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朱:第二十一章治理南康
到了五年(1178),石昊又当上了宰相,渴望成为贤人,下定决心起用朱。
?石昊,明州(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当宋高宗决定成为继承人时,石昊是王宓大学的教授,并帮助赵昚成为王子。宋孝宗(赵昚)即位后,石昊积极支持岳飞平反,并很快被提拔参与政务。隆兴元年(1163),任尚书右仆(右相)。当时,张浚等人主张北伐,而石昊等人则为北伐辩护。宋孝宗上谕直接下令张浚北伐。石昊认为军事决策绕过总理,需要总理的使用。为了维护首相的权威,他辞职了。惜春五年(1178),石昊复职为尚书右侍郎。与、史、祖孙交拜,是南宋世家大族。
石昊以推荐人才而闻名。有人向他建议,朱意志坚强,不应该在朝中做官,而应该外放。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于八月命令朱了解南康军队的情况,并负责向农民提供咨询。在宋代,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区域是州和郡,它们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除了州、县之外,在重要的军事地区还建立了“军队”。宋朝会分兵,军队由平民管理。不会带兵,只在战时带兵。这应该是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宋初期,所有的军队都是县级的,到了北宋中期,州级和县级的军队是有区别的。到了北宋末年,所有的县级军队都与郡整合,南宋的军队与州平级。
军队的最高长官是知军,称为“知军权”,意思是暂时主持地方军队。仁主Xi既知南康军,又对内负责劝农,即既管地方军,又管民政。南康军设在江西,下辖幸子(今庐山市)、都昌、建昌(今永修、安义县)三县,军事统治在幸子县。
朱无意仕途,所以就先告退了。9月,朝廷拒绝接受朱的辞职请求,命令他走马上任。十月,朱上书奉祠。11月,朝廷再次下令,朱不得被请到神社,直接赴任。12月,朝廷又发布公文,敦促朱就职。
到了六年(1178)年底,在朝廷的强烈要求下,朱不得不离京赴任。赴约前,朱又去了一趟祠。朱走后不久,朝廷又向朱的五夫之家发了一份敦促文书。
途中,朱还幻想着朝廷会收回他的命令。二月四日到了潜山县,就待在崇寿寺,等待朝廷对他请寺的答复。陆九渊闻讯赶来迎接。二人致力于探索理学。14日,在崇寿寺,朱再次前往参拜。
三月,朝廷再次敦促朱到以下上任。这时,好友张炜、也给朱写信,力劝他赴任南康。在朋友的劝说下,朱出其不意地于3月29日到达县。
此时,距离朱最后一次担任同安主簿已经过去了23年。
南康知县是朱的第一任地方官,时年50岁。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上任后,立即颁布《致南康军名单》,颁布三条法令:一是广访百姓,造福疾病;二是让老人教导管教孩子;第三是说服人民送他们的孩子上学。这三条法令可以概括为“解除民力,加强风俗,鼓励师风”。
朱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上任后最关心的是教育。朱每隔五天就去给学生们上课,他玩得很开心。在朱的影响下,当地“士风骤变”。
朱以传播儒学为重要职责,在南康建立了莲溪寺,由程颢和程颐共享。
濂溪先生是周敦颐,熙宁二年(1069)认识南康军,与中国庐山很合得来。熙宁五年(1072),辞官退居庐山莲花峰,建莲溪书屋,将门前小溪命名为“莲溪”,并将母亲的坟墓移至住处附近。熙宁六年(1073),卒于濂溪书店,享年57岁。
九江市为了纪念周敦颐,修建了濂溪墓,建立了周敦颐纪念馆,开放了濂溪公园,并将所辖的一个区域命名为濂溪区。
可见,朱在当时的南康军中建立莲溪先生祠是可以理解的。朱也重视九品中正,设立五贤堂,祭祀陶渊明、刘欢、刘舒、李畅、陈葵。
陶渊明就不用介绍了。刘欢和刘舒是父子。以高风亮节著称的刘欢,辞官隐居庐山30年。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等。都很尊敬刘欢,欧阳修曾经写过一首诗“庐山真高”来赞美刘欢。潜心研究历史的刘舒是《紫同治剑》的副主编。为了当好副主编,他尽职尽责地收集书籍,到处抄写。因为风湿病,他的右手完全废了,仍然坚持写书。估计用左手写字也引起了眼疾,估计是高度近视。
李昌,南康军建昌(今永修)人,祐元年(1049)入国子监后,捐书9000卷,创办第一所私人图书馆。呼吁成立泉州海运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推动者;编入中国第一部会计专著《元佑会计志》。他是苏轼的密友。他曾经是苏哲的老板,黄庭坚的叔叔。
陈贵,南涧府沙县(今福建)人,以申斥蔡京、蔡卞、张盾闻名,晚年定居庐山。
剥开历史你会觉得很有趣。朱在南康修建的五贤殿,与同安修建的苏松寺和寺如出一辙。
在第六年的夏天(1178),是真正考验朱统治水平的时候了。今年是大旱之年,从7月持续到11月。
面对灾情,朱多次召集、都昌、建昌三县官员商讨荒政,全力救灾。已连续发布40个救灾标语牌,拨出3万官方资金购买大米救灾。并动员社会贤达,开放阵地,攻坚克难。对救灾有贡献者,将上报朝廷,予以奖励。
与此同时,朱积极上奏朝廷,宣报灾情,请求免除所辖三县的税钱,一个* * *登上了14的宝座。朝廷的回应是免除苗裔全军四万七千石。朱还向邻近的州县求援,得到了3万元和65438+10万石大米。下辖三县,35个粮库,设立救灾场,受益灾民217900人。
朱还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讨钱修筑南康石堤,不仅解决了许多灾民的吃饭问题,也为过往船只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所。后人为了纪念朱,就把这条堤命名为“紫阳堤”。
在这次救灾行动中,朱的领导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七年(1179),朱因为去年的灾荒,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二月,春播时节,朱发出《劝农令》,要求农业精耕细作,这是符合当地实际的。
中国以农业立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农业。宋代以后,每年二月十五日,州县官员下乡给农民出主意,并发主意纸。但是很多人反感说服农民讲大道理,卖弄文采,脱离农业实际。在朱的推动下,南宋以后的劝农运动改变了以往官僚空谈说教的作风。
幸子县令王文林对当时的桑树种植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撰写了一部关于桑树种植方法的专著。朱发行了《沈玉更桑榜》,并重印了的专著给当地农民,使他们掌握了桑树的种植和扦插技术。
今年2月,让朱伤心的是,他的好朋友张伟去世了。仅一年后,也离开了他,从此成了“东南亚三贤”中唯一的朱。
中国第一圣山庐山,在南康军的版图之内。知道了南康军,朱自然就和庐山结缘了。除处理公务外,朱与友人游览庐山16次,在尖鸡关、卧龙岗、醉石、五如寺、古莲泉、五老峰等地留下墨迹石刻,在庐山13处建亭,修复桥梁四座,修复修建卧龙寺、青团庵、归来观等建筑,撰写《庐山杂咏》。
更值得尊敬的是,朱还校勘了《太极通志》,修订了《诗传》,增补了《语孟要》,校勘了《四书章句注》。这些都是朱在南康军中历时2年零28天完成的。
惜春八年(1181),三月二十七日,朱被任命为江南西路长平茶盐官,告别南康。
南康人也没有忘记朱。为了纪念他,人们树立了“真儒”牌坊,修建了六老堂、祖庙、二贤庙和紫阳庙。除了紫阳堤,还有紫阳门、紫阳一回仓、紫阳丹桂、紫阳路。看来南康人民真的很爱朱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