,按其大小可分为冲积平原、河台平原和山地平原。面积63.0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4%。主要分布在大站、应城、曼雅、大湾、石鼓塘、大镇等地,为主要农业用地。

阶地包括河流阶地、冲积阶地、冲积阶地和洪积阶地。河流阶地是我国主要的阶地类型,面积95.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1.2%。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和两江盆地中部。

梯田,介于梯田和丘陵之间,是比高度小于80米,坡度小于15度的地貌类型,分为低阶地和高阶地。面积26.9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主要分布在东部盆地和中部盆地。

丘陵是我国主要地貌类型之一,面积199.31000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3.4%,分为低丘和高丘。山地是我国主要地貌类型之一,面积2475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9.1%,分为低山和中山。

喀斯特地貌:境内喀斯特地貌形态多样,主要有: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台地、喀斯特台地、喀斯特丘陵、喀斯特山地。

英德位于雾灵山南缘,周围群山环抱,是一个向南倾斜的盆地。东面是华水山脉,北面是黄寺脑山脉,南面是一群花岗岩、低矮的山脉和丘陵,西面主要是一系列从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山脉屏障。

黄寺脑山脉东西走向,长约40公里,横贯市区北部。境内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脉对境内小气候、河流水文等自然环境影响明显。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脉共有70多座山峰,其中:船底1586米(中国最高峰),十二旗1150米,天顶1366米,叶丁1124米,大竹坪65438。

华水山脉向北、东北-南和西南延伸,长约60公里,贯穿城市的东部。它是姜戈盆地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天然分界线,是境内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脉。这条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雪山1397米,君子山1135米,滑水山1142米,伞×1004米。

五角星梅花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约30公里。这条山脉形成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喀斯特盆地之间的自然边界。主要山峰有:旗山1178m、五指山1144m、狼芒山850m、北峰979m、五角梅花906m、路跳911m。

天堂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18km。该山脉是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山脉,对南方降水中心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主要山峰有:鹅公脑608m,人字830m,鹦哥头901m,天堂山790m。

狼三脑山脉东西走向,长约25公里。这条山脉是南方丘陵山区最重要的山脉之一,中部被北江切割,形成大庙峡。1982至1983年英德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表明,英德市土壤分为10个土类,15个亚类,52个土属,145个土类。土壤面积7981.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93.8%,其中自然土壤682.47万亩,占80.2%;耕地土壤1156400亩,占13.6%。自然土壤主要是赤红壤、红壤、红色石灰土和黄壤,分别占自然土壤的48.7%、27.0%、65、438+05.8%和6.6%。主要耕作土壤为水稻土、赤红壤旱地、红色石灰土旱地(红火泥地)和潮沙土旱地,分别占耕作土壤的64.8%、20.1%、7.9%和6.8%。

中国最大的土类——红土,面积355.9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1.8%,占土壤面积的44.6%。红壤面积1840600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1.6%,占土壤面积的23.1%。水稻土是我国耕地最多的土壤类型,面积74.9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8.8%,占土壤面积的9.4%。广泛分布于丘陵地区、河谷平原和石灰岩峰林地区。水系除北江、姜戈和练江外,还有16条支流,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北江:古时候的沁水,珠江水系第二长河,有两个源头:东源浈水发源于江西信丰石碣县大茅山,西源吴水发源于湖南临武县马石昆。韶关市两江交汇处,原名北江。以浈水为主流。从韶关市到佛山市三水区入海口,全长258公里。经三水区思贤坑与西江汇合,主流从东平水道经狮子洋、虎门至南海。北起沙口镇高桥村,南至清新县九横石,贯穿境内98公里,境内南部雨水集蓄面积3.4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两岸直属北江水系面积1.81.7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0%。无忧河,除了几个峡谷段,其余的河宽超过400米。河流坡度平缓,河床比降平均为0.7‰。干流上除姜戈河和练江外,还有官田水、仙桥水、波罗坑水和里洞水四条支流。北江水系径流丰富,汛期平均径流量11580万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74.3%。绵阳峡、大庙峡通道较紧。从韶关到广州,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

姜戈河:发源于翁源县石浦东部,平均宽度80-90米,河床平均比降65438±0.24‰。干流从翁源县官渡下荣角流入境内,沿途经过青塘镇、桥头镇、万宇镇、大镇、英德华侨茶场。在狮子口与白沙水汇合后,经长湖在东安嘴汇入北江干流,全长173公里,其中生活流69公里,雨水收集面积1289.5平方公里。干流沿线有清塘水、横石水、小北江水、大镇水、白沙水、罗文六条支流,其中大镇水和小北江发源于中国,其他支流分别发源于佛冈、新丰、翁源县。径流丰富,汛期平均径流量39.5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79.3%。

