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构建了狼群战术?各位,谢谢。

以下是参考资料:

狼群战术“虎怕狼”。嗜血的狼让自然界所有的巨人都不寒而栗。在他们的反复围攻下,即使是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二战中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被称为“狼头”,因为他首创了海战中的“狼群战术”,使得二战初期纳粹德国海军横行。“狼群战术”和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并称为纳粹德军的两大“法宝”。邓尼茨“狼群战术”的第一个目标是“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英国客轮雅典娜号悠闲地航行在大西洋上。车上的乘客沉浸在安静舒适的旅途中。突然,他们听到几声巨响,并感到强烈的震动。刹那间,客船浓烟滚滚。海水涌入船舱。几分钟后,客轮雅典娜号开始下沉,最终葬身海底。在随后的几年里,盟军的大型运输舰队反复遭遇同样的遭遇,罪魁祸首就是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战狼战术”的本质是集中弱小舰船的联合力量摧毁重型舰船。在行动中,一般会派出几艘船在海上狩猎,晚上一般会出击,用一艘“狼头”船指挥“狼群”的统一行动。通常情况下,发现目标后,各舰会通过对方护航舰队的缺口或侧翼,避开其火力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舰艇占领各个方向的有利攻击位置,隐藏在水下,晚上突然浮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狼性战术”由此得名。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形容《狼性战术》的诞生真的很贴切。发起“狼群战术”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是一战中德国U-68潜艇的舰长,他经历了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意识到“白天用潜艇公开对抗大舰队”的战术已经过时,应该尝试在夜间发动奇袭。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邓尼茨终于有机会测试新战术。他指挥U-68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国海军的警戒圈,凶猛地逼近商船,用鱼雷将其击沉。当英国护航舰队前来救援时,邓尼茨已经指挥U-68潜艇快速下潜,但潜艇出了故障。最后,他不得不弃船逃生。然而,这次不成功的操作,却成了“狼性战术”的萌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邓尼茨致力于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并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他独创的“战狼战术”。二战初期,邓尼茨率领德国海军以“狼性战术”称霸大西洋,使盟军商船损失惨重,后勤补给线严重受损。由于“狼性战术”的成功,邓尼茨也成了希特勒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的职位一路攀升,先后升任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被任命为元首接班人。然而,邓尼茨也被眼前的胜利所禁锢,沉迷于自己的战术而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在多年海战中的战术也是如此。盟军专门组织力量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术,出动大型反潜机和潜艇,灵活运用“狙击”、“恐慌攻击”、“诡雷”等手段肢解“狼群”,特别是利用最新雷达搜索德军潜艇。而邓尼茨却无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集结了庞大的潜艇群,意图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的运输线。1943年5月,邓尼茨著名的“狼群”号终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了30多艘。“狼战术”失败了。二战后,军事战略家们重新研究了“狼群战术”,认为从纯军事角度看,它仍是未来潜艇的战术之一,但其攻击的隐蔽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狼群”的规模也应缩小。现代海战理论仍将潜艇视为对付航母等庞然大物的“王牌”。现代潜艇战的一些先进理论,如深海封锁、机动攻击、联合攻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狼性战术”思想的影响。作为战争史上的重要一笔,邓尼茨的“狼性战术”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再好的战术,如果不创新,最终也注定要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潜艇的发展。