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冲突是如何导致鸦片战争的?
西方文化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中,开始以自由化为文化背景,倡导平等。与主张“重虚名、轻实效、腐败专制、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的文化冲突,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知识扩展:
1.一、国际形势:A、西方工业的迅速发展。17世纪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18世纪西方的英法美德“工业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工业生产也迅速发展。b,贸易矛盾。由于中国生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英贸易“超进”。c .中英矛盾升级。英国向中国走私毒品和鸦片,发生通货膨胀,使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将中英冲突推向战争边缘。
二、中国现状:A、社会矛盾突出。清朝在经历了“康、甘盛世”之后,进入了一个危险的“衰亡世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b、松懈的军事。鸦片战争前夕,武器落后,装备水平实际上比清初有所下降。而且军务松懈,缺乏训练,军纪腐败,国防力量非常薄弱。c .思想文化沉闷:清朝统治者还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推行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d .闭关锁国的对外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朝采取的对外关系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沉迷于所谓的繁华,不愿意接受世界的变化。
2.公元1793年,清朝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风流倜傥的乾隆皇帝已经80多岁了。今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领庞大代表团访华。他来这里是为了表达他的友好愿望,而且,英国人是最平等的。此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以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并且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30多年,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乾隆皇帝对此一无所知,盲目自大。在他83岁生日那天,为了真正中国的威望,他坚持要马戛尔尼向他下跪。但是,主张平等自由的英国人是认真的,各国都是平等的。这样的要求当然不能被这个英国特使接受,所以因为这个面子问题,这群英国人只能无功而返。然而,在这次访问中,马戛尔尼看到了清朝一个大国的真实面目:贫穷、腐败、保守、专制。他断言,这个所谓繁荣的中国将倒退到野蛮和贫穷。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劣根性:封闭、傲慢、保守。乾隆在这场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态度,为日后鸦片战争的惨败埋下了伏笔。文化的失败才是战争失败的真正根源。24年后,英国再次派出的使团,因无法接受嘉庆皇帝的要求,被清政府直接遣送回国。这一次,嘉庆彻底断绝了与英国的关系。如果嘉庆能采取另一种态度,平等地接受英国的友好姿态,开启中国的革新发展,也许中国的历史会被改写。但这还是文化决定的,嘉庆在当时的文化影响下不可能有如此出格的行为。由此我想到了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评论: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人格,中国的历史在本质上不能称为历史。他只是君主的重复,不可能有什么进步。虽然这一段话有一些偏差,但它所分析的中国文化的保守和缺乏创新是清朝在中西文化对抗中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时,距马戛尔尼访华正好50年。这时候,英国的判断应验了:一支仅由16艘战船和31艘其他船只组成的远征舰队,吹开了中国厚重的大门,撕破了乾隆极力炫耀的脸面。这就是原地踏步的代价。我自重,不卑不亢,墨守成规,在西方列强入侵后没有完全改变。这样的文化劣根性造成了差不多一百年的耻辱。
说到鸦片战争,我不禁想起了日本。虽然中国人对日本的敌视态度在增加,但日本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值得借鉴。同样是东方国家,也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但后来的发展却完全不同。作者在文章中分析,日本一直视为庞然大物的中华帝国,被一小队远征的英军轻松击败,对日本的触动很大。此后,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剖析,认识到中国文化“华而不实,缺乏野心,注重虚名,忽视实效”,这是日本彻底改变学习对象,从亚洲走向欧洲的开始。从那时起,日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在1894打败了自己的老师,开始用类似美国用军舰侵略日本的方式打开中国的大门。经历外敌入侵后的惨痛教训,全面革新,最后成为强大的帝国,可惜过于自负走极端,被各国所不齿;然而,满目疮痍的大清帝国却走向了更深的衰落,这让很多中国人扼腕叹息。这样的失败仍然是文化上的失败。中国文化一直被统治阶级控制,消极腐败的东西成为主体。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却被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制度摧残得面目全非。这是其屡败屡战后仍未下大力气治理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