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楼拜,莫泊桑,杜佐拉,伊凡·屠格涅夫
福楼拜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以对人物心理状态细致无情的刻画而闻名。他在解剖人物和现实时,尽量不流露自己的感情。福楼拜也是法国文学大师,他的写作被视为法国人的典范。他主张“三言两语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清楚”。为了锤炼句子,他总是煞费苦心地推敲,确保精炼得体。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 1883)
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出生于一个世袭的贵族家庭。1833加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到彼得堡大学哲学系中文专业。毕业后,他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历史、希腊和拉丁语。
1843年春天,屠格涅夫发表了长篇叙事诗《巴拉莎》,受到别林斯基的好评,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847 ~ 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它以一个猎人在打猎时写的散文的形式出现,包括25个短篇故事。该书在描写农村风光、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看似文明仁厚,实则丑恶残忍的本质,对受欺凌的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写出了他们的智慧和善良品德。这部作品的反农奴制倾向激怒了当局,他们逮捕并流放了屠格涅夫,因为他发表了一篇纪念果戈理的文章,违反了审查条例。在他被拘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反奴隶制短篇小说《蒋木木》。
19的五七十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鼎盛时期。相继发表小说:罗婷(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子(1860)。他的第一部小说《罗亭》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克林之后的又一个“多余人”形象,但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子”关系,描述了亲英自由派贵族代表人物基尔沙诺沃的“旧时代”,塑造了新一代代表人物——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但巴扎罗夫也充满了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是否定一切旧传统、旧思想的“虚无主义者”。他声称要战斗,但他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屠格涅夫在西欧度过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并使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并当选副主席(主席是维克托?雨果)。屠格涅夫是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之间的桥梁。
屠格涅夫是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擅长抒情。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擅长细节刻画女性艺术形象,他对迷人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左拉,19世纪下半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一生写了几十部小说,代表作是《萌芽》。
左拉的创作和世界观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批判现存制度,另一方面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创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自己的特色。早期作品短篇小说集《尼农的故事》(1864),长篇小说《克劳德的自白》(1865),都离不开对浪漫主义作家的模仿。后来,他逐渐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产生了兴趣。在特纳的环境决定论和克劳德·纳德的发生论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自然主义理论:他主张通过科学实验写作,分析人的生理和解剖;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要淡然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掺杂主观感受。但在左拉那里,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是倾向。
他受巴尔扎克《地球上的漫画》的启发,创作了一套由20部小说组成的600万字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描写罢工斗争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崩溃和巴黎公社起义的《崩溃》。他还写了三部曲《三城记》,卢尔德(1894)、罗马(1896)、巴黎(1898),以及四部福音书的前三部:生殖(65438+)。佐拉于1902年9月29日煤气中毒死亡。他的客栈,娜娜,金钱,女人天堂也很有名。
1908年,法国政府为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杰出贡献,为他举行了国葬,使他进入了伟人的殿堂。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恰逢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崛起,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好的作品。
都德(1840—1897)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为贫困所迫,十五岁独自谋生。先是在一所小学做学生自习辅导员。后来,他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贫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短篇小说集《磨坊信札》出版,引起人们的关注。1868年,小说《小事》出版,大获成功,都德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美誉。磨坊小品以都德的故乡普罗旺斯的日常生活为主题,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苦恼和不幸,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怀念。《小事》半自传体地描述了作者在青春期因家庭衰败而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经历,以戏谑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关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1873年,他出版的另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月妖故事集》就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的包围》因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盛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最后一课》描述的是阿尔萨斯省的一所乡村小学,在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告别祖国语言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天真无知小学生的自我叙述,生动地展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外来统治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作品主题虽小,但经过精心切割,叙述得当,主题挖掘深刻。小弗朗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楚楚可怜。作为一个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教师哈默尔先生形象鲜明。
杜德一生写了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主题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文风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