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地理常识

1.中国古代散文中的地理知识,如河东河西河南河北和内陆河,江东江西江南江北中国古代文学泛指长江和黄河。

河东河东指的是山西。因为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部,山西在黄河以东,所以这个地方在古代叫河东。

秦汉时指河东郡,位于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朝以后一般指山西。

河西河西一般指黄河以西的土地,在古代有所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指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南段以西的地区,大约在陕西省的韩城、合阳、大理一带。

汉唐时期,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地区。河西现在是指甘肃省的武威(旧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宿州)、嘉峪关,即河西五市。

河南,原名中原(有时也指现在的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设河南道,辖区在黄河以南,故名,东有大海,西有山谷,南有淮河,北有大河。、陕西、汝、郑、滑、边、许、陈、蔡、应、伯、宋、许、司、苏、海、蒲、曹、邓、赖、糜、卿、夷、燕、子、齐、夷。

其管辖范围相当于山东省和河南省、苏北省、皖北省的全部领土。治洛阳郡,洛州(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河南路是今天河南省名称的由来。河北河北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张家口涿鹿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战国时期,河北大部分地区属于赵国和燕国,所以河北也被称为燕赵之地。

河北在古代属于冀州(古九州之一),所以简称河北。历史上一直是京畿重地。

唐贞观元年(627年)设河北道,辖区在黄河以北,故名。东临临江,西离太行、常山,北接重庆关、积玉门(重庆关即今山海关,积玉门即今居庸关),领淮、卫、渤、湘、卫、北、兴、镇。是河南、山东、河北境内河流以北的土地,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大部分地区,管辖河北省大名县东部的魏州。

河北路是今天河北省名称的由来。河内春秋战国时期,河内在黄河以北。

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河外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南为河外(相对于黄河以北的河内)。

也以黄河以西为河外。《左传·Xi公十五年》:“骗子秦伯(穆公)河外五城。”

也就是说,金用河西五城贿赂了。江东长江在安徽省东北部流动,东西和左右都是根据这一段河道来确定的。

江东是指大小不一的区域,主要指芜湖、南京一带,也指以芜湖为轴的长江上下游南岸。文化上还包括长江以北的滁县、六合、来安等沿江地方,即皖南、皖东、苏南、浙江、赣东北(东部)称为江东。《史记·项羽本纪》:“而江东八千人渡江西去,今无一人归。就算江东父兄可怜我,我又怎么看得出来!”李清照在一首诗中说:“至今思念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吾与父弟激战,自绝江东。江西对应上面的江东。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路分为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贵州中路。江南西路辖洪州,领宣州、饶、府、前、鄂、江、洪、元、冀、李、郎、岳、谭、恒、陈、邵、雍、道、连诸州,共19州。

相当于江西全省和湖南、安徽、湖北的一部分。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故名“江西”。

江南江南字面意思是江南。在人文地理的概念中,指的是江南。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形象是不同的。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是指以楚国为背景的长江中游、湖南省、湖北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

狭义的江南,现在是指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岸和长江沿岸的江南地区。以苏杭为中心的小江南经济更加发达。

广义的江南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和南岭、武夷山以北,即湘、赣、浙、沪全境和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南地区。与江南相比,江北的长江以北地区主要是指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

唐代淮南路地区和宋代淮南路地区。一般指长江以北。

宋·陆游《梅花绝句》:“蜀王小源旧池台,江北江南万树美。”一般指河的北面。

《国语·武玉》:“于是吴王起兵于江北。”尤其是北魏及其统治的地区。

《南齐书·芦伟传》:“(拓跋宏)对齐人很重视,经常说手下人说‘江南好臣’。”伪朝臣李元开对他说:‘江南多好的朝臣,一岁易主;江北无良臣,百年大师。

洪大盖。“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位于长江之外(表,为对外解释),故称江表。

江标就是长江以外的意思。与古人居住的中原地区相比,长江之外,包括江南江东等大部分地区。三国中的江表是指刘表在荆襄地区的势力,与孙氏在江东的势力不同。

2.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蕴含地理知识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作者:杨正义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551更新时间:2004-4-8文章词条:qqqqq】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许多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句名句。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了很多古诗。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如果能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气候、地形、水文等地理知识。

下面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1.古诗词和气候诗中有很多描写气候的句子。如“犹如春天的大风,夜里上来,吹开万株梨树的花瓣”反映了冷锋先吹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四月山寺桃花盛开”反映的是气温的垂直分布,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才导致了山中、山上桃花开得早、开得晚的地理现象。“日出东方而作,日落西方而息,道无目而视”是对流雨的绝佳写照。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对流雨的特点:降水强度大,范围小,持续时间短。

二、古诗词与地形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成因各异。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

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有描述。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孤帆自晒”可以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地壳上升时,流水深入山谷,使两岸青山相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和“四万八千年过去了,与秦塞不相连”说明蜀道崎岖,四川盆地地貌,自古闭塞;“侧视山为峰,远近不同”是对山地地形的典型描述,体现了庐山的雄伟之美。

三、古诗词水文描写水文的诗词很多。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庐山瀑布的描写;“辞白蒂彩云,千里江陵还一日。

海峡两岸的猿猴无法停止哭泣,独木舟已经过了万重山。它展现了万里长江奔流过三峡的壮观景象,气势磅礴;海潮随月而生,江河应春而生”“八月十八潮壮观,世间无奇”既表现了钱塘潮汹涌澎湃所产生的磅礴气势,又描述了海潮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日)及其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引力)。有很多诗词可以表现气候、地形、水文、人文等地理知识。只要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和思考,就能把古诗词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这会极大地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岂不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