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史与家风

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家风?家风,也叫家风,其实就是家庭文化,是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孕育和积累起来的。它包括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观念、习俗、行为等各个方面。家风不仅会以家训、家法、家教等显性方式影响每个家庭成员,还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我们常说的“富贵不如三代”,其实是描述了物质财富难以被继承和代际传承,而家风却可以被继承和代际传承的现象,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书香门第之多。

家风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清代孙奇峰在《孝友堂家训》中说:家财沉浮,天不能控其权,人不能控其权,但自己做到了。父慈子孝,兄友相敬,男在外,女在内,即家贫终身,家风古今所羡。如果身体变形,家世不达标,当它兴盛的时候,知道的人已经看到它会失败。

我们家的家风是爷爷奶奶打下的,是经过身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的。我想把我们家的家风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如有不妥请指正。

第一,孝顺父母,重视亲情。在孝顺父母方面,两位叔叔为我们大家树立了榜样。孔子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即孝、孝、孝。两位叔叔不仅在物质上“孝顺”养父母,更注重生活上的“孝”和精神上的“孝”。在重视亲情方面,我从小在爷爷奶奶的父母身边长大,从小就感受到爷爷奶奶和月经叔叔的照顾,感受到了亲情的强大。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应该传承这种重视家庭纽带的文化,这样整个家庭的成员才能永远在一起。

第二,勤俭节约,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在爷爷奶奶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奶奶在农村的时候,一个女人要干几个男人的活。我还记得爷爷作为校长,很忙,但是经常要亲自买菜做饭。每年春节,爷爷都会亲自为我们大家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两位大叔虽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仍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我们后辈树立了榜样。

第三,注重家风,尊重教育。我们家,从我爷爷开始,一直非常重视家教家风,尊重文化,坚持学习。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片沃土上长大的。我们都是受益者,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教育孩子了。

孔子说:人可以传道,不可以传道。我想把这句话改一改:人可以传播道,道可以传播人!我们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家庭优秀文化传统滋润和熏陶我们的过程。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接过这个家庭的接力棒,继续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发扬“尊教、修身、读书”的优秀家庭传统!

当然,任何家庭的家风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家族传统的同时,也需要反思家族文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此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考虑,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第一,棍棒教育。我们家对孩子的管教一直很严格,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这种管教方式在过去教育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这一代人时是有效的,但不排除在教育过程中会留下心理伤害和阴影。但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提倡“正面管教”,提倡用“善良而坚定”的方式教育孩子。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建立基本的规则,另一方面可以维持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

第二,专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一种专制思想,其极端的表现就是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思想产生于农耕社会,为维护封建宗法社会服务。这种思想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中,自然也影响了我们的家庭。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喻文化时代”到“平行喻文化时代”,甚至“后疗文化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倡导“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理念。

第三,大男子主义。中国的传统社会一直是男尊女卑,女尊男卑,这种观念在我们家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在现代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所有关系的核心。只有建立亲密的夫妻关系,其他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关系、嫂子关系等)才能建立。)好好树立。大男子主义的思想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亲密夫妻关系的建立。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倡导“夫妻平等,互相理解,共同协商”的原则来处理家庭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家庭文化其实是一个生命体,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来完善,也需要不断地对外开放来实现自我超越!家庭文化不仅需要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更需要一代代的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家庭文化才能蒸蒸日上!

为了进行家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每年一次的“家庭文化传承与交流活动”需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策划组织,活动的时间、地点、主持人、活动方案需要提前半个月发给家庭组,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第二,去年舅舅提倡大家每年写一篇前一年的总结发给家庭组,最后形成家庭文集印刷出版。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试着坚持这个东西,这样就可以记录下我们家每年的发展进步。

第三,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家族文化传承系列课程”。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和特长,在相关平台上举办讲座或课程,可以围绕“学习、成长、教育、健康、快乐”等主题,让家庭成员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以课程的形式沉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