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有哪些岭南文化?

佛山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陈总结:本文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考察了佛山文化在广府和岭南文化中的地位,认为无论是历代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是遗留文献的数量和稀缺性,佛山在岭南都占据首要地位,这就决定了佛山在岭南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佛山文化的繁荣取决于佛山的区域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关键词:佛山广府文化地位关于作者:陈(1975-),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在论述广东文化及其崛起过程时,屈大均说:“广东居于世界之南,故称华南,亦称华南。火的房子,祝融的市场,世界的文明到了极致。所以发的太晚了,从汉朝开始,到了唐宋长啸,四面八方都是光芒。所以,今天说话的,就叫广东。.....我老公,一国人文,天下人文。知天下归一国,知一国归一人。.....我的家乡广东,也是桑梓毕恭毕敬,这要看文章的美。表现道的作家也尊重他的文字,所以尊重他的道。道在家乡人身上,从他的文字里就能看出来。我觉得商游的资本和动物道德是基础。这不就是我做学问的原因吗?”[[1]]在这里,屈大均阐述了广东文化的崛起有赖于广东地理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人、文化、土地、国家的地域文化视角和地域文化研究的意义。本文拟继承和发展古代先贤对地方地域文化的考察方法,运用数量统计和人文地理理论对佛山的“人”、“文”、“地”进行考察,以期科学准确地评价佛山在岭南(广府)文化中的地位。1.佛山是岭南的文化基地。在封建时代,一个地方文化的繁荣程度,可以从朝廷从地方选拔人才的数量上观察出来。因此,本文以《广州府选表》为基础,拟出历代广州赋中乡村贡赋和文人的地域分布简表,以了解佛山在广府文化中的地位。(1)佛山在广府文化中占据中心地位。广州府农村贡士总人数为1283人,其中番禺260人,占20.3%,南海357人,占27.8%,顺德238人,占18.6%,东莞193人,占15.0%。佛山下辖的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四县的乡贡进士人数,占广州府乡贡进士总数的48.7%,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由此可见佛山在岭南文化中的中心地位。(2)佛山地域文化以南海、顺德为中心,发展不平衡。南海提供的乡贡、进士数量居首位,占广州府总人口的27.8%。显然是广府文化的中心。晋代郭璞说:“南海满衣。”。吴荣光在清代也指出:“全国朝制中,广东九郡七十人中有二人,广州郡各占一半,广州属十四属,南海占一半。”[3]顺德占18.6%,似乎不如南海。但自明代顺德脱离南海,单独建县以来,文化崛起速度惊人,尤其是到了清代,文人数量居然超过了南海和番禺,跃居第一。相比之下,三水只占2.0%,高明只占0.1%,这和他们建县较晚,文化发展有关。《高明县志传·序》承认:“高明是一个错讹广泛,半山半泽,风气淳朴的国家。他画新疆已有几十年,人才却接踵而至,德行文献载于不同的书里。”【[4]】高明参选的人数,历代只有一个。因此,县志编纂者不得不强调《广东通志》所记载的德行和文学,其文化相对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从广东省来看,佛山文化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点从《广东历代状元、状元、探花分布简表》就可以看出来。从上表可以看出,广东历代远有9个冠军,8个亚军,9个探花人。无论是冠亚军还是探花,佛山都排名第一,占比超过三分之一。2007年,广州越秀区建成南岳圣贤阁。第一批为岭南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56位南粤先贤入阁,佛山入选10人,占17。8%,居各地之首。[[5]]这也说明了佛山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以上分析主要集中在文化人才的数量上。就人才素质而言,历代佛山涌现出各类人才,成为广府文化的一座丰碑。经学方面,明清以来佛山有方显夫、郑毓、庞松、瞿大伦、何、曾昭、桂文灿、温如能、简等人,都是岭南著名的经学大家。在史学方面,有周克明、黄忠、匡庐、梁廷南、李文田、王昭永等。都有自己的特长,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文学方面,明初五先生先于南苑开岭南诗派,佛山在五子中排行老二,顺德孙序被称为“岭南诗派”;明代中期,五先生继南园之后,在广东诗坛独领风骚,其中顺德人欧和梁羽生在全国影响较大。明末清初,“南园十二子”中佛山人占了一半;顺德陈邦彦、南海陈子庄、东关张佳羽并称为“岭南三忠”;陈邦彦之子陈公胤,与番禺的黎遂球、南海的匡庐并称“岭南前三”。