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明星和诗人的名字叫张?

第一章:张姓是始祖。燕国(今山东省章丘县)国君胡公祥之弟。公元前664年,丁巳年,齐国伐蜀。七月,相公陈死,城失,国灭。左传:“秋七月,齐人降。”魏公因弟弟去世而逃离蜀国,定居在与韩、赵、秦相邻的凉州(今陕西汉中东)。为了不忘亡国之耻,在新疆城内去掉了“坤”字代表“夷”,张伟是第一个以“张”身份进城的人。

第2章韩(?~前205年):字少荣。秦末大将任少甫,是秦的军事支柱。秦二世和胡亥无奈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大臣,互相牵连,迫使张寒弃秦投降项羽,帮助楚国灭秦。项羽称帝后,封张寒为雍王,驻扎在永州(九州之一)。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青海),王在咸阳以西,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久攻不下废丘。六月,刘邦大将韩信水淹城,破之。张寒拔剑自杀了。

张章平:张寒的弟弟,秦末将军。我随哥哥去了楚国后,当了大夫,带兵防守大三关。刘邦围困弃山,命张平支援。张平被韩信打败,被俘。赦后,迁居张羽(今江西南昌市)。

四章岩:晋朝官员,大夫,兵部尚书。他率领40万大军关了关。永嘉元年(307年),因功高被封为河间侯,从而在河间(今河北献县)形成贵族世家。今天,张氏家族都把目光投向河间郡,就是因为这个。西晋末年,任杰施乐统一北方,日益强大。为了避开施乐的锋芒,龚燕被任命为驻泉州刺史。于是他家定居福建泉州南安,成为福建始祖。

五章赵达(517 ~ 571年):字伯通,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武康人。南朝陈将军。他的情绪是严格的,他善于做一个将军。因其军事功绩,历任定州刺史、都统、镇南将军、中伏将军、车骑将军。公元567年,任少陵(今湖南邵阳)县令。太建四年(572),赵达被供奉在皇家世祖殿,与世祖同祀。

第六章和(?~ 859):字鹏志。唐太和年间(827 ~ 836),任康州(今广东肇庆)刺史。复官职后,从泉州府南安县迁到建安府浦城县西村(今福建南平建瓯),为浦城始祖。夫人滕,夫人。生下尤、杰、秀三个儿子,都是当时有名的。如今的下张氏家族,多以蒲城始祖、出生地龚为代。

齐张载君(868 ~ 941):中举,名张根,史称太傅宫。唐天佑年间,因为王镇守抚州,就去见他,投了三策。承教太傅、高州(今广东茂名东北)、高州刺史兼古顾问、上诸国、西北军务,以招议制史。他潜心建功,授予武宁县开国元勋金子光禄博士,拥有700家餐厅。

温孤(约925 ~ 1000):字京山,蒲城人。南唐(宋太祖北部开宝三年),状元武庚(970)和。入宋后,兴州(今河北邢台)被授予文书参军兼工部侍郎。

(978 ~ 1048):信,浦城人。如母,梦见爬山,被神人赐玉像,故名“象”;而生活中,父家充满梦想(古代大臣在宫廷中手持的手板),今天很多地方以“梦想家庭”命名,都源于此。进士纪,为大理判官,知台州玉山县,历南雄州,迁洪州,并迁此庙。真宗皇帝上泰山拜天地,在庙里选公为宰相,代皇帝签书。不久,授权直史馆安抚,JD.COM夺权三司,审判杜挚。此后历任几职:尚书刑部郎中、翰林学士、右谏大夫当牧民、礼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当年被任命为学士讲师、财政部侍郎、财政部侍郎、教育部官员、集贤堂大学士。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我拜见丞相。第二年,他被工部尚书命为赵文博物馆大学士。李青五年(1045),为节度使祭奠镇安军,与张媾和,封朱国职,迁居河南留国,直至去世。官至死后,仁宗皇帝亲自带着禹去祭奠,并赐他太尉的爵位,太尉也是辅佐。在隋炀帝统治期间,他改变了文健的称号。杨太太、吴太太、张和严太太。临安(今杭州)西湖昭化寺奇真院一侧,合葬着国朝大臣沈德潜。

