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历史阅读古诗自序札记
一个小男孩怎么可能不学诗歌?
诗歌是再续前缘上的一个装饰图案,是一棵树上的一朵花。
《诗经》《楚辞》是“萧何只露尖角”,唐宋诗词是“五彩缤纷,四季常春”。即使在明清时期,诗歌仍像傲霜秋菊,粘着它的枝头,捧着它的芬芳。
小小少年,采摘这些美丽的花朵,自然会生出一颗如花的心,一条美丽的舌头。
一个小男孩怎么可能不学历史?子曰:“画在事后。”这意味着你必须有一个白色的背景,然后才能在上面绘制彩色图案。
这幅画的背景色不就是历史吗?
它也是一棵开着花的大树。
李乐昌明保家卫国,必有“投我以木涛,赏我以琼瑶”的良苦用心;
而刚毅好战的秦国,则会高唱“无衣无袍随君子”的壮歌。
没有科举,哪有孟郊“春风傲马蹄疾,长安花一日可看”的豪情?同样,没有“靖康之变”,怎么会有李清照“生为英雄,死为鬼”的痛苦?
一个少年,爬上这棵生长了五千多年的大树,自然会长得像树干一样挺拔,像树枝一样纵横,像树梢一样宽阔,对吧?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一起跟随历史的古诗词吧。
这本书选的古诗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那个时代公认的好诗;
二是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
比如著名的唐朝,选了十首诗。
用王之涣的《在鹭楼》谈唐代的整体进取精神:
用王昌龄的《两堤》讲唐朝的武功(上);
用孟郊的《毕业后》谈唐朝的文学待遇;
以王维《寄元二十岸Xi》谈唐代“丝绸之路”,
另外用孟浩然的《路过老人村》来讲唐朝的富足和温暖。这些品质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盛唐气象”;
然后用李白的《早制白帝城》和杜甫的《春望》来讲“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然后用白居易的《给我的朋友刘的一个建议》、刘禹锡的《元和十年从朗州到京剧》、杜牧的《伯秦淮》来说晚唐的衰亡。
刘禹锡还在打仗,白居易已经退了。就在杜牧“商贾女不知亡国恨,犹唱《后庭花》过河”的那一刻,唐朝走到了尽头。
这八首诗不仅是树上五彩缤纷的花朵,
又是大树的年轮,
你不知道,直到你全部明白。
中国,文明之树,
为什么能根深蒂固,冬夏常青?
1934年,一位陆谦先生写了一首名为《技巧》的诗:“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
我喜欢说话,你喜欢笑。
曾经并肩坐在一棵桃树下,
风在树梢,鸟儿在啁啾。
我们不知道如何变得困倦,
多少花落在梦里。"
我真的希望无论何时我们醒来,
有大树可倚,有落花可记。
有梦,有醒,有树,有花,也就是孔子说的:“温柔,则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