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根本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1571年,明朝与蒙古最终和解,随后九边军费逐渐下降,此时日寇入侵灭绝。没有了军费开支的压力和张主持的改革,明朝的财政状况迅速好转,国库开始存钱,最多时达400万两。北京的粮食储备可以用八年。张死于1582年,19岁的万历皇帝开始领导政府。皇帝心胸狭隘,热衷敛财,疑为重病,贪图安逸,纵情酒色。从23岁开始,他就开始“疏于政事”,一方面不上朝,不批奏折,另一方面生活奢靡。光禄寺掌管皇帝膳食,每年支出高达29万两白银。当时一个二等高官的年薪只有153银。据黄绵堂统计,万历年间的粮食价格为5-7元1石。① 1石相当于今天的120 ~ 150斤,价格不到一两银子。29.2万元可以买4000万斤左右的大米,大概是8万人一年的口粮。给皇帝买的菜比市场价高很多,因为宫里有两万多太监,还要加价找回扣,弄点油水。每个活着的皇帝都要为自己建一座陵墓。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墓,耗资800多万元。万历皇帝在位48年,前13年有所积累,后35年基本耗尽帝国财富。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为书名,意味着万历中期已经表明明朝的运气已经用完了。从1592到1598,援韩打了七年抗日战争,花了不少钱。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前,处于后晋的努尔哈赤已经宣誓对明开战。到崇祯继位,1628年陕西爆发农民起义时,蒙古已经投降满洲,清军得以绕过内蒙古,从大同、宣化进入山西、河北北部。清朝占领辽东大部分土地后,从居庸关和山海关之间的强子岭和喜峰口直接进入京畿,最远攻占济南和兖州。清军深入河北山东,在京师周围如入无人之境,明军根本不是对手。洗劫财物、人畜后,从容归师,并在路上竖起木牌,上书“百官免送”,嘲讽明朝将领。1642年,清军从喜峰口第五次入关,历时八个月攻陷抚州县88城,俘获人口36万,牲畜32万,掠夺黄金12万两,白银220万两。当时,明军重兵防守山海关和JD.COM,但长城东西两侧的关口已经名存实亡。要不是怕被明军包抄,清军早就可以在李自成之前进京了。这一年,李自成大军还在陕甘活动,次年才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如果说推翻明朝不是以谁先占领北京为标准,那么至少可以说清军消耗了明朝最后的大部分经济和军事实力,更何况“辽湘甲派”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关外政权一直以取代明朝为目标,但农民起义军十余年来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也没有明确的推翻明朝的意图。张反叛的目的是做一个“南霸”。李自成的政权建设始于1642。据说他在北京城下上书崇祯皇帝,要求割让西北自治权,并献慰问金654.38+0万两白银。然后为朝廷对抗清军等敌对势力。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崇祯,17岁继位。1644年凌晨,李自成大军进京时,在万岁山寿星阁旁的一棵树上自缢,俗称景山公园,清代改名景山。《万岁》和《寿星》是对这位34岁死者的精彩讽刺。据说崇祯皇帝在他的衣服上写着:“我终于不敢睡觉了,因为我已经失去了我的国家和面见我的祖先。”说句公道话,他已经尽力了。这位年轻的皇帝从17开始就勤俭节约,但面对的却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和虚伪腐败的官僚机构。他从政经验太浅,急于求成,刚愎自用,不惜以杀高官为例。他处决了2名内阁大学士,7名总督,11名总督,包括冤死的袁崇焕。他用人多疑,半年之内,虞姬镇镇长换了5个人;17年,兵部大臣14人,内阁成员50人。满清可供公务员使用的有知识的人真的太少了,而且都是些善于高调唱功,没有德行也没有才华的庸人。就算是袁崇焕这样足智多谋,又有军事头脑的平民,也不免低俗。崇祯即位后,立即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在召见他的时候,问他关于后金的战略。袁崇焕说:“五年之后,整个辽朝就可以恢复了。”退役后有人问,你打算怎么实现?但袁曰:“圣心已尽,故聊以慰。”——皇上着急,我只是说安慰安慰他。