连江:又名小北江,古称涟水,是北江干流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连州星子圩的碾石,上段称东北水。到达连州市区后称为连江,经连州、阳山、英德在连江河口汇入北江,全长262公里,流域总面积65438+10万平方公里。干流从阳山县进入我国西北,境内流量80公里,河床平均比降0.77‰,雨水收集面积2572.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5.4%。干流在江口经境内青坑镇、张陂镇、西牛镇、石灰铺镇、水边镇、连江镇汇入北江。沿岸有六条支流,分别是博罗水、田心水、黄洞水、竹田水、宋庆水和水边水。雨量也很充沛,汛期平均径流量84.04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86.5%。河床平缓,容易发生洪水。干流是连接连州、阳山、韶关、广州的主要水道。英德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南方盛行暖湿气流,冬季盛行干冷偏北风。按照广东省气象局的自然季节划分方法,即以五日平均气温为指标划分四季: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称为冬季;稳定在22℃以上,称为夏季;稳定在10℃-22℃,即春季或秋季。英国和德国的自然季节特点如下:春季(3-4月),乍暖还寒,多雨;夏季(5-9月)炎热多雨,偶尔干燥;秋季(65438+10月-165438+10月)凉爽、干燥,经常干燥;冬季(65438+2月-次年2月)较少寒冷,偶有寒冷,多阴雨天。

英国和德国气候资源丰富,但天气气候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主要有:低温阴雨天气、倒春寒、高温、寒露风、霜冻、雷暴、大风、飑线、冰雹等自然灾害。

年平均气温为21.1℃,年平均气温在20.1℃和22.0℃之间变化。一年中冷月平均气温11.1℃,极端最低气温-3.6℃ (1961年1天)。最热的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为28.9℃,极端最高气温为40.1℃(2003年7月23日)。年平均霜冻日为6天,平均初霜日为65438+当年2月25日,全天为65438+次年10月22日。平均气温(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的日较差为8.3℃,65438+2月平均气温的最大日较差为9.8℃,第二大值为165438+10月的9.4℃。平均气温的最小日较差是4月。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906.2mm,丰水年最大2657.2mm(1,975),枯水年最小1,399.9mm(1,963),最大年与最小年相差近1倍。一年中的降雨多集中在4-9月,降水量为1524.2mm,占全年的83.0%。4-6月降水量为921.7mm,占全年的50.2%。英德南部和北部有两个降水较多的地区:李希镇南部到连江镇,年平均降水量2100mm-2500mm;横石塘镇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2100mm;全市其他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900 mm .年平均降水量(日降水量≤0.1 mm)为163.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4.8%,最大天数为208天(1975),占全年总天数的57.0%。最年轻的是129天(1977),占全年总天数的35.3%。降水日数的年分布是春夏多,秋冬少。5月是一年中最多的,平均20.5天;11月最少,平均6.5天。

1994年6月23时至19年6月00时,应城北最高水位34.51米,超过警戒水位(26米)8.51米,为建国后最高水位。2006年7月18日,应城北最高水位34.19米,超过警戒水位8.19米,为建国后第二极值。据史料记载,20世纪英德最大洪水发生在1915年,英城河以北最高水位37.03米。其次是1931年,应城北最高水位35.52米。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1717.9mm,年平均相对湿度77%;最小相对湿度出现在秋冬季,受冬季风控制。秋高气爽,降水少,所以湿度也小,最小相对湿度为11%。根据相关标准:65438+10-2月潮湿;三月到六月非常潮湿;7-9月潮湿;65438+10月-165438+10月为半湿润;65438+2月半干旱,最小相对湿度11%。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31.7小时。年际变化在1357.6小时和2210小时之间。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是7月,平均218小时,占同期日照时数的52.5%;3月日照最少,平均64.3小时,占同期日照时数的17.3%。平均一年有62.2%的白天,天空被云、雨、雾笼罩。

风力:英德地处季风区,季风的变化主导着一年中大部分的风向变化;另一方面,山脉、丘陵、峡谷等地形影响风向。各地风向不同,但主导趋势仍是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年平均风速在1.7米/秒之间,年平均变化在1.8米-2.2米/秒之间..一年中,6月5438+10月平均风速最大,平均风速2.3米每秒;6月和8月平均风速最小,平均风速为1.2m/秒。受峰区、局地热对流、台风等天气系统影响,英德地区8级以上(相当于每秒17米以上)大风天数平均为两天,最多为五天。一年中,7月概率最高,平均0.5天。风速自动记录平均最大风速10分钟,18米每秒,瞬时最大风速29米每秒,相当于11的大风,出现在198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