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三分的由来有什么传说?

一亩三分地起源的传说:

据说明朝皇帝在北京立了一个仙农坛供奉神农。位于北京正阳门西南三公里处的先农坛(又名“山河坛”),内部有一个观景台,是皇帝春天视察大臣们农事的地方。观礼台前(南)大臣耕种的农田有一亩三分地。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故土有关。

明朝初年,明朝创始人朱迪迁都北京后,修建了宏伟的都城。同时,他建造了一座高大的有围墙的宫殿。永乐十八年,朱迪在京城南部建了一座仙农坛供奉神农。嘉靖九年(1530)改建为神土抵境两坛。明天,顺二年(1458),再次进行大规模维修施工。

先农坛由青城宫、太岁殿(包括朝拜殿及其前的焚丝炉)、神厨(包括祭祀亭)、神仓、全服殿五组建筑组成。

先农坛观景台

此外还有观耕台、仙农坛、天坛、地坛等四坛。内坛的观耕台前有一块地,是专门供皇帝进行耕田仪式用的。这块地的面积也就一亩三分地。由于皇帝自己耕种收割的土地只有这一块,久而久之人们就会用一亩三分地来形容自己的小世界。

当时皇帝“耕种”的土地面积恰好是城制的“一亩三分地”,于是人们将其引申为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后来“一亩三分地”引申为“自己的小地盘”。

解释:

1.在与人交往中指责对方的利己主义。

2.京津方言,意思是边界狭窄,无足轻重。

3、扩展到个人生活圈或个人势力范围。

4,不要只在乎个人的一亩三分地,多为大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