十章频率:字简,浦城人。频和弟都是进士考礼部预选的。当时规定兄弟之间不能同时推弟弟。六年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家中了状元。自考省校书记,知南昌县,改大理寺,知九龙县,迁寺。天玺(1017)初,朝廷增设谏官、御史12人,频繁被选拔监督御史。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伯(今河南省商丘市)开始造谣,老少都赶去安抚靖西。回京后担任第三庭审判员。还让琼州(今四川成都邛崃)牙校告盐井。帝都让刘倚她背家,又让人把她从牢里放出来,还频频邀她来抓她,所以后来也没问她。圣旨,知宣州,殿中改御史,迁御史。后来,他重新加入了杜挚的法官,试图成为一名刑罚医生。晚年频繁出任外交使节,被派往契丹。当他死在下榻的紫梦阁时,契丹派了一名内侍到阁中祭酒,并命同伴、副使吴保护他的葬礼,用锦车赶骆驼到中京,收银棺,主张保存羽毛。官员们被派到白沟,带着铁甲警卫。他送儿子去探望,搭车送他回家。

第十一章恒(1025 ~ 1099):字子平,浦城人。北宋仁宗二年(1057),丁有克为状元。身患疾病的学者,不知古今,编纂历代帝制,名曰《编年史》。都说神仙能读善,能冠历史。在中学,我师从秀、项、曹、苏洲,再加上集贤书院学士,我就等着芷阳、陆、宣、瀛洲了。张衡活了三朝,七十五岁。

第十二章(1027 ~ 1120):资治府,浦城人。游元年(1049),丑秀才,第一个试礼部。他了解了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县),并推广了陕西昌平和JD.COM(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管辖河南东部、江苏西北角、山东大部。他是转运法官,湖北刑狱、成都道转运使,考、吏部、右部外交大臣。元祐初(1086)青州(今甘肃庆阳)知龙图格。当时朝廷下令调兵,于是用了一个计策来乞求夏,夏大惊,再三求和。哲宗被恭贺为陈子太庙太守,授蜀密学士,隆图阁端明堂学士,进士。打电话给财政部部长助理。第二年,游览通州(今陕西大理)。邵圣初(1094)初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加集贤堂编知广州,迁蒋、淮。曾与苏轼合唱,并各留下名句“水”一首。晚年,我谢他,封他为高级政厅学士,中泰宫使,不久他就死了。惠宗哀悼它。一份礼物送给光禄博士,上面写着“庄健”与一件很厚的衬衫。

第十三章:蒲城人,年轻时英俊侠义,博学善写。宋仁宗是嘉祐二年(1057)的进士,被调到商洛阶。宗熙宁初年,王安石主政。他欣赏张盾的才华,并用它来纠正中国的书籍。张盾被任命为驻湘鄂情大使。宋哲宗继承了王位,任绪安皇后听政治,而张盾知道枢密院。次年二月,拜尚书为仆侍郎。因为他激怒了任绪安,他被称为汝州。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任绪安皇后去世,哲人主政。次年四月,张盾被重新聘为大臣左仆从兼侍郎,以“绍书”为国之重。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因哲宗无子,立哲宗的弟弟赵霁为帝,即宋徽宗。张盾被特别任命为沈国公。

第十四章友情(1077 ~ 1138):宜搜,浦城人。宋微宗崇宁四年(1105)中了一科进士。布淮州(今河南沁阳)司法参军,被漳州(今福建漳州)和台湾(今浙江临海)及杭州的教授判刑。几天后,他被召为驾司外交大臣,移至殿中为帝国效力。绍兴二年(1132),拜大理卿,改刑部侍郎,详敕为第一司,迁惠桧亭为直学士。绍兴四年(1134),加龙图阁学士,赐事副使孙瑾,并告诉其母,“过几个月我就回来,很像前几年国子监的公告。”而且,母亲也不知道它会变成金子。至南京,皇帝贾劳治,刑部尚书卓。那年冬天,皇帝亲自出马,王师在淮阴大获全胜。又临安(今浙江杭州),迁商业部。绍兴五年(1135),白龙图阁学士,知温州。绍兴六年(1136),迁至平江(今江苏苏州)。绍兴七年(1137),皇帝回到临安,以友谊为终。曾任明寺学士、江南东路(今江苏苏南、皖南、江西东部)绥靖使、知间康(今江苏南京)府第。几天后,我提到了明道宫,安徽的一个县。绍兴八年(1138),61岁去世,母亲92岁。要忠诚,要忠诚。

第十五章应(1140 ~ 1218):字茂贤,临江军(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人。才能被中国乡镇推荐。孝任嗣,诏求字。英附帖千言书闻,未奏第一名。孝称之为像鲁直。道州教授被调到周敦颐寺。除了帝国理工学院的记录。清治,迁国子监博士。丁内之难,取职,加差判赣州,除太常大夫。宁宗即位,除了担任谋士、讲师之外,还以兵部侍郎的身份谋求权力。应久居家中,知衢州,寻赣州,知建宁府。除了嬴稷音乐厅的演出。刑部侍郎、助理讲师辗转延河堂、戚颖,修改贾殷《蜻蜓》的故事。除了吏部侍郎,我又谋动礼部大臣,提拔他们读书。嘉定十一年卒,享年78岁。

