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石谷散文
-题字
2065438+2003 65438+10月26日,农历九月二十二日,笔者在辽宁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在新建的八座白塔前遇到普安寺住持伊嘎瓦,畅谈景区如何进行文化开发。他告诉我们你来得正是时候。今天是佛诞日,也叫天堂日。于是,仿佛受到佛祖的启发,我们直奔海棠山树荫下的红石谷。
俗话说,有山有谷。这里山谷相连,山谷幽深,景色迷人。走进红石谷,我不禁想起了那首古老的加拿大民歌《红河谷》:“来坐在我身边,不要匆匆离去,记住红河谷,你的故乡,还有那个爱你的女孩……”虽然红石谷和红河谷有一字之差,但此刻,我们的心情和歌里唱的一样。
土生土长的斯里兰卡,家乡的一切都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也许是因为我们赶上了佛祖降临的日子,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云彩,阳光暖暖地照在我们身上。虽然是深秋,但一点寒意都没有。纳兰性德有句诗:“深秋胜春,情深冷香。”但是,当年的他,害怕唱歌跳舞,只叹息这段时间的凄凉,独自沉思,在空虚无聊中消磨时间,坚持享乐。此时此刻,我们正走上石阶,希望能找到小时候的红石砬子。
家乡人把裸露的岩石称为“石夯”,“红岩夯”就是“红岩”的意思。我曾经是一名导游,但我的小才华告诉我,曾经的红石猛禽现在是红石谷,我却固执地往深处走,走着走着...我老公说,我们回家吧,那里没有红石猛禽,它已经在我们脚下打下来了。这才知道,我要找的不是当年矗立在山顶的红石,而是旧时光。就像这块红色的石头,它就放在我们的脚下,我们永远找不到过去的影子。
史诗般的故乡诞生了许多英雄。有一个关于红石砬子的英雄传说。相传,曾经有一个英雄叫纳姆斯利,擅长骑射,性情刚烈。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为了反抗清政府吞并牧场,欺压牧民,他集结贫苦牧民,多次击溃清兵,使其惊恐万状。然而,他们怎么可能认输呢?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清兵突然袭击,穆斯利带领十几名兄弟突围,拼死一杀,退守海棠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海棠山上洒了英雄的血,满山杜鹃花,映着对面的石骰子。为了纪念那姆斯莱,人们把石砬子叫做红石砬子,把石砬子山叫做红石砬子山。
如今,红石谷装饰得越来越漂亮了。这种岩石和树木的氛围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即使走过名山大川,家乡也总是让人神往。听着潺潺的流水声,看着奇石陡壁,大自然的脉搏和人的脉搏是和谐的,就像你父亲的坚强和你母亲的温柔。在山谷里,圆形的石头头就像一只海豹像野猪一样蹲在小溪里。水晶般的石头镶嵌在它的小溪中,使石头有一种动感的美感,融入画面。有一块巨石,似乎是几百年前漂下来的,撞在一棵白杨树的树干上,但那棵树还顽强地活着。景区经理小秋问我,这样的景观应该怎么命名?我想了一下,告诉他那叫“师叔* * *”。
大自然如此奇妙,生命如此顽强,让我惊叹不已。爬上红石谷,到达双狮峰,可以看到公狮和母狮在互相抚摸,好像在互相交谈。在我曲折的道路上,穿过一个避风的洼地,情人路就像情人们相遇的地方。一对男女坐在木椅上,在树下谈心。他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摸到红山果。秋雨过后,山谷里野果飘香,连草木都有一种熟女的味道。只要轻抚杂草,香味就会粘在手上。
在红石谷,从红石谷的顶峰——双石峰向北,有一段蜿蜒向北的石阶,上面铺着各种颜色的漂亮石头。走上石阶,可以看到一个山洞,看起来像是道家的住所。其中巨石横卧,有人生活过的痕迹。洞口刻有“民国”字样,明显是民国时期挖掘的。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对石头情有独钟。石头虽然是无声的,但是佛像一旦刻在上面,就有一种特殊的灵气。
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美丽的石头会唱歌”。似乎石头有语言。人们想让它说话就能让它说话,想让它唱歌就能让它唱歌。诗人左安曾说:“我的嘴是石头缝,我沉默。”然而,当他沉默时,一行行优美的文字在他的笔下流淌。有时候,用语言说话比用嘴巴说话要好得多。
海棠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神话,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故事,比如望儿石、鸡公帽石、蛤蟆石、龙蟠石等。,民间还有美丽的传说。在古代,石头是人们的狩猎工具,也用来制作生活用品,如石碗、石盆、石杵、石斧、石桌等。也有人用石头做乐器,做火铁取暖,烧烤食物。火石由火石制成,即阜新地区盛产的玛瑙、南京的雨花石、内蒙古巴林右旗盛产的巴林石、鸡血石等。都属于玛瑙之类的珍贵玉石。在冷兵器时代,石头为成吉思汗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足智多谋,领兵布下石阵,粉碎敌人,直到被征服。