到二战爆发,各国拥有潜艇900多艘,其中美国111,苏联218,英国212,法国77,意大利15,日本615。这些潜艇无论是吨位、航速、航程、下潜深度,还是武器装备、水声设备、电子设备、动力装置,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整个二战期间,各国建造了1600多艘潜艇。这些潜艇取得了击沉运输舰5000多艘、2000多万吨,击沉击伤各类战舰381艘的辉煌战果。德国虽然是一战战败国,但其潜艇作战成就远超其他国家,对潜艇的威力了解最深,对潜艇的作战理论研究最透彻。因此,在二战的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凶猛的U艇和著名的“狼群”在潜艇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潜艇出现了。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能建造潜艇,也不能发动无限制的潜艇战。然而,德国一方面在国内秘密研究潜艇,一方面又从国外订购了8艘潜艇。1935年3月16日,德国公然撕毁《凡尔赛条约》;仅仅三个月后,德国战后制造的第一艘潜艇——艇U1于6月15日轻松下水。到这一年9月,德军* * *已经建造了9艘潜艇,并成立了一支潜艇部队——“维蒂甘”号潜艇队,其指挥官就是大名鼎鼎的邓尼茨。到1935年底,德国潜艇部队拥有24艘潜艇,其中10为U-II。U艇是耐压船体结构,有细长的钢圆筒和防水设施。耐压壳体的外侧设有压载舱,下部设有海水阀。当空气充入油箱时,潜艇的浮力就会增加,潜艇就会漂浮起来。如果打开海水阀和空气阀,海水就会进入舱内,空气就会被挤出,潜艇就可以下潜了。位于船体外侧的燃料库,结构巧妙,不会因为油耗造成的空隙而产生不必要的浮力,也不会因为浮潜时压力过大而坍塌。u艇采用两种推进装置。水上高速航行时使用两台柴油机,水下使用二次电池驱动的电机。二次电池重数吨,充电时间3小时,可使潜艇在水中达到8节的速度。如果采用巡航速度,U艇可以连续下潜24小时,航程100公里。该型艇有5个鱼雷发射管,4个艇首,1艇首,可携带12-14鱼雷。其水下机动性能良好,潜水速度为16节/小时,可在20秒内快速潜入水中。其续航能力为11500公里,改进后可达16100公里。☆狼群战术的创始人是德国人海军元帅·邓尼茨。邓尼茨是一战中的潜艇指挥官,经过反复研究,他得出结论,护航舰艇只能对付单艇攻击,无法对付协同潜艇群发动的攻击。在进一步的探索中,邓尼茨认为最好的作战方式是形成一个宽阔的凹面,以便敌人舰队进入。最先发现敌船的潜艇一边与敌保持联系一边撤退,并将敌船位置通知指挥部。指挥部将命令阵列中的所有船只像口袋一样从敌方舰队的侧翼和后方接近敌舰。夜幕降临时,集中的潜艇会像“狼群”一样攻击目标,让敌方护航部队看不到一个东西,对运输船队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就是著名的“狼群”战术。二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在大西洋部署了17型潜艇。战争结束后,这些潜艇立即投入战斗,击沉了英国海军的勇敢号航空母舰和皇家橡树号战列舰。随着战局的发展,德国潜艇全面投入战斗。到1939年底,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德国潜艇击沉了114艘盟军和中立国舰船,总吨位达42万吨。1940,11之后,德国潜艇需要翻新,成绩开始急剧下滑。也是从今年9月开始,德国潜艇进入“狼群”战斗。首次使用“狼群”战术的德国潜艇有成功也有失败。在3月8日对盟军护航舰队HX112的攻击中,德国损失了两名“王牌舰长”,加上3月8日在冰岛附近损失的著名舰长普里恩,德国潜艇部队损失惨重。邓尼茨不得不把他的“狼群”从北大西洋撤回200海里。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德国向美国宣战。这时,德国潜艇的数量也大大增加,邓尼茨的“狼群”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65438+2月15至25日,5艘U艇从基地出发,穿越大西洋,开始了他们的美国之旅。次年65438+10月15后,5艘大U艇加入了这个行列。结果相当不错。3月中旬到4月底,U123沉11,U124沉9,U160,U203,U552各沉5。1940到1942这三年是德国潜艇的辉煌时期。1943年3月,德国潜艇创下20天击沉75万吨敌舰的纪录。以年份来说,1942是德国潜艇的“黄金时代”。每艘潜艇的日沉没量往往在100-200吨之间,最高可达1000吨。在今年年初的四个月内,德国潜艇击沉了500多艘美国船只,总吨位达300万吨。一些船只在距离纽约仅15公里处被击沉,一些甚至在沿岸民众的注视下爆炸沉没。☆王牌克星德国潜艇咄咄逼人的攻势,给盟军尤其是英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守住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英军绞尽脑汁,研制出声纳、雷达、探照灯等多种反潜装备,成为英军对付德军“狼群”的“王牌克星”。早在一战时,英国人就使用水听器搜索潜艇,但这种原始设备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战后,英国海军投入大量精力发展声纳。到1935年,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中超过一半的驱逐舰都装备了声纳。