事实上,他看清了敌我形势。他到辽东后,以防御为主,却敢在皇帝面前高调唱衰。辽东基本失守后,八旗军再次南下,深入河北、山东,与蔓延的农民起义形成对明朝的双重夹击。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力主和平,提出了“以和为贵”的战略方针。不管关外清朝是否接受和谈,以明朝的实力,外患内忧不可能同时解决,先安定下来才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政策的可行性。杨嗣昌一方面下令明军围攻封锁陕西,另一方面又派人大力拉拢湖广。李自成被迫退守商洛山,张接受了。但清朝的议和诱惑引来大臣们的反对,半途而废。皇太极抓住把柄,再次发兵入关。北京告急,崇祯皇帝把农民军的部队调回京城救援,造成中原空虚。李自成和张趁机再次崛起,一发不可收拾。当崇祯皇帝意识到与清朝妥协是集中力量对付李自成的唯一出路后,便暗中指示兵部尚书陈新甲求和。这个陈新甲太大意了,把重要的讲和密函放在案上,弄得极其混乱,以为是个“唐宝”,拿出来给各部门抄,导致大臣写了一封弹劾陈新甲的信,怕死,妥协投降,私下讲和。崇祯被舆论绑架,陈新甲被处死,明朝在外忙内安的窘境中加速走向灭亡。其实那些在朝廷唱高调的官僚才是最不要脸的。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山西,两个月后到达北京。大臣李邦华和李明瑞建议南迁南京,但大多数官员认为撤退是可耻的,反对南迁。崇祯皇帝又想放弃辽东,让驻守山海关外的辽东连长吴三桂镇守北京。大臣们以“一寸山河一寸金”为借口反对。他们宣称他们想与北京同生共死。高调唱了一个多月,李自成已经攻下居庸关。此时北京仍有1.5万守城将士,但缺饷,国库只有8.2万元,崇祯皇帝下令官员、皇亲、宦官捐钱救急。但很少有人响应,崇祯本人也没出什么,总捐款收了20.2万。而李自成到了北京之后,在“追杀、助付”的威胁下,达官贵人、宦官、京官总* * *交出了5600万两现金。农民军破城,没有官员血战到底,有的自杀,更多的人排队找李自成安排工作。之前皇帝下诏要求各地发兵勤政,但只有一个回答者带了八千有关系的人。崇祯立即召见慰问品,送到居庸关,没几天军队就投降了。明朝上层官员如此,下层官员也普遍腐败。官员升迁完全靠行贿,各级职位定价不同。军方拨款1万,回扣3000。部队普遍吃空饷,据记载11万驻京部队实际人数只有一半。地方官员贪税。崇祯即位之初,吏部官员韩一良就说:当今天下,没有不爱钱的官,没有没钱办不成的事。官场上是不可能清清白白过日子的,我也不例外。(1)崇祯皇帝不是不知道,他厉行节俭,为别人树立了榜样,但是很难回报。李自成,陕北米脂人,原是驿马卒。陕北土地贫瘠,连续五年发生旱灾、蝗灾、地震、瘟疫等灾害,促使大量饥民诞生。陕北靠近蒙古,边境城镇都有驻军。崇祯年间,辽东吃紧,军费大部分用于辽战,陕西边城经常拖欠。工资不足,士官的生活已经很困难了,军官还要扣。再加上自然灾害,士兵们也被逼到了绝境。崇祯即位那年,陕北发生了一场饥民贫民起义,李自成加入其中。1632李自成26岁,名声很好。明代《李自成传》说他“善骑射”,“不善声色,宁苦不苦”。从1636到1638,所有的起义者不是被镇压就是被招募。李自成也偃旗息鼓,率领数百人在人烟稀少的川陕楚交界两年,默默无闻。从1639开始,又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河南、山东最为严重,农民被迫造反。李自成顺势而为,卷土重来,离开商洛,进入河南,队伍得到大幅补充。此时,、牛金星、宋等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对李自成军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前,李自成的部队也是烧杀抢掠。由于这些士人为李自成制定了减税、扶贫、严守军纪、不扰民等一系列政策,李自成的军队不断壮大,接连打赢了几场战争。1642年,李自成开始建立政权,改襄阳为襄京,整修宫殿,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了行政机构和官员,效仿明朝。1643年,李自成大军转战陕西,占领xi安,进而控制了整个西北。李自成也以Xi安为中心,召来王建国,拜官册封,开始读书。1644年初,李自成分兵进京。以前所有农民军都不会宣传造势。这次渡江入晋,李自成大军发出广为流传的檄文,宣布:“大明朝人已尽,严刑峻法,民不值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