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索:论晚清军事发展变化的特点
导读清末,由于清朝的腐败无能,中华民族一次次遭受西方列强的频繁入侵。面对外力的不断冲击,清朝逐渐开始反思,开始了一系列的自强救国运动,逐渐开始摆脱闭关锁国的自我孤立,被迫对“祖法”进行了一些修改,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军事事业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融合发展下,晚清军事发展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1.国内外频繁的战争是晚清军事发展变化的动因。20世纪40年代初,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朝野震动,对中国传统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造成了严重冲击和挑战。战后不久,道光提出了一些加强国防的想法。他指出:“在海防事务中,造船和火炮永远是最重要的;在陆地防御中,火炮永远是第一位的,它的1200公斤炮特别合适。”于是,他要求沿海各省制造精良适用的战船火炮,加强海防,并下令改变“缺人皆在弓箭手,不如水兵、炮、鸟、枪”的陈旧刻板印象。以上种种,对于一向“率先”射箭的清朝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清朝在军事发展上并没有采取什么大的举措,它所思考的问题仍然脱离了旧的范畴。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军事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鸦片战争,清朝与英法列强的矛盾暂时缓和,相互勾结镇压农民起义军。这时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被称为洋务派官僚,如易?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了“平叛”和“勤政高瞻远瞩”的双重目的,开展了以学习西学为主要内容的“自强”运动。在“自强为重,练兵为先”的指导思想指导下,他们在大量进口西方火器的同时,开始建立自己的兵工厂,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对晚清军事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年70年代,农民起义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后,边境危机愈演愈烈。尤其是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省,清* *觉得“海防是当今迫切的措施”,于是决定购买装甲战船,开始组建现代海军。到80年代初,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海军已初具规模。到1888年,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艘,开始成军。就其规模而言,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令人瞩目的海上武装力量。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外大臣和工人与时俱进,主张采用西方的方法,先后创建和训练新的军队。清* * *也看到了日本“独善其身,用西方方法取胜”,从而得出结论:当今急需模仿西方方法创造和训练新兵,决定全面改革军队,训练新军。袁世凯在小站编练的“新军”和张之洞在南京编练的“自强军”,都是以德军的编练为蓝本,拉开了编练新军的序幕。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清朝通过内外战争的实践,使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各个阶级都或早或晚地承认了中国军事落后的现实,不得不改变或放弃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逐渐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军事思想的必要性,并采取实际步骤推动了晚清军事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频繁的内外战争成为晚清军事发展变化的一个动因。二、北洋水师的武器,学习西方的“技艺”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和突破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人们总结战败教训时,首先看到的是英军“船强炮利”,这是朝野公认的事实。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对策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着眼点也是“技”。这符合逻辑。因为技术没有阶级性,容易被人看到,所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从学习技术开始的,尤其是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开始的。对于清朝的统治集团和封建官僚来说,引进外国的先进武器并非不可接受,因为这直接有利于加强他们的国家机器,维护他们的封建统治。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朝决定逐步将清军的单营制改为诸军兵种组成的新军。同时,各省旧杂军被淘汰保留,改编为巡防营,使新部队机动,巡防营维持地方治安,从而形成了类似于野战军与地方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标志着晚清军事制度进入了近代化的轨道。此外,随着近代海军的建立,设防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清* * *意识到,有了强大的海军,才有可能“化留守为生活”,“逐步把遥远的岛屿扩大为栅栏,把门户变成厅堂”,扩大防御纵深,提高防御态势。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海防的防御思想相比,显然是一个明显的发展。同时,新型武器装备的采用不仅促进了军队体制改革和作战样式的转变,而且直接影响着军事人才培养和选拔方式的改革。在模仿工厂和从国外购买军舰、建立海军之后,出现了培养海军军官的海军学院;为了改变陆军师将军不善于使用新式武器的局面,出现了陆军师学堂;为了掌握新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学生被分批送往欧美国家。清朝决定训练新军后,正式宣布废除武统,并决定在全国建立各级军校,形成比较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纵观晚清军事发展,清朝统治集团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深谋远虑。除了在进口武器装备方面更加积极之外,他们在采用新的军事制度和引进新的军事学说方面速度较慢。但先进的武器既然成为士兵的作战工具,总会突破各种束缚,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军事的发展和进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西方“取经”成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起点和突破口。第三,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毫无疑问,晚清的军事有了很大的进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其活动是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进行的,几乎每一个军事领域都带有这种社会性质的明显印记,尤其是在军事工业、武器形态、人员使用、军事制度等方面。洋务官僚建立军事工业,仿制先进武器装备,确实对中国军事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大规模的工业和科技基础,不仅大部分机器设备是从外国购买的,还从外国聘请技术专家。甚至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都是进口的,无法自主生产。由于兵工厂规模小,自制武器装备远不能自给自足,又由于封建衙门式的管理,非生产性开支巨大,产品往往质次价高,不得不继续从各国进口大量武器装备,导致部队武器装备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给训练、作战和后勤供应带来严重困难,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提高。由于仿制和大量采购,清军的武器装备与当时的欧美国家和日本差距较小。但是,将军的素养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虽然陆海军培养了一批懂现代作战指挥的中初级军官,为军队增添了新鲜血液,但在全军毕竟是少数,以至于提督、统帅等高级职务基本上都是由各种军衔、科举出身的人担任。此外还有很多派系,而且明显平庸无能。只要是自己的下属,还是被委以高官的重任。特别是随着清朝统治集团政治腐败的日益严重,武陟官员的政治素质每况愈下。于是,指挥有方、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的将军越来越少,而指挥笨拙、怕死、怕敌打起来的将军越来越多,这与武器装备的提高完全相反。另外,士兵的构成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实行蠢兵政策和封建宗法管理,严重挫伤了士兵的积极性和荣誉感。这些都影响了与人类武器的结合和战斗力的提升。此外,由于湘军开了“兵将有之”的先例,清* * *虽试图改变这种军事力量的状态,但力不从心,愈演愈烈,成为后来军阀割据的重要历史原因。清军存在的上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记,已经被辛亥革命的风暴所清理。但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基础盘根错节,中国的资产阶级是一个弱势阶级,所以它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彻底清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印记的军事任务,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来完成。结语由于外来侵略的冲击和频繁的对外战争,为了抵御外来侵略,清朝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变革,不仅促进了现代化军队的建立,而且奠定了我军现代化的基础,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军事的全面发展。参考资料:
相关资料如《廷极◆道光朝》《甲午中日战争》《晚清军事机密》《张文祥公/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