十六(1214 ~ 1278):云香,生于西八张(今温州苍南县湖山镇百丈村)。南宋淳祐七年(1247),孟非三十岁,右科廷第一(武学状元)。宝玉二年(1254),被任命为御花园和萨吉马事务总监。同年11月,蒙古军队大举入侵,潼关失陷,张梦飞率军抗敌。他身先士卒,善解人意,赢得了战士们的喜爱,士气非常高昂。宝玉三年七月(1255),张梦飞先以滞兵麻痹敌人。时机成熟,他就去和敌人陈交战,敌人突然遭到袭击,全军覆没。潼关被一举收复。张梦飞因功得赏,提拔京胡传控五城赋,监管开支,以待封建盛世。

第十七章建(1215 ~ 1294):号航山,生于龙兴府汾宁(今江西修水杭口)。在另一家医院,我努力节省时间,厌倦了在官书里写书,等着左郎官,拜衙门堂讲书。我签了书,有了参政的权利,动了知枢密院事的心思。咸淳十年,拜右丞相,任唐使。他慷慨大方,无所不能,被称为“满心欢喜”。这位官员清廉,家里很穷。宋史:“后来有一个人告诉专家,他把自己的宝贝和印章藏起来了。霜冻的早晨,专家败下阵来,兵到了,我们只存了一个玉杯,什么都没有了。人们对他的任命颇为叹息。”现在南韩釜山有4500个张氏,他们都是的后裔。

第十八章(1249 ~ 1320):字,号春谷,与,苍南钱,都是人。年轻的时候,我很安静,沉默寡言。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七月十四日,平阳遭到一场巨大飓风的猛烈袭击,潮水涨了二十英尺。江南水乡成了泽国,房屋漂浮,尸横遍野,瑞平县死了六千多人。张哲目睹了邻居的流离失所,深受感动。他写了《丰巢赋》,表现了赈官的清白,呼吁政府“推济贫之心,乘救弱之手,减税减租,不致落远而厚!累了残了,就白唱童年,白跳舞。”张措的《颂》被推荐为永嘉县对前来视察救灾的莲舫书记的教学指导。任期结束后,他被推荐到京都,并呈送了一篇由翰林院编辑的文章《汉图富通》。元仁宗燕右五年(1318),因父乞故里。张厝是地方志学者。他在永嘉任职时,编修了《永嘉县志》。全书完成后,继续编纂《平阳、瑞安志》,并于大三(1310)修订《温州道志》二十卷。禹岩第六年(1319),回到家乡,编纂了《东欧年谱》。应泰州道经理赵凤仪之邀,取的《齐卿》、林的《嘉定赤城志》,增删成《泰州县志》十卷。张哲独自编纂如此多方面的记录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第十九章易(1314 ~ 1369):字三易,号匡山居士,浙江龙泉人,明初大臣。当时与张仪隐居在匡山的青田刘基、丽水、廉等人被称为“浙南四侠”。郑铮十九年(1359),朱元璋取府后,为巩固地盘,派人劝说并邀请浙南司先生到建业(今南靖)增用,为其建“礼贤阁”。张仪、刘基、宋濂、叶晨大显身手,致力于明朝的建立,成为明朝的开国大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任命张仪为御史、钦差大臣、赞大夫。后来由于母亲的丧,不久就去世了。

第二十章拯救之道(?~ 1376):出生于浙江龙泉,易长子。溢应由太祖所聘,帅兵应归总经理孙艳。炎向上游守着,但陈友定兵连连。并授滁州(今浙江丽水)元帅翼副使,镇守浦城。把胡蝶变成一个整体,代表他领导他的人民,这就是游击。溢出意味着坐在城市里。溢出意味着父子合一,这是不适合法律的。玩救道长。不允许。在福建旋兵征兵,同时守路守地,恢复乡兵,从李文忠进入福建。还有,飘向首都。皇帝大加赞赏,下令向冯生贝征收。公基被授予州卫生司令部副司令。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西行,驻兴源,击败蜀将吴友仁,后守平阳,调任指挥同知。五年(1374)从唐河出征洋河,九年(1376)在断头山遇敌,战死。

第二十一章:伦(1413 ~ 1483):字大经,号甘甫,乐清南阁人。明四年(1439)他是个秀才,本性正直,敢于直接批评他。景泰五年(1454),因请求复辟(恢复原太子),抗陈所生十四灾,入狱问罪,榜被劫掠烙印,不吐一字。天顺元年(1457),恢复英宗,官至礼部侍郎,以忠义著称,卒于71岁。死后被追授南京礼部尚书。他一生著述甚多,治家有方,以官多而闻名。他的长子广东大臣张,次子张玄辉,都以他们的侄子张玄美(江西湖口县知县)、张、孙元洲和曾孙广西布政司而闻名。张伦的著作有二十七卷,包括张公仪的《公基》、《惑志》、《金》等。戏剧家为张伦编写了歌剧,如《九更天》和《天颂》,这些歌剧在当时经常上演。

