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区怎么样?
这还是涪陵区[隐藏]区域情况的好目录。人口、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综合事业、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伟大的城市化进程——涪陵从“一条街”到“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历史跨越涪陵,一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巴蜀故都一路走来,历经秦时明月,汉唐辉煌,明清夜雨,迎来和平盛世;涪陵,一座因三峡工程、重庆直辖等历史机遇而大放异彩的滨江新城,长堤砾石谱,五桥跨两江,四岸为一,景色奇丽,山川更美。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春秋。60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60年来,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实现了从“一条街”到“现代化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从“一条街”到“四环”,沿江城市呈现带状分布、阶梯式扩张的特点,涪陵城也不例外。建国初期,涪陵城内只有一条长约1km的“桐城路(中山路)”,从大东门到秋月门,还有十几条石板街和狭窄的石阶坡。没有与外界联系的道路。涪陵的第一辆车(吉普车)从船上搬下来,用人力抬到中山路。南门山之上,还是一片荒野,交通极为不便。市区东临崩江,西接长江南岸秦怡花园,南至南门山石嘴街,市区面积1.37平方公里,居民3.2万人。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涪陵基本没有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只修建了姜妍路、建设路、公园路、广场路、高笋塘路等几条路段。建于1958的“围城路(人民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继续改建,直到1980才竣工。涪陵第一轮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是从改革开放到重庆直辖。1985开工建设,历时5年,鹅(静观)桥(乌江大桥)道路(即“三环路”)分段建设,人行道、路灯、行道树等配套设施历时10年逐步形成;上世纪80年代末四环路的建成,带来了城市版图的快速扩张。期间乌江大桥、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古护城河成为通途。涪陵不再成为“孤岛”,因为长江和乌江没有夜间交叉,城市与外界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从“道路改造”到“环境创造”重庆直辖后,涪陵城建不仅注重道路的新建和改造,更注重环境的创造和功能的完善,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涪陵以区建委、所属城镇开发公司、涪陵城投集团为主体,投资数十亿元建设了一大批有影响力、有凝聚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城区主干道新建、拓宽、改造,兴华东西路扩建、体育南路、北路新建、黎明南路改造、四环路、王鸿路、富创路、长江大桥南引路拓宽改造等工程相继竣工。城区道路升级改造,涪陵主城区交通状况大幅改善。鹅颈关立交桥的建成通车,治好了长期得不到根治的堵车“顽疾”,打通了涪陵西门的进出口通道。实施“民心工程”,造福人民。涪陵大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步伐。先后建成了南山花园、珞珈花园、涪陵广场、包子城公园、秋月园、黎明花园、乌江桥头花园、实验移民园、烟草园、涪陵体育馆、涪陵宾馆、涪陵体育场、青年广场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及污染。高笋塘、兴华中路、广场路、黎明路地下隧道的修建,彻底改变了城区“脏、乱、差”的现象。作为1999国庆50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首次突破654380亿元。五大送礼项目之一的涪陵广场,集休闲、娱乐、集会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涪陵人的“城市客厅”,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其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战线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有“长江第一堤”之称的涪陵防护堤、有“古福州第一路”之称的滨江路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港口区、码头和泊位沿着堤防修建,高端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城市焕然一新。顺江、董家湾两个移民社区建设已全面启动,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展开。滨江路的建成通车,成为涪陵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彻底改善了城市路网结构,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从“江南主城”到“两区五区”,如果说从直辖到2002年,涪陵城区建设改造的重点仍在江南主城,那么从2002年开始,涪陵城区就拉开了“西接北”和建设丽都新城的大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异彩纷呈。无论是99规划确立的“一城四区”的组团发展格局,还是04规划确立的“一城两区五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杜丽都是涪陵未来发展的重点和城市拓展的新区域。为此,涪陵提出了“拉开城市骨架,扩大城市容量”的战略思路,决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加快丽都新城建设。新区委区政府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工业涪陵”的举措,为新城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2年是涪陵提出到10年建成50万人口城市,实现“五年开骨架、七年完善设施、八年集聚人口”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年。这一年,涪陵城建吹响了进军丽都的号角。以区建委及其所属镇开发公司、涪陵城投集团为建设主体的郦都环路北段拓宽改造、郦都新城主干道、郦都长江大桥、涪陵东西路、火车站前道路、郦都南北快速路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随后,涪陵启动“项目年”活动,丽都东西干道、富源路、新城主干道(二期)等项目相继开工,丽都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由涪陵东西干道、李渡长江大桥、李渡南北高速公路组成的涪陵市内高速公路,遇水即开依山傍水,对于加快李渡、龙桥工业园区建设,打通城市骨架,拓展城市新区,尽快将涪陵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建设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和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李渡区已初步形成“五纵五横”骨干路网(含区建委及所属镇开发公司、涪陵城投集团建设的“两纵三横”),园区建设和新城开发进程全面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一城两区五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连接江东和江北区的长江第三大桥和连接江南主城区和江东区的乌江第二大桥在国庆前夕建成通车,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丰厚的厚礼。