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背景是什么?
1932年,日军对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了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先后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部分地区,矛头直指平金。
然而,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地以“忙外必先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向日本妥协,不断调动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下,蒋介石的“外忙中先安顿”政策,遭到国人的不满和舆论的谴责,甚至遭到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人和地方势力集团的反对。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始终高举抗日旗帜,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
在日本加紧侵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时候,高举抗日旗帜的中国* * *,本应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剧变的新形势,进一步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以抗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但是,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在党内取得了统治地位,在革命的生死存亡问题上犯了“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
王明“左”倾错误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情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和湘赣湘鄂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损失惨重。
军队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施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总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发生了从局部到全局的战略转移。
两次重大危机考验了濒临绝境的中国和红军,以生存发展为目的的长征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
扩展数据:
长征的原因:
长征的起因是中央根据地在四次打败国民党后第五次失败。为了保存革命火种和力量,被迫撤退,开始长征。
其间经过14省,翻越18山,跨越24条河流,走过草原,翻过雪山,行程约25000里。红军于1935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 10,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
长征的关键转折点是毛泽东提出的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贵州转移的建议。后来的遵义会议这一重大事件,确定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三人军事小组,扭转了国际共产主义教条式的军事指挥,领导长征走向胜利。
还有著名的四渡赤水。为了摆脱国民党主力,被列为世界经典军事教科书的四渡赤水的胜利,使中央红军主力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主力的围剿,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在遵义整修,伤员很多。当地人热情支持军队。在东宫庙里,百姓拿出董酒消炎、愈合伤口、活血化瘀。由于董酒是高度纯粮固态酿造的白酒,曲具有一定的药酒特征,效果极佳,深受红军战士的认可。
百度百科-长征
新华网-红军长征的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