清代中叶,顺德的李健、张金芳、同郡的黄丹书、陆健因善画而被称为“岭南四家”。张金芳顺德的胡益昌、钦州的冯也因诗写得好而被称为“岭南三子”。从清末到近代,顺德的黄节、番禺的梁定芬、曾西京、罗英公,以诗并称为“近代岭南四派”。吴开创了近代谴责小说的先河,康有为成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上述历史文化名人,“风节可敬思,德可考法可学,议可诵服...先贤成功后,也会得到声光的强化。代表它的是南海。”[6]他们在佛山土生土长,佛山的建设奠定了佛山在广府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是真正的佛山“城名”片,是佛山建设“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比如我们今天讨论佛山人的精神,我认为历史文化名人的节操、学术精神、厚重传统完全可以成为其重要内涵。第二,佛山是岭南文学之国。我们讨论一个地方文化的地位,最重要的依据是地方文献和经典。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一《刘玉石集》中说:自韩昌黎入粤,广东人随其游历,而名满天下者,海阳有赵德,南海有区书、区。昌黎在德时,有诗以区别于他人,在书中排列有序,于洪也有诗以寄之,广东人至今引以为荣。.....如果说汉朝,我的粤语始于西方,为陈琴、陈垣父子所用。到了唐朝,我的粤语从北方开始,是(九岁)和君(刘伟)。文与君是粤北的结束,粤南的开始。[7]汉唐时期,岭南文献中心位于粤西的广信(封开)和粤北的曲江(韶关)。唐宋以来,以番禺为中心的珠三角迅速崛起,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佛山岭南也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交通中心,文学也有了累积性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岭南的文学中心。罗志焕先生曾整理过《岭南作者及文献分布简表》,旨在反映岭南文献的分布,以此观察佛山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1。从汉代到清代,佛山有258位作者,占总人数692人的37%,高于广州(21%);惠阳的12%;佛山的经学史四子集中记载的著述有592种,占29%,高于广州(22%)和惠阳(16%)。无论是作者数量还是作品数量,佛山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在岭南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可见一斑。2.从佛山文献遗存的类别来看,经、史、集文献数量居岭南之首。就各系所占比例而言,经学系占13%,史学系占21%,收藏系占56%,次系占10%。可见文史在佛山文化中特别发达。3.从作者分布的朝代来看,佛山仅在明清时期成为岭南的文学中心。明清时期佛山作家共有248人,占历代佛山作家总数的96%,占岭南作家总数的35%。可以断定,佛山文化的上升期是明清时期。在佛山历代的文献遗存中,历史文献的数量相当可观。历史文献中地方志的数量占的比重最大。据统计,佛山市记载的地方志有43种,有58种,在整个岭南地区位居第一,记载数量位居第二。[[9]]地方志是记录某一行政区域的自然和社会面貌、历史和现实资料、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综合性文献。因此,地方志的制作和保存实际上是对地域文化的自觉建构。基于一定的文化认同——种姓、方言、风土人情、行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荣誉感,一个地区的人们出于对地域文化统一性的历史好奇心,会有意识地使用某种手段来建构和描述传统,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历史编纂,因为“历史编纂的任务就是建立和完善关于过去的形象。批判的或科学的历史编纂探索过去被接受的或传统的形象,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完善。”[[10]]这一点可以从清代中叶顺德著名史学家梁的《广东方志研究》中得到验证。梁廷彬著有《顺德县志》、《南越五杰列传》、《南汉书》、《广东海防概况》、《越秀书院志》等多部地方志。在这些作品中,他一方面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证,力求准确地再现当地历史,另一方面又结合自己对岭南文化的理解,有意识地参与到广东文化特色的构建中。如《南越五大传》记载,南越政权创始人赵佗为“和记百越”[[11]],北连中原;《南汉书》中记载,烈宗父子“广纳中朝名士”[12]],提高了岭南与中原的文化融合水平。事实上,作为历史学家的梁刻意突出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特征。这种写作行为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建构。【13】三佛山是广东的聚集地。