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病史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录了春秋时期鲁自隐居之年至哀公十四、十六年(公元前722 ~公元前481或公元前479)的历史事件。全书略欠完整,仍有一万六千余字。它的年表是根据鲁国,但它的帐户涵盖了整个中国在那个时候。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是当时时间、地点、人物准确的原始记录。比如它记录了37次日食,其中30次与现代天文计算完全一致,证明了《春秋》确实是当时的信仰史,不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据说《春秋》是孔子写的。但现代学者的研究证实,它应该是鲁历代史官的集合目录。早在孔子诞生之前,《春秋》就已流传,它有一套传统意义,即所谓的“书法”。当时的晋、齐、楚、宋等国都有这样的史家和类似的史书,体裁和“书法”也基本相同。《春秋》能记载各国的大事,是这些史家相互通报的结果。此外,《春秋》载有违反“书法”的禁忌语和免罪权,以及与孔子观点相反的记载,还有一些漏文和错误,甚至记载了孔子的生卒年。这些都说明《春秋》不可能是孔子写的。

孔子对春秋时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在《论语》、《左传》中都有记载,可见这是孔子弟子议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时社会动荡、礼法不正、礼乐崩毁、“皇帝失官”的情况下,原本由官府掌管的《诗经》、《尚书》、《春秋》等典籍在民间流传,成为孔子教学的珍贵资料。把《春秋》这种代代相传的国史作为教材来抄,大概就是孔子学了之后的做法。据说孔子晚年的高足弟子夏紫是一位精于《春秋》的大师,而在《春秋》中记载孔子的生卒,也应该是出于对昔日恩师的尊重。虽然孔子从来没有编过《春秋》,但是研究《春秋》应该从孔子开始。

现存的《春秋》分别载于《左传》、《杨公传》和《谷亮传》,三者传记内容相近。《春秋》经书极简,每年不超过20注,最少只有两注;文章最长的只有四十多字,最短的也只有一两个字。显然,这只是几个历史事件的目录标题。这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还是以口述历史管理为主,文字记录只是提醒。《春秋》虽短,但记载了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从而赋予了史家的口述以信任历史的价值,在史学发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春秋》由于叙述简单,也被后人嘲讽为“废报”。《左传》以大量翔实丰富的史实弥补了《春秋》的不足。但在政治上,《春秋》和《左传》的意义是一样的。汉代以后,《春秋》被视为孔子编纂的圣经,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许多儒生对其进行了曲解和发挥,使其在经学、史学领域以及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书目红叶:《春秋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徐中书:《左传》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左传选序》,中华书局,北京,1963。杨伯钧:《春秋左传序》,中华书局,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