蒙古人是尊重自然的民族。他们崇拜不朽的天、山、树、火,认为万物有灵。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布尔罕敦山被乞丐包围脱险后,将帽子挂在手臂上,对着太阳九膝九拜,信誓旦旦地说:“布尔罕敦山,你用茂密的树木庇护了我弱小的生命,使我像扁虱一样的身体不受伤害,把我从敌人手中救了出来,使我免遭灾难。高大高贵的布尔罕敦山,为了感谢您的恩情,我要天天拜您,月月拜您,世世代代拜您!”从此,蒙古人就有了祭山的习俗。在没有山的草原上,人们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石头,堆成山的形状进行崇拜,逐渐形成敖包的文化习俗,使之成为精神家园,于是敖包成为蒙古人的“山图腾”,对其进行虔诚的崇拜。或许正因为如此,石头给当地创造的‘价值’有目共睹。
在我的家乡阜新,早在清朝统治时期,就有人发现地下不断翻出黑色的石头,冒出火花,甚至燃烧,才知道这是煤,于是开采,被称为“乌金”。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侵略、掠夺煤炭资源,野蛮开采。英勇的阜新人民奋起反抗,赶走了侵略者。从此,阜新因煤而兴,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阜新已经成为一座资源枯竭的城市,但聪明的阜新人从未停止探索。曾经废弃的煤矸石派上了用场。人们用它来制砖,提取天然气,让它发挥更大的能量,造福人类。人们依山靠石赚取丰厚利润,石材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企业家不断涌现。移山不再是梦。
精美的石头不仅能唱歌,还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财富。难怪人们从骨子里那么喜欢石头。我记得我儿子三岁的时候,我把他带回了他妈妈家。在公共汽车上,当他透过车窗看到山上的巨石时,他兴奋地喊道:“大石头,大石头!”我家乡的大石头非常令人兴奋,孩子们惊讶地大叫。夏天有一次带儿子去海棠山游玩,让他光着身子坐在石雕悉达多乔达摩的怀里,拍了一张照片,希望他世世代代受佛祖保佑,成为国家栋梁。慈悲的佛,保佑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保佑世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牲畜兴旺,保佑人们吉祥幸福。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文学评论家高海涛先生说,没有文化感和历史感的景点是没有吸引力和想象力的。海棠山以其独特的摩崖造像而闻名,具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极具开发价值。不了解海棠山历史的人以为这里是海棠花盛开的地方。其实海棠山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海塔格山”,是医巫闾山北部残存矿脉的顶峰。它像龙的骨架,接地气,风水好,包括几十种动物,上百种植物,260多座摩崖造像和古寺古塔。
早在辽金时期,就有人在海棠山上传教。到了清朝,藏传佛教在阜新这片五行之地的传播达到了顶峰。为了糊弄蒙古人,清政府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采取绥靖政策,拨出国家经费鼓励修建寺庙,附近的村民就成了寺庙的人。普安寺第四任活佛单笔多吉邀请西藏高级工匠在海棠山上修建,在岩石上雕刻佛像,形成了世界罕见的摩崖造像群。普安寺,号称“名喇嘛三千六,无名喇嘛最好”。当地的蒙古人把他们最聪明的孩子送到寺庙里当喇嘛,诵读经文,聆听法律,并向他们的老师学习。我爷爷奶奶兄弟五个,三老爷四爷爷是海棠山普安寺的喇嘛。当时的蒙古人在寺庙里要求喇嘛给孩子起名字,有的直接给孩子取名“喇嘛”。附近村民的称呼仍是“大喇嘛”、“二喇嘛”、“三喇嘛”、“小喇嘛”,以此命名的人男女皆有,可见佛教对人的影响之深远。金碧辉煌的寺庙中,诵经声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不绝于耳,声音悦耳,色彩神秘。
最近,我听说在海棠山发现了两个摩崖造像,在红石谷发现了喇嘛洞。职业的敏感让我想去看看,于是又坐车去了一次。原来,这两尊佛像位于海棠山措钦殿东北120米处的一块巨石背面。一个是无量寿佛,一个是绿母像,还有新发现的喇嘛洞,位于一处孤崖。洞口岩石上刻的字依稀可见。从沿途捡的青砖碎片来看,确实有人在这里住过。在我的家乡阜新的土地上,历史上生活着高句丽人和契丹人,不时有盗墓贼在山上挖掘的痕迹。至于这个洞是什么时候挖的,是谁干的,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海棠山,这个神奇的地方,确实有很多文化发展的文章。相信随着官方的重视,人民的期待,环保,美丽的海棠山,文化的海棠山,在不久的将来会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