第二十二章毛(1436 ~ 1521):字德毛,本名,本名郝斌一老,兰溪都都村人。明天,第六年(1462),我们将获得一等奖(谢园)。成化二年(1466),被选为第一(会元)秀才,庶吉士。次年冬,翰林授编审。成化三年(1467),十一月,毛与黄同官,检阅,三人向朝廷进谏,取消次年的元宵节烟火等奢靡活动,* * *上书进谏,宪宗在元夜布置花灯,祖事、邪说等无稽之谈,并在权杖之下,此举震惊朝野。历史上张茅等人被称为“三君子”。此前写罗伦时被辞,三君子加入罗伦,被称为“翰林四谏”。12月,被贬为临武知府,未能如愿,为的是在事中挽救毛洪等人,改由他们到南京大理评事。三年多后,我搬到了福建。平太、宁、沙有贼听信福安民采盗源,建议以货易商富民,大有作为。满41岁考上首都,努力成为一名官员。吏部尚书殷敏不能留下来。辞官后,成化十九年(1483)创办书院,在枫木山讲学,人称“凤山先生”,四位学者云集。在此期间,还编纂了现存最早的兰溪地方志,如《金华兰溪乡仙祠志》、《郑德兰溪县志》。在家住了20多年,中外推荐,反复启动,坚决不上岗位。弘治中,孝宗即位,起用群贤毕至。当时北京郭雪的南监司缺酒20年,专门为他留了一个空缺,他就补上了,走马上任。郑德元年(1505),我求过休,没答应。五年(1510),南京太常庆,明年,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世宗继位,即被加入南京礼部史,成为官员。冬天派行人问路,却死了,享年86岁。给太子邵宝和施。张茅坦荡,雄壮,节俭,道德文章重于世。著有《凤山语录》、《凤山集》及其附录。

第二十三章郑(1479 ~ 1548):“道”字名普安,兰溪都督村人。早年求学,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他是刑部的负责人。郑德初,刘瑾被送进监狱,判到梧州(广西)政府。我在此以博士的身份惩戒南京兵部。嘉靖年间,我厌倦了当工部大臣。陈贵想恢复航运,法院官员讨论了得失。他说:“航运虽有故事,但风浪比河流强百倍。而且天津海口淤泥多,从古至今都没有溺死在海里的人。”南北郊之议,无以存言,失帝旨意,辞了职。过了很久,我又官复原职。

第二十四章严(1820 ~ 1875):字之,浙江鄞县人。清咸丰二年(1852),皇帝对张艳的答卷最为满意,被授予一等功第一名。张炎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九十位进士,时年29岁。中了状元之后,又被授予翰林院编纂。次年,我在书房任职。后来,他被提升为四川知府,并在安徽学习政治。咸丰五年(1856),四川乡试中考官。咸丰九年(1860),用乡试考官填顺天(今北京)。张炎少好学,善作诗,对儒学颇有研究。在福建求学期间,他撰写了《蜀道经》,并出版了《王运山亭诗稿》、《治平宝鉴》等著作。

25张伯驹(1895 ~ 1969):安徽桐城人,中国当代政治家。曾参加中国* * *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后离开中国* * *产党,与邓、谭平山等人共同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革命行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国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30年,参加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36年,中国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并任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

张乃奇(1897 ~ 1977):浙江青田人。他早年参加民主运动,是“七君子”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特立独行的爱国民主先驱。他受到毛泽东的礼遇,并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他的遗著有《张乃器论文选》、《中国货币金融问题》、《激流集》、《入狱前后》、《论中国经济转型》、《张乃器文集》等。

第二十七章金文(1914 ~ 1991年):原名洪欣,三门海游客。祖父张坤是晚清院士,父亲张颐武是天津特区负责人、金城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张年轻时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1927年赴德国柏林勤工俭学,1929年开始从事革命工作。1931 9月回到上海,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在清华大学读书后,我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5月加入中国* * *产党,长期在贵阳秘密工作。1944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昆明,留校任助教。次年,他担任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外事组成员,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做翻译。1946年任中国驻宁代表团外事组副组长兼周恩来同志翻译部、中共中央外事组编译部副主任。1949后,历任天津市外办副主任、主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司长,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文革”期间受迫害。恢复工作后,任中苏边界谈判中国代表团代表、外交部欧美司司长、部长助理、驻加拿大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大使。他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