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简史

中国发明火药后,从10世纪开始用于战争,从13世纪开始用于军事爆破。比如金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队围攻金朝南京(今河南开封)时,用牛皮窑洞(即用生牛皮制成的窝棚状攻城器械)掩护士兵挖龛攻城。守军习惯在城门用铁绳悬挂闪电箭(装满火药的铁罐),炸出牛皮洞,杀伤攻城部队。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时,用隧道爆破炸毁了坚固的城墙。1552年,俄国人围攻喀山时,中国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围攻开封时,都采用了这种爆破方法。崇祯十六年,徐娇编著了《火攻敖藩略》,是对这一时期使用坑道爆破经验的总结。直到19世纪中叶,黑火药仍是世界上唯一用于军事爆破的炸药。

19世纪中期,各种烈性炸药相继出现。爆破对象从土石方延伸到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金属等材料和结构;点火(起爆)方法从简单的火柴绳点火法逐渐发展到导火索点火法和电点火法,导爆索传播法也开始使用,为扩大爆破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条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广泛使用爆破进行大规模的破坏行动,改造地形,建立阵地,建造和克服障碍等。无线遥控起爆方式也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广泛使用爆破,完成了大量的作战任务和工程保障任务。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中,广大军民在华北敌后战场用爆破的方法摧毁了沿线大量的铁路和车站、桥梁、隧道、水塔,炸毁了井陉煤矿的工事,有力地配合了战役的实施。解放战争时期的临汾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兵用隧道爆破的方法炸开了临汾城墙,为攻城部队打开了两条通路。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采用爆破与人工开挖相结合的方法,修建了总长1.280公里的隧道工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和试验核爆炸装置,认为核爆炸装置可以构成巨大的炸坑障碍,摧毁大型固体目标(桥梁、隧道、大坝、工业建筑等)。),或者在狭窄的道路上进行阻拦和破坏行动。但由于核爆伴随的放射性坠尘会威胁到我军自身和居民的安全,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我国的爆破技术主要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爆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公路和铁路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初,爆破技术在矿山建设和水利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合,我国的爆破技术得到了稳步发展和提高。我国进行了1000吨至10000吨的矿山爆破和1000吨难度的定向爆破,取得了先进的经济技术指标。此外,光面爆破、预裂爆破、农田爆破和控制爆破也在我国得到发展和应用。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爆破技术主要用于巷道掘进和采矿;在苏联,爆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建设和水利建设,研究工作也相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