二战爆发后,声纳投入实战,在实战中发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939年,英国在标准声纳装置上增加了距离显示,可以指示发射深水炸弹的最佳时间。随着战争的进展,英国不断改进声纳,性能明显提高,为最终战胜“狼群”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雷达是英国人的另一张王牌。1936年,英国成立了雷达研究小组。1937年在安山飞机上安装了波长为1.5m的雷达,9月3日进行了首次试验。结果安山号飞机收到了8公里外的战舰罗德尼号和其他船只的清晰信号。1941年,英国人研制了ASVⅲⅲ雷达,使用波长为10CM的磁探头,可在64.4 km的距离发现护航舰队,在19.3 km的距离发现水面的潜艇。随后,3CM波长的ASV ⅴ和ASV ⅹ相继问世。然而,这些雷达都无法发现潜艇的通气管。磁控管的出现使雷达性能有了突破,英国成功研制出10CM波长271的高清雷达。在3月份进行的测试中,1941,271雷达在4570米的距离发现了潜艇。潜艇指挥塔在2560米处被发现;在1189米处发现一个出水2.4米的潜望镜。1942年,一艘英国军舰用271雷达发现了在6400米处航行的德国U252潜艇,并将其击沉。随着更先进的272和273雷达的出现,英国在反潜行动中取得了一些主动。英国人的第三张王牌是探照灯。当时由于雷达的最小探测距离刚好比潜艇夜间的目视探测距离长一点,所以潜艇夜间在水面航行时几乎总能避开空中攻击,这一直困扰着英国岸基航空兵。这时,一位名叫汉弗莱·戴维德·利的军官提出了用探照灯搜寻潜在目标的想法。在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后,探照灯被安装在“惠灵顿”轰炸机上,这是一种61CM的探照灯,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旋转20度,被称为“利”探照灯。6月4日,1941,一架带“利”探照灯的飞机首飞。7月5日,一名在英军服役的美国飞行员用“Lee”探照灯击沉了德国U502艇。新型雷达和“利”探照灯投入使用后,德国潜艇失去了夜间自由活动的“免疫力”。从16年7月起,所有的德国潜艇都要偷偷通过比斯开湾,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在白天上浮冲锋,被发现和攻击的概率大大提高。同时,英军还致力于改进和发展各种武器弹药,用于直接攻击潜艇。通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深水炸弹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一些新型反潜弹药问世。面对英国不断发展的反潜能力,德国潜艇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损失惨重。1943年5月23日,邓尼茨下令所有潜艇撤出北大西洋,德国潜艇战以失败告终。☆美日竞争在二战太平洋海战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美日海军之间波澜壮阔的航母大战。事实上,两国的潜艇也在水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日本潜艇的影子在著名的珍珠港事件和中途岛海战中闪现。战前日本有62艘潜艇,美国有111艘潜艇。战争期间,日本建造了117潜艇,接收了8艘德国潜艇。美国在战争结束时拥有260艘潜艇,其中206艘是在战争期间建造的。1945年,为了扰乱日本在内海的航行,切断日本与亚洲大陆的联系,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决定派潜艇秘密通过雷区,闯入日本海,进行代号为“谎言之战”的破坏战争。为了突破日本的水雷阵地,美军与加州大学军事研究部合作开发了一种水雷探测仪,也有很多消磁工具。1945年5月27日下午,第一艇群三艘潜艇悄然离开关岛阿普拉基地,向西北的朝鲜海峡进发。两天后,第二、第三艇组的三艘潜艇也分别出发。6月4日,9艘潜艇陆续抵达朝鲜海峡入口处,开始以3节的速度潜入海峡。经过一番努力,9艘潜艇全部安全通过雷场,到达预定作战海域。6月9日,首艇群3艘潜艇进入攻击位置。日落后不久,“海鲭”号率先袭击了佐渡岛以北数海里的一艘运输船,在650米的距离只用一枚鱼雷将其击沉,创下了这支代号为“海德曼女巫”的部队的第一记录。在这次远征中,“海鲭”号击沉了6艘日本船只,总吨位达7200吨,是第一艇群中最大的。“劈刀”击沉三艘大船和两艘小船,总吨位6700吨,“铲鱼”击沉五艘大船和四艘小船,总吨位8700吨。第二艇群的活动海域横跨朝鲜至罗浮岛和能登半岛的交通线,来往船只频繁。6月10日,“光芒”号在距离730米处遭遇日本潜艇122,并用两枚鱼雷将其击沉。其总战绩是击沉3艘日舰,1艘潜艇,总吨位6400吨。“骨鱼”号击沉了6892吨的“木鲁山丸”号和5488吨的“昆山”号两艘日舰,但在6月18日不幸被日舰发现并击沉。这组船中的“金枪鱼”没有取得成果。第三艇群活跃在朝鲜东海岸。“飞鱼”在10年6月凌晨击沉了一艘日本运输船,这是第一次记录。在这次行动中,它击沉了两艘大船和几艘小船,总吨位达4200吨。“泥鳅”在指定海域遭遇了数百艘朝鲜渔船和两艘运输船,其成功之处在于击沉了这两艘运输船和1艘总吨位达3000吨的帆船。“Tinnusha”号的记录是击沉了4艘日本船只,总吨位为6697吨。在完成任务后,船只于6月23日抵达预定的集合点,但没有“骨鱼”的迹象。指挥官中校·海德曼决定尽快撤离。23日夜,8艘潜艇在夜色和浓雾的掩护下,在水面上驶过宗谷海峡。7月4日,“海德曼女巫”部队顺利返回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