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的戏剧评论

话剧《天籁》再现了长征的历史。

听着和这首诗同名,就能一窥这部大型剧的内容。红军到达陕北时,毛泽东总结长征时说: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天籁》这部作品正是围绕着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著名论断,从文艺的角度集中展现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文化长征”。根据1928年6月罗荣桓同志创办并编入红四方面军的宣传队,以及1933年6月在井冈山成立的战士剧社的经历,故事讲述曲折。剧情在著名的湘江战役中拉开序幕:勇士剧社的刘社长在战斗中牺牲,他的爱人、剧社助理朱惠琪接过他手中的半副竹板,带领剧社继续战斗;田作为作战部队的营长,被派去帮助剧社转岗,但由于自己没文化,他觉得宣传队处处不是他的“阵地”。当上级任命他为助理,与新总裁朱惠琪共事时,他更加不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道的工农干部,后来成为了战士剧社的优秀领导。离开湘江时,童养媳出身的女宣传员周月儿不顾生命危险,回到江边抢救剧社的留声机。为了掩护周月儿,战士李因伤双目失明,随后他与周月儿因战友情谊而生的爱情,为故事增添了几分浪漫动人的色彩...长征这一宏大主题被编剧用一台老式留声机巧妙连接,将观众带入。在这里,观众对“天蝎座”内涵的理解,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深入,一步步升华。《天籁》不仅代表了留声机播放的鼓舞红军士气的音乐,也代表了战士剧社宣传成员的歌曲。但是,这是一般的认识,是肤浅的认识。观众看完完整部剧,自然会觉得《天蝎》的声音代表了中国工农红军对理想的追求,对正义的呼唤,对光明的向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死于长征途中的血战,倒在雪地里?,辽阔的草原,然而,他们高举红军旗帜,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永远飘扬,他们的理想正义之歌,成为三十年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籁之音”。这就是震惊全世界的洪钟路,这是代表人类四分之一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伟大宣言。我想这就是编剧东塘和浦勋赋予作品的深刻意蕴。

用一部剧来表达长征的宏大主题,已经有了《钱山》等一批经典剧目,现在也有了一批影响广泛的影视作品。同时,编剧把题材范围限定在一个红军表演队的框架内,无疑给自己出了一个大难题。但看完作品,无论是剧评人还是普通观众,都不禁赞叹:这是一部表现长征主题的现实主义杰作。对于中国军旅剧来说,也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佳作。

说到创新,我认为首先应该体现在其深刻而崇高的思想内容上。提到长征,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吃草根、煮皮带、爬雪山、过草地。这些预示着红军长征的艰险和牺牲的文字,成为世人了解长征的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长征并不仅仅意味着艰辛。如果仅指艰难困苦,在2000年,当西方哲学家统计了100年至2000年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件重大事件时,将长征列为千年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似乎过于简单和草率。因为世人看待长征,不仅将其视为人类不畏艰难的远征,更重要的是,长征是人类文明史上少有的传播理想的伟大远征。两位编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和把握了长征的真谛。在整部作品中,他们写了湘江之战、赤水四渡、遵义会议、雪域草原、腊子口之战。作品几乎涵盖了红军长征的许多重要事件。但是,作品并没有列举红军的苦难。即使是不可避免的要写牺牲,比如说关于剧社的刘社长在湘江上喝子弹,关于周月儿为了救留声机牺牲腊子口,墨水掉落的地方也是一种英雄悲壮的氛围,一种昂扬向上的风格。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高音旋律始终萦绕在整部作品中,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正如观众看完演出后的评价,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艰苦的一场战役,但并没有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这部作品总是充满鼓舞人心的理想主义。人们看了作品,不禁更加由衷地热爱中国* * *生产党,更加热爱中国* * *生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确,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支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的制服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甚至牺牲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在红军队伍中,无论是军政精英,还是?不识字的小兵们和官兵们出奇的一致,而官兵们之所以一致,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坚信自己是一项伟大事业的奋斗者。所以,面对苦难和牺牲,他们可以做的很勇敢,可以去死。应该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天籁挖掘和展现了长征的更大意义,诠释和讴歌了长征精神的精髓。

说它创新,在于天籁在创作技法上的大胆探索和独具特色。戏剧是语言的艺术,对情节细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往往有更严格的要求。比如要求作品有一致的、环环相扣的重大事件,要求一系列不顺利、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吸引观众,更深刻地揭示主题。然而,天籁的故事中没有任何线索。无论是湘江上的剧社转移,四渡赤水的战斗生活,草原岁月的苦难,腊子口的战斗,每一个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场景,单一的情节。而这些相对独立的场景和情节又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聚。”这样的创作手法更适合表现长征这样的重大题材,也能为导演和演员提供更广阔的表演空间。观看全剧,观众就像在读一部歌颂革命理想主义的纪实小品,在那种观看中产生的审美快感带给观众一种精神* * *的效果。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籁》的创作是我国军事文艺史上第一部将军旅剧史搬上舞台的作品。战士剧社是中国* * *生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中最早成立的文艺组织。从红军宣传队到战士剧社,再到战士话剧团、战士艺术团,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红军时期以来一脉相承的文艺工作史。这样一部独一无二的剧,由当年战士剧社的传人战士艺术团推出,其作品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这支由一代人罗荣桓缔造的文艺队伍中,罗瑞卿、刘匡达、潘振武、梁必业等多位革命家先后担任战士剧社社长,聂、罗瑞卿、、李克农、黄镇等先后为该剧社撰写剧本、担任导演或演员。红军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都曾观看过剧社的演出。这样一支光荣的文艺队伍,当我们通过舞台去阅读它的光辉历程,以一种“朝圣者”的心态去阅读这支我人民军队的早期文艺史。所以,当“编剧聂、导演罗荣桓、主演钱壮飞”这样的名字不断出现在舞台上时,观众往往会给我们热烈的掌声。再比如,在三大主力胜利庆典上,战士剧社演奏的12红军曲调全部采用了当年红军的原创作品,曲调还使用了江西民歌、湖南花鼓、广西民歌等民间曲调,无疑给作品增添了强烈的历史感。欣赏这些作品,让人仿佛回到了军旅岁月,从而对我们的红军先辈有了更深的敬意。在这些方面,作品刻意突出历史事件和场景的真实性,也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但这种创作方法的应用在以往的文艺作品中还是不多见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天籁》的成功对中国军旅剧创作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