市区“两江四岸”连成一个环,“一城两区五区”的协同发展,标志着涪陵市真正做到了“拉开城市骨架,扩大城市容量,完善城市功能”。近年来,江南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百万平方米房屋的拆迁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涪陵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通江景观大道建设和公园路、中山路改造加快推进。江东大堤建设已全面启动,江北护岸建设已提上日程。仅涪陵今年就有望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城市建设。目前,涪陵即将掀起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中山路及江东阜丰北线公路改造、江北滨江路二期、江南滨江路二期、火车站站前大道二期、城市桥隧工程、九大城市公园、两江三大广场等。,部分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从“经营城市”到“搭建平台”,涪陵真正的城市大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直辖后的10年。资金是城市建设的关键,融资是涪陵城建最大的问题。城市建设者们创新理念,拓宽思路,采取“稳中求进、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招商引资”的方式,全力筹措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建设资金,创造了涪陵城市发展的新辉煌。挖掘城市资源,成功“经营城市”。区建委及其所属的镇开发公司、涪陵城投集团引入“经营城市”理念,建设了高笋塘、广场路、兴华中路、黎明路等地下商场和涪陵广场、体育场、体育北路、黎明路农贸市场、苻坚路农贸市场等市政基础设施,成功探索出“以城建城、以城兴市”的市场化道路,积累了上亿的建设资金和资产,缓解了政府财政。创新模式,招商引资。区建委及所属镇开发公司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吸引3.6亿元建设长江二桥,为涪陵首个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成为全区迄今唯一案例。涪陵城投集团、城市开发公司、水电投资集团广泛采用“BT(建设-移交)”模式建设了乌江二桥、长江三桥、丽都城市道路、涪陵东西干道(隧道)等十余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区建委、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城投集团首创BT融资,大大缓解了投资压力。搭建平台和银行融资。新一届涪陵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建设工业强区”战略,搭建投资平台和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目前,金融机构已向丽都、龙桥园区放贷数十亿元,发放理财产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今天的涪陵,城市年轮天天增长,道路建成通车,桥梁雄伟,高楼拔地而起,市民娱乐休闲场所纷纷建成,城市骨架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高笋塘的繁华,南门山的时尚,易家坝的闲适,体育场(馆)的动感,滨江路的前卫,太极大道的现代化,无不诉说着涪陵城的文明与霸气。彰显城市的生机与活力...用“沧桑巨变”、“脱胎换骨”等词汇来表达和概括60年来涪陵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一点也不为过。截至2008年底,涪陵城区建成区面积38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5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91%,城市道路总长度1.53公里,绿化覆盖率37.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1.4%,污水98.655%涪陵是一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编者段】地区概况弥漫着古巴历史遗产的幽香,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三峡库区明珠重庆市涪陵区,素有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和渝东南门户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榨菜之乡”。全区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1经济技术开发区,1民营经济示范区,44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3万,城镇人口50万。涪陵区自然条件好,人文资源丰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是享誉海内外的三大特产;朱成的理学“点一洞”和白鹤梁,水下碑林,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涪陵是连接渝东南20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距重庆主城区100公里,经渝富高速公路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怀玉铁路、国道365、438+09、规划中的渝鄂利川铁路(渝利川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穿涪陵境内。涪陵港和集装箱码头在功能和能力上均居重庆前列,实现了江海联运和直通海外。水、电、气便宜,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活跃。涪陵是三峡工程的主要淹没区之一,将搬迁工矿企业224家,人口11000人,移民补偿静态投资34.45亿元,居重庆库区第四位。“在向涛引起轰动”。敢为人先的涪陵人民,正以把涪陵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庆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城乡繁荣的大城市为目标,携手奋进。[编辑此段]辖区人口200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138000人,比上年增加3500人。其中农业人口80.76万人,非农业人口33.04万人。从性别来看,男性58.35万人,女性55.45万人,性别比(女性100,男女比例)为105.2。全年出生人口为18039,出生率为15.9 ‰。死亡人口为12637,死亡率为11.1‰;自然增长率为1.1‰,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255万人,其中城镇55280万人,农村47270万人。?