佛山文化之所以能在岭南占据中心地位,取决于佛山的区域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陈明红魔与张寒散窗梦>:卷二:从南安到梅岭,山高路曲,不险。穿过山脊,登上小船。途经唐璜、平浦、鲁多奇峰,碧水环绕,适合娱乐。到韶州,有白塔堤,英德有观音洞。洞在河中,矶山高,梁山泊立,洞幽。飞到庙口横石矶对面,庙在山上,群峰秀丽,又回到了朱珠,几乎是胜利了。经过清远、三水,潮长水快,慢慢被拖进来。爬小金山,原名灵州山,叫宝陀寺,有东坡画像,前面有一座超然物外的平台。爬上山看,四面都是水,如果爬金山看大江,可是又宽又窄。此后经过官窑,到达广东城,也就是古南越。城内七门,城东北角越秀山,西北九眼塘,为一方之胜。天气很暖和,是一个阳气满阴的地方。冬天不下雪,花不凋谢,草木不枯萎,人湿了生病,也是大气造成的。很俗很便宜,但是很贵。然而,朱和五金香都是在南海岛生产,不属于中国。[[14]]佛山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临广州,西接肇庆,南接珠海,北接清远,毗邻港澳。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广东的汇聚之地,广东地理的“聚集地”。在更大的范围内,佛山是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西五省进入广州的门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交通环境和气候条件,使佛山物产丰富,贸易发达,成为物资和人员聚散之敌。唐宋时期,佛山的手工业、商业、文化非常繁荣。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商人众多、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镇、河南朱仙镇一起,曾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重镇,被列为中国“四大聚集地”(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一。可以说,佛山地理交通区位的“聚集”使其成为了物资和人才的聚集地,也因此成为了广东的人文之源和文学之国。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佛山四面八方物资、人员的“聚集”,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聚集,即“兼容”,这是广东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也可以看作是佛山对广府乃至岭南文化的贡献之一。康熙《南海县志》卷十一《人物传序》曾自豪地总结说:“南夷只是一个大都会,十郡汇聚,凌海的灵气在紫玉盘,所以上下一千多年,成为广东的人文,真正的皇冠。或者以荣誉的名义传承竹丝;或者用文字来洒美;和殉难;在岩洞上高高跃起;下到闺房,也是舍身,和老公一样坚强。它很壮观,但并不繁荣。”[[15]]佛山文化的繁荣直接取决于佛山的经济发展水平。叶世东说:“广东是个好诗人,贤绅先生回到了集团,无论家庭、生产、诗歌、年老时的聚会。所以广东人才这么高。”[[16]]正是因为广东地方经济丰富,可以解决退休文人和官场的后顾之忧,所以进行文化生产是安全的。文如能谈顺德云:“顺义位于羊城西南,南与范、项、新友接壤。除了水没有陆地。所住的别墅、小屋四面环水,小船随波逐流,风景超然。所以它的人很多都很潇洒,会写文章,会吟咏,意见不绝于耳。说到汪洋的辽阔,论者说大地之灵有钟。”[[17]]可以说,自然环境以交通条件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佛山经济发展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也可以直接从当地出版业的发展来考察。金武祥《苏祥三笔》卷四指出:“广东刻本在顺德县马岗。皆富于书,已婚女子常以书为资。”[[18]]咸丰《顺德县志》卷三《土地物产略》也记载:“今马岗刻书板,几经艺林,妇孺皆可。男的按墨痕画线,又比女工多,所以便宜又远。”正是因为有了便利的刻字条件,咸丰的《顺德县志·艺文志》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我在南海,离明,名为人文。”大手笔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自成一派,但不算。游于林下者,常以歌自娱,所以诗集几倍于渡兰亭。"[[19]]佛山之所以成为岭南文学之邦,与明清时期佛山出版业的发展不无关系。如果说佛山的历史名人是佛山文化的“丰碑”,佛山留下的文化经典是建造这座丰碑的“沙石”,那么承载这些文化丰碑的就是佛山这块“土地”。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知道佛山今天要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就研究而言,要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和文献整理入手。就实际发展而言,有赖于以环保、交通、文化产业为基础的经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