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梁武帝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失误?

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的盐铁会议,是汉武帝死后一次重要的国策大辩论。当然,也不排除霍光对付大权在握的财政大臣桑弘羊的政治意图,但这场争论确实是对武帝时代国策的重要反思。

在这场争论中,贤文批评了梁武帝征讨匈奴造成的财政危机。作为汉武帝政治遗产的支持者,桑弘羊不遗余力地捍卫汉帝国的铁血政策。在《论何洁盐铁论》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桑弘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从汉朝开始,我们就修好了心结,互相亲吻,还雇佣了很多人。但是,如果你不注重纪律和素质,你会改变你的纪律,你会非常有害。始皇帝看到他可以被武力打败,但不能被美德打败。因此,他是一个将军,并呼吁大力攻击,以惩罚爵的罪行。

汉武帝林雷蒙版

桑弘羊的这段话其实是对汉初至武帝时代匈奴政策的简单总结。汉初,匈奴采取绥靖和亲政策,“非常慷慨地雇用一个人”,但这种以经济利益输送换取和平的手段并不奏效,匈奴仍然“危害极大”。到了武帝时代,改变了旧的绥靖政策,认为匈奴只能“以武制屈”,不能“以德服人”,即只能以武制伏,不能指望以德服人,于是就产生了武帝时代的长期对匈奴战争。

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战”到郑和四年(公元前89年)颁布“圣旨”,汉朝对匈奴政策进行了收缩性的调整,汉武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持续了44年之久,其中大战不下十场,小战不计其数。

盐铁会议

沉浸在汉军武力强大的历史记忆中,我们可能只看到匈奴大败,势力被驱逐出河西、西域、大漠南,发出“丢祁连山,令我六畜不快;我失去了我的山,使我的已婚妻子无色。但汉朝也付出了“浪费国内资源,户口减半”的沉重代价。荣耀属于武帝,代价由汉朝人民承担。皇帝想赢,所以他不会害怕牺牲,因为牺牲的只是他眼中如蚁的百姓。

贾人之子桑弘羊,是一位受到武帝重用的“兴利大臣”。他的繁荣与汉武帝的各种兴利措施密切相关,而这些措施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维持汉武帝的征服战争。可以说,桑弘羊是汉武帝对外战争的受益者。如果没有战争,这些人很难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富裕起来。

汉武帝

在桑弘羊看来,匈奴“挟不信而乘势,见利如前”,是一个屡不信而百叛的“久卧之国”,必须以铁和血来征服。汉武帝时代的战争虽然消耗国力,但有三大优势:

第一,汉武帝“拒胡、岳,远避寇安之灾,而散中国之肥饶,以调边,边强则中国之安,中国之安则无”,意思是对外战争可以巩固政权;

其次,汉武帝对外征讨是为了黎族人民的长远利益,“难控其害,以为黎族人民有远见”。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国内的负担,但却是“刚开始很辛苦,但是死了也很庆祝”;

第三,梁武帝开放边境,可以促进物资流通,在内地和边疆之间交换需要的货物,获得经济利益,甚至可以获得类似“中国一巴掌拍得匈奴积存的黄金”的暴利。

桑红阳

但在德文献看来,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在玛依之战之前,汉与匈奴的关系是和平的。“昔日关外,互通有无,自可汗以下,皆亲附汉,游遍塞外”,战争完全是无端而起。但自麻衣之战以来,“匈奴未近,路阻。”

再怎么吹嘘武学,也不能忽视外族征服带来的经济负担。经济负担只是经济问题吗?当然不是,它的影响深入到各个层面。汉武帝的对外战争,特别是对匈奴的战争,结果是“财宝白费”。

汉武帝除了军事和军费之外,还给予丰厚的奖励。就在元朔五年、六年两次战争前后,给立功的士兵二十多万斤黄金,甚至还有数万俘虏“丰厚赏赐,给县官衣食”,所以“大农藏财竭税,不足以服兵。”

韩军

财务要破产了怎么办?汉武帝的兴利策略是破坏现有的制度,而买卖武功头衔、允许商人投资官员等这些措施都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随着危机的加深,盐铁官营、会计、状告、连输平、卖酒等政策逐一出台。

桑弘羊是汉武帝时代控制经济的重要执行者和受益者,一批依附于国家权力的大商人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代言人。* * *的垄断利润与外交政策密切相关。维持汉武帝的旧外交政策,会维护政权和大资本的既得利益。

桑弘羊的名利,是以老百姓普遍的困苦贫穷为代价的。“六畜在家不肥,五谷不垦野,民不足以掳。”汉武帝强大的帝国是建立在汉朝人民的骨头上的。

这场争论没有最后的胜负,但此后西汉和匈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汉朝的战略重心由外向内转移,国家延续了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