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厕神门的历史

厕神门,现称和平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门之一,位于南京中央门立交桥东南角。这座城门作为军事禁区,封闭了70多年,是明城墙13座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也是南京现存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民国以前秦楼的一座。

相传,朱元璋的军事家刘伯温亲自勘察、规划并修建了厕神门。进出城门时,平日只开一个城门,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因地制宜,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方法的建城思想。

南明李勇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南明将军郑成功奉命率军进攻东南沿海地区的清军,攻打清政府的东南重镇南靖。郑成功10万大军在南京城外的白土山(今幕府山)设83连,断绝水陆交通,使清军仅驻一万余人的南京成为一座孤城。郑成功的军队和清军在厕神门外两次交战,清军损失千余人。清朝两江总督郎左婷下令关闭厕神城门,不许开战。他一边四处求援,一边试图通过假装投降来争取时间。在频繁的胜利中,郑成功不能不骄傲和低估他的敌人。他答应清军使节一个月的宽限,按兵不动,等待清军开门献城。清军发现郑在白土山脚下守备极为松懈,于是选择这里作为突破口。7月21日夜,清军悄悄打开厕神城门右侧的大门,偷偷出城,攻打郑军,凌晨小胜而归。清军获胜后,士气大振,从厕神门蜂拥出城作战。郑军猝不及防,冲上去打,混乱中撤退。白土山之战后,郑成功的军队损失了数万士兵,十几名将军战死。历史上被称为“东南大地震”的郑成功北伐胜利烟消云散。为了庆祝清军的胜利,顺治皇帝下诏,将厕神门改名为“胜利门”。

虽然厕神门是一个军事要塞,但它是孤立的,人口稀少。明、清、民国基本封闭不使用。1928年,国民政府将胜利之门改为和平之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将和平门外的骨灰盒建成汽油库。解放后,南京军区接管了这里,至今仍作为油库使用。

说到城门,当然是有城有门了。厕神门的大门是明代两块杉木包铁板的大门。虽然木板已经老化,部分腐烂,厚厚的铁板已经生锈,但历经战乱的明木门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

城门后两三米处,有一条宽约15厘米的石槽。“这个石槽就是过去放前进门的地方。”杨国庆说,古城墙上的前进门的作用相当于现在家庭中的防盗门。“你想想,一扇厚重的木门,上千斤的铁钉横在城门的破洞上,不就像防盗门吗?”杨国庆说:“这座1000磅重的大门直通城墙顶。城门白天开的时候,收在城墙顶上,现在还有一个槽,一千斤的城门穿过。

但是这么重的门怎么打开呢?"至少需要4个人同时启动这个1000磅的刹车."杨国庆告诉记者,守卫城市的士兵需要转动平台上城门楼两根木柱上的绞盘。绞车由圆木制成,用四根木杆与木柱连接,可以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木柱现在像轴承一样转动。木柱下端用绳子与木门连接,最后解除千斤闸。

明代对城门的管理非常严格,有一种制度叫“点门”。也就是说,每天晚上大门关闭上锁后,中国最高军事机关——五军总督府都会派人骑快马到13城门查看大门钥匙,最后统一交还五军总督府。等到第二天才开门,然后派人把钥匙送到各个大门。

"任何违反‘点门’制度的门卫都是死罪."杨国庆说,守卫因违反水西门的“点门”制度而被斩首。就是这样严格的制度保证了城市的安全。

从明初到清初,厕神门从未更名。然而,在郑成功兵败于厕神门之后,厕神门被清政府改名为“胜利门”杨国庆叙述了厕神门的战争。明末清初,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千里迢迢北上。顺治时期,他的部队已经包围了南京,当时南京的守军非常薄弱。为了迷惑郑成功,清军指挥官表示愿意向郑成功投降,并恳求郑成功让他们在一个月后投降。因为,按照清军的规定,只要“守城三十日,投降”,在京家属就不会受到牵连。

郑成功相信清军的承诺,所以他按兵不动。正巧过几天就是郑成功的生日,所以秦始皇的官兵们都在忙着主将的生日宴会。当清军指挥官站在厕神的门口看着秦始皇时,他看到郑成功的士兵脱下盔甲,在玄武湖里抓鱼。胜利的天平在那一刻向清军倾斜。在郑成功生日的子夜,清军的守备司令带领部队秘密地挖开了一直被堵死的神策之门,攻打秦始皇,然后乘郑军心神不定之机出马,大败郑军。清廷为了庆祝胜利,将神策之门改为“胜利之门”。

此后,在太平天国时期,厕神门又遭受了两次战争。“这两次都是清军攻城之战,最后都以清军胜利告终。”杨国庆说。

清军第一次围攻发生在太平天国初期。太平军的张几次造反,结果都被抓了。他的同伙和清军准备从内部攻击厕神门。但太平军及时组织防御,用大木桩、铁链加固厕神门工事。清军不得不撤退,并在撤退前放火焚烧了厕神城外的一条商业街。

太平天国末期,厕神门的衰落伴随着南京城的陷落。“当时清军先从太平门附近进攻,然后兵分多路,其中一路沿着城墙打到厕神门。”杨国庆说,最终,厕神门在内外清军的夹击下被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