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的事迹

陈独秀(1879 1942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青桐,官名甘生,名仲甫,名施安,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和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发起者。他是五四运动的总指挥,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 * *制作方最重要的创始人。

是中国* * *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最重要的领导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深刻总结和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第一人。

1920年初,赴上海建立* * *产党早期组织,发起成立中国* * *产党。

7月,1921在中国第一大学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后担任中央局(第二、第三大学)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委员会(第四、第五大学)总书记,并担任第一至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27 7月离开中央。1929 11因对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被开除党籍。

1931 5月当选为中国托派组织中央书记。1932 10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囚禁在南京。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出狱,先后在武汉、重庆生活,最后长期居住在重庆江津(原四川)。1942死于5月。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意而犀利。《告诉青年》等许多篇章,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佳作。晚年的文字学研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有《独秀文存》、《陈独秀文选》、《陈独秀思想论》、《陈独秀文选》等。

扩展数据: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论家。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专家和伟大的学者。陈独秀一生为公,光明磊落,从不勾心斗角,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卓绝的晚年,他也拒绝接受敌人的礼物,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坚强品格和高尚人格。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一生从不妥协,坚决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各种社会弊病,代表了社会良知,为后人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中国生产者党新史》把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中的错误由“右倾投降主义”改为“右倾机会主义”。

为什么漏掉了“投降”这个关键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权说:“在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党务安排等问题上的让步,以及对蒋介石、汪精卫的依赖,不重视党直接掌握军队的思想,都是受* * * *影响很大的。”

“因此,* * *国际、联合* * *(布尔什维克)及其在中国的代表对中国革命遭受的严重挫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91年,胡在《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中国党史* * *无陈独秀传》,指出:“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将达到18年。

正是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陈独秀还在旧中国的泥潭中蹒跚前行。虽然他跌跌撞撞,有时跌跌撞撞,有时摔跤,但他并没有成为汉奸、卖国贼,也没有做任何有损我们伟大民族伟大国民性和人格的事情。"

百度百科-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