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怎么演变的?

据古籍记载,中秋节是从古代人们举行的节日开始演变的。这首歌是对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月神”的祭祀仪式,是一个古老的“月亮节”。到了汉代,中秋节已经普及,唐朝的朝廷也承认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唐太宗书》记载了8月15日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一直在中国盛行,尤其是在唐代长安一代。很多著名诗人都有关于咏月的名句,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砸药等神话故事。中秋节充满了神话和浪漫的色彩,八月十五赏月玩月之风正在兴起。

中秋之夜,不同朝代,不同世代,南北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以下三个习俗是最常见的,延续了很久,成为人们必备的习俗。

(1)赏月

中秋节,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月色皎洁,古代也有拜月的活动,现在很少了。古人非常重视祭月。《易经》说“太阳是阳的主宰,月亮是阴的主宰”。在古人眼中,日月代表阴阳两极,阴阳平衡是一切的起点。

为了让神灵看到人们的诚意,中秋节当晚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人们会感谢神灵赐予的丰收果实,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据《史记》记载,朝廷举行祭祀月亮的仪式,其中“牛祭日,羊祭月”,即牛、羊祭日,念月,仪式结束后,设宴款待文武百官。

当人们拜月时,他们会在院子里摆放祭祀用的桌子和供品,说一些感谢神灵的敬语,感谢他们丰衣足食。所以祭月有等级制度。

(2)吃月饼

月饼是源于对月亮崇拜的祭品。它们是祭祀月亮的活动中用面粉做成的圆饼,是献给月神的祭品。祭祀结束,人们认为月饼上有月神的保佑和灵气,争先恐后地享用月饼,希望得到月神的保佑和祝福。

那时候,古人还不叫月饼,叫“胡饼”或“月团”。关于月饼的演变还有另外一个传说:盛唐时期,因为文化、经济、国力都达到了高度发达的阶段,各国都来长安交流。唐太宗时期,李靖去了土耳其,荣归故里。唐太宗为了奖励他,在宫中设宴,请了许多外国人来祝贺,借此机会发扬了唐朝的国威。

吐鲁番的一个商人把胡饼献给皇帝,唐太宗非常高兴。他指着天上的月亮说:“你应该邀请蟾蜍吃胡饼”,并把它们送给大臣们品尝。唐玄宗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一边品酒一边吃胡兵。玄宗认为胡兵这个名字不雅,不合适,贵妃看着天上的月亮说,就叫月饼吧。至今,月饼的名字流传千古。

据说唐朝皇帝很爱吃月饼,用红绸子扎起来送给新进士。在这一点上,月饼不仅仅是宫廷里给月亮的供品,也是人们喜欢吃的糕点。还有很多民开的糕点店。月饼的味道在厨师们的精心制作下越来越多种多样。中秋节赏月时,它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3)玩灯笼

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和家人团聚之外,还有玩灯笼的习俗。灯笼主要在南方流行。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在中秋之夜玩灯笼的习俗。其中就有“小红”的玩法。点一盏灯,让它在河里漂流,就像玩漂流瓶一样。在佛山秋季节上,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灯笼,如蛋壳灯笼,稻草灯笼,芝麻灯笼,瓜子灯笼,花树灯笼等等,令人惊叹。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孔明灯笼,它被称为天灯,仿佛它是天上的星星,闪耀着月亮,引起人们停下来观看,笑着笑着不断。当然,全国各地也有许多地方习俗,为中秋节增添了乐趣。

中秋节的晚上也是游子想家的时候。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中秋节聚会品酒赏月,抒发思乡之情,写下了无数关于月亮的诗篇。李白写《独饮明月》:花间一壶酒,我独饮。没有人和我在一起。直到,举起我的杯子,我问明月,给我带来我的影子,让我们三个;张九龄写了“明月当空,通明苍天”,杜甫写了“他知道今夜的露珠会是霜,家里的月光是多么明亮!”诸如此类。

从诗歌的描写来看,赏月是诗人不可或缺的中秋习俗。月下与家人团聚,吃月饼,品自制菊花酒,吟诗作画,谈笑风生,是多么惬意的景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