全年有3809人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发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487.6万元;向7806名独生子女父母发放一次性奖金1874000元。【编辑此段】地理气候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北纬29° 21′,东经30° 01′,东经106° 56′,面积2941.46平方公里。最东点是尸佼镇的白鸡堡,最西点是增福乡茶园,最南端是乐瞳乡的金家店,最北端是丛林乡的红墙园。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行政区划上,地处重庆中部,东与丰都县接壤,南接武隆县、南川区,西接巴南区,北接长寿、垫江县。地处乌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涪陵市,历来是川东南的水运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该地区位于长江上游120公里处的三峡库区中心地带,到达重庆,东部连接华中和华东各省。溯乌江而上,可达湖北、湖南交界及黔东各地。地貌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盘东坪杭岭谷地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的过渡地带,海拔200-800米。龙驹乡三块石最低点138米,雾灵山主峰曹沫湾最高点海拔2033米。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低,多为河谷丘陵和低山,东南高,多为丘陵和山地。由于涪陵地貌在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区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碎屑岩在西北部广泛分布,属于盆地东部的脊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较宽。东南部出露大面积碳酸盐岩地层,属南北向经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区域地貌类型多样且交错,难以准确区分。但根据地质构造、地貌走向和地貌类型的综合特征,区域地貌仍可划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有坝平低山区和后山区三个一级区,沿江丘陵低山区、有坝后山区和后山低山区四个二级区。气候带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沛,降水充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多,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早春,常有“晚春寒”,局地风雹灾害;夏季漫长,炎热,旱涝交替,夏旱频繁;秋天短暂,凉爽多雨;冬天晚,没有严寒,雨雪少,冬天往往干燥。[编辑此段]全区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土地面积* * * 2941.46平方公里(据目前统计),其中:耕地面积65649公顷,园地面积5332公顷,林地面积96189公顷,内陆水域面积13406公顷,人均耕地0.89亩。矿产资源涪陵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最具优势的资源是石灰石,其表储量超过4亿吨,氧化钙含量超过52%,适合建设大型水泥厂和高标号水泥。该地区的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和石灰石。动物资源在动物地理区划上,涪陵地区属于东方世界印支边缘的华中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带农田动物区系与盆地南缘中低山地带亚热带森林-农田动物区系的过渡区。其特点是:南部(中低山区)和北部(岭谷区)物种较多,但珍稀物种较少,有代表性的亚种较多;就哺乳动物而言,有很多种蝙蝠生活在洞穴和岩石中。植物资源区的植物因为环境有利,常年生长,以常绿植物为主。农作物可以四季耕种,粮食作物一年两收,一年五收。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许多古老的珍稀植物,如秃杉、银杏、杜仲、鹅掌楸、红豆树等。,以及一些蕨类植物,因为古老的地理环境而得以保存。以亚热带植物为主,代表品种有橙、柑、桐、慈姑、棕榈、荔枝、龙眼、黎蒴等。,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河谷地带;还有温带的桦树、杨树、柳树、枫树等植物,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现有植被的组成和分布反映了由于市场的早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表现在栽培植物的种类繁多,自然植被由于大部分已被人类破坏而保存较少。据粗略统计,有孢子植物(包括真菌、地衣、苔藓和蕨类)和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000多种,分属于330多个科,1500多个属。土壤涪陵区土壤总面积2265.19平方公里(1978年末,下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76.9%和国土面积的83.0%。由于地形、地貌、成土母质、气候条件、自然植被分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涪陵区的土壤组合:三叠系雷口坡组、飞仙关组和侏罗系出露地层,形成大面积紫色土,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0.4%;三叠系须家河组、嘉陵江组和二叠系、志留系出露地层在山区形成一大片山地黄壤,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49.1%。4世纪以来,长江、乌江沿岸形成冲积土壤,约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0.5%。秦汉时期广泛开发河谷、平坝和低丘地区,唐宋时期许多山地和低丘地区变为畲田、梯田。清朝乾隆年间及以后,山区也作为耕地广泛耕种,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在这方面,丘陵坡地的森林在减少,水土流失在增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造成了大量的薄而薄的坡地。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土壤的改良,土壤性质和肥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如该地区出现了大量水稻土。根据其性质和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分类原则,本区土壤可分为4个土类,6个亚类,18个土属,64个土种。这四种土壤类型是根据耕作方法分类的。除水稻土外,其他三种统称为旱作土壤。水资源有14条河流,主要是长江、乌江等丰富的水资源。涪陵区的农产品资源得天独厚。除大米、玉米、小麦、红薯、柑橘、蚕茧、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外,涪陵榨菜、红萝卜(又名胭脂萝卜)、鲜菜等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模。尤其是享有“天下三大名菜之一”美誉的涪陵榨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百度词条:/view/179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