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公社制度时期,人们就已经用“刻数”、“打结”等方法来反映渔猎收成和其他收支。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在奴隶制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管理经济的需要,官方会计部门产生并初步发展起来。西周设立“四会”官职,与掌管财物保全的“小寨”官职有明确分工。会计部有秘书、岗位、岗龄、岗币四个官职,分别分管财务和出纳。周朝还制定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如收支申报制度、互动考核制度、宰辅行使的现场检查制度等。到了周代,会计这个词就有了明确的含义,就是所谓的“零零碎碎的计算就是计划,总是划算的。”周代的官式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当时的“书契”和“官契”)、账簿(当时的“书”)和“三栏结算法”等特殊方法,而且还有记叙文会计报表(如的“日报表”、“月报”、“年会”)。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会计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战国到秦汉,官厅的财务会计组织已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经济管理体系。秦汉时期以“户籍制度”、“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收支与皇室收支分开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财政会计制度的建立,以及御史监察制度的确立,是封建国家经济中央集权的重要体现。以“出入”为核算符号,以“上出入”为基本特征的单一出入核算法的形成,以“出入=盈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栏式结算法的推广应用,战国中后期会计账簿的设置分为“永久账簿”(汇总登记的会计账簿)和“?”帐簿”(专为粮草登记的会计帐簿)和“园簿”(专为马厩登记的会计帐簿)用于分类核算,奠定了中国会计方法的基础。秦汉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以“收付”为记账符号,以“上收下付”为基本特征的简单现金记账法,部分收支以钱币记账。这是中国会计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编辑这一段从隋唐到宋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会计、审计和财务组织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程度。会计与出纳、会计与金库、现金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产分配单位、审计与会计分工明确,各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唐代设立“学位科”,宋代设立“总会计科”和“会计科”,可见当时对会计的重视。唐代建立的独立审计机构弼部,以及行使财务会计监督的御史台、御史台监督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