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其次,我们应该从所有传统文化中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指经过几千年考验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文化本质的认同、肯定和坚持。当人们处于不同文化接触、碰撞、对抗的环境中,自然需要一种文化认同来维持自己统一的理性反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科学技能和伦理价值观。从科技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中医发明和理论等。从伦理价值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显然,第二层的本质是最让我们自信和自豪的。经过几千年的演绎和扬弃,它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规范社会发展、主导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第三,要辩证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一些传统文化有其时代特征,打上了农业文明和封建制度的时代烙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当前新时代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现实要求。比如“诚信”在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作为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儒家伦理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尊卑的“纵向关系”,这是由封建皇权至上、官僚权力等级和宗族血缘关系决定的。信任君主的忠诚;第二次相信父亲是孝顺;信夫妻,信兄弟姐妹,又信亲友,为义;陌生人有什么规则可循,却较少涉及,几乎空白这种由“纵向关系”决定的特殊信任程度高、普遍信任程度低的信用结构,与现代信用理念所要求的“横向信任”的平等性和一致性相违背,难以适应传统人际交往范围从有限的“熟人社会”向人际交往空间无限的现代“陌生人社会”过渡的伦理需要。此外,儒家建立信用的观念更多依靠人格自律,忽视外在约束的保障,重德轻规,将道德修养视为简单的人格修养活动。这与立信的信用结构截然不同,立信主张现代诚信理念中的自省与他律、强制约束与引导约束有机结合。上述文化历史传统的无形渗透和深层惯性,加大了我国公共诚信理念现代化的难度。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并不完全冲突,中国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思想也并不根本对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华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有机内容。
第四,我们应该提倡通过文艺创作生动地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为文化故事的感染力非常强。比如2002年电影《英雄》的情节,充分表现了一种英雄主义意识和家国情怀:“一个人的痛苦与世界相比不再是痛苦,赵秦之间的仇恨与世界相比也不再是仇恨。”无名在关键时刻没有杀死秦王,最终没能逃脱而死。他建造了自己的坟墓。他为世人的义建造了坟墓。秦王为了统一和暴政,给自己建了一座坟墓。站在高处,眼光远大的人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能理解。秦王的孤独在于,全世界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而自己的知己却是自己的敌人。在他面前能理解自己的人,都希望他杀了他们。这种孤独既可悲又可恨。看过电影的观众自然会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审视自己,审视孤独高处背后的孤独。再比如,不同于普通古装剧的宫斗题材,电视剧《火中涅槃》走偏了,讲战术,最后以个人救赎和家国情怀收场。这部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忠君的爱国思想。主角梅不是傻子,却一直走曲线救国路线,无法揭竿而起,仗义执言,通过巧妙的策略来维护正义。虽然方法受历史限制,但对主角的性格和思想深表钦佩。难怪有人评论《火中涅槃》是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没有通过文化产品创造和表达出来,这是未来努力的主要方向。
第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新闻节目直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2017年,央视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大型综艺节目,不仅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也激发了群众对诗词文化的极度热爱,实现了节目受欢迎、群众爱* * *的局面。比如在宣传中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影响效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3D打印、AR和VR技术、O2O等等。在旅游中,尤其可以结合中国文化的各种因素,如建筑、家具、钢琴、象棋、字画、茶艺等等,形成各种吸引人的场景,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华民族骄傲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当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难题时,往往能从中国文化的精髓中找到解决的钥匙,比如《易经》、《中庸》、《和而学》等等。孔子提出“做官是学习的最好方法,学习是做官的最好方法”(《论语·张子》),有深刻的道理。如果只追求“学而优则仕”,忽视“学而优则仕”,就容易形成官僚主义,甚至导致社会腐败。
第六,及时纠正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的错误做法,防止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传播。“文革”时期,从上到下对传统文化著作、学术思想和学术界代表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批判。“文革”期间提倡的“破四经”,对经典文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了传统文化载体的湮灭。这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负面作用。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优势地位,不断向话语权相对较弱的国家渗透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给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此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最突出的问题是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目前的核心问题之一。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不当庸俗化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比如国内某知名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出口处的礼品店,摆满了孔子形象的小布娃娃,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偶像的不尊重,甚至是丑化。这种现象应该尽快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