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卡起源于中国哪个朝代?
贺年卡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汉代被称为“叶明”、“明词”;唐宋时称之为“门型”;明清时期又称为“红榜”、“名帖”、“片”。最早的贺年卡不是军部用纸做的,而是用木头和竹片做的,所以被称为“名刺”。
赵翼《小儿语丛考》载:“古人用削木、书法之俗名。汉初称之为掴,汉末称之为刺。汉代以后,虽用纸,但仍沿侧刺。”《事纪原》说:“汉初无纸,书名为刺,故为伐木竹。”
明朝天顺年间,贺年卡把一种印有梅花图案的信笺纸剪成2寸宽、3寸长的“膜”,上面写着姓名和地址。在农历的第一天,朋友们互相赠送礼物。
在清朝康熙时期,它是用红色纸板制成的,贺年卡放在当时非常流行的锦盒里,送给对方作为庄重的象征。
古代的贺年卡并不为普通百姓所喜爱,主要被一些高官显贵、文人墨客所采用。他们自诩清高。每当新年到来,他们都拒绝自己出去拜年,所以他们会派人送贺年卡。南宋细心的《归心杂识》说:“不能近婚筵者,各带一束刺,签于其上,使一仆反覆抛之,常见之。”
明代文徵明的《新春诗》说:“不想与你相见,只想与你说话,名篇皆是我。我也跟人扔几张纸,世界太简单,不会太空虚。”可见古代贺年卡和现代贺年卡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