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述评(摘要)

第一集《雪泥爪》

美味的食物蕴含着生活的智慧。东坡肉非常好吃。

什么时候会有明月?一句话,传遍全国。一种生活态度,幸福生活的秘诀。

提起苏东坡,人们总会露出亲切钦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真相大白。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被呈现、被描述、被刻画。

人们读苏东坡的文章,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轶事。

他是一个永远不会生气的偶像。他的追随者,不分年龄,跨越古今。是什么让苏东坡有魅力,让人爱他到今天?

从天才到名人

苏东坡,1037,四川眉山人。据民间传说,在这一年,眉山一座郁郁葱葱的山,不知为什么,突然花木凋零。

今天的庙曾是苏家的旧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个走出了这个门。他们是苏洵、苏轼、苏辙。

1056年春,苏东坡生平第一次离开家乡梅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到汴京参加科学研究。

苏东坡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在父亲带他参加进士考试的那一年,他认识了当时的考官、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

批阅论文时,欧阳修读了一篇文风朴实,论点深刻的文章。他拍手叫好,打算拿这个人当第一。欧阳修可能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把第一名给了他的学生不好。给他们第二名。

欧阳修揭去贴有名字的纸,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很好,经常看他的文章,汗流浃背。他说三十年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代,苏东坡二十岁便是高中秀才。三十岁时,他已成为最著名的作家。

落入人才的牢笼

在苏东坡做官的宋仁宗时期,在和平的表面下,积贫积弱的王朝被掩盖了。

宋仁宗死后,宋神宗继承了王位。他任用王安石进行改革,自强不息。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用心的官员渗入改革机构,新法没有产生积极效果。朝廷官员根据是否支持变法分为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渴望做出改变的宋神宗。宋神宗的急切和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担心。

知道向石头扔鸡蛋,苏东坡忍不住说话了。他撰写了《宗申》一书,对经济、军事和政治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苏东坡等人的谏阻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第三年,欧阳修辞去职务,从林泉退休。不久之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苏东坡来到杭州当判官。在江南的细雨中,他听到了人民的悲哀和哭泣。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而不是普通人来表达自己的悲愤。

御史台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尚标发表狂言,愚弄朝廷。然后他们又找出苏东坡的诗,指责苏东坡嘲讽国事,犯了欺君之罪。

前来抓捕苏东坡的警官气势汹汹,直捣州府。警官命令警员用绳子把苏东坡绑起来,带到京城受审。

公元1079年腊月,北宋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名特殊的犯人——苏东坡。在狱中,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

被才华横溢的贬官黄州救下。

有人想杀苏东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为苏东坡挺身而出的人更多了。

王安石呢,他也给宗申发了一个信息,说在这个开明的时代,有才华的人是不能被杀的。曹皇后生病期间,去探望,曹皇后说,先帝在的时候,以为两兄弟都是宰相,就赶紧放了他。大家的救助也相当于给了上帝一个台阶下。朝廷的判决终于来了:苏东坡被贬黄州,他被任命为永琏的助理大使。“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

苏东坡第一次做官,到凤翔上任。在路上,他给苏辙写了一首诗:到处的生活是怎样的?这应该像洪飞踏雪。

雪泥爪,这四个字致命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第二集《烟雨》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踏上了雪中黄州之路。前路迷茫,苏东坡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命运。他不会想到,遥远的黄州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诗人“改变”农民开垦荒地

因为一时无处落脚,定慧园方丈放了一个

一间满是灰尘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呆在家里。

半夜醒来,在刺骨的寂寞中,苏东坡写了一首《卜算子》:无月挂疏树,漏人以静初。谁看了独舞,仿佛天空中大雁般的身影。在夜里,它突然变得害怕,突然飞起来,又频繁地回来,但总是没有人理解它无限的内心感受。它不停地在冰冷的树枝间徘徊,却不肯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孤独地落在冰冷的浅滩上。

面对逆境,苏东坡变得更加从容,少了一些焦虑。苏东坡一点一点地摆脱了内心的困惑。但生活的困境正一步步压着他。

幸运的是,苏东坡有一个朋友,他的名字叫马梦得。苏东坡因戴罪被贬黄州时,马梦得千里迢迢赶来,与苏东坡同甘共苦。

从宋朝到现在,如果说他(苏东坡)的粉丝有几千个,这个马梦得就是第一个,头号粉丝。(刘晓川)

马孟德出面找到当时的黄州巡抚徐俊友,说苏轼家里很困难。看看能不能给点别的种子。

徐俊友爽快地答应下来,把黄州城里的废弃营房给了苏轼免费耕种。

苏东坡爱上了马孟德向政府要的土地。这是一片不知名的高地,因地处城东,苏东坡以东坡命名,故名“东坡居士”。

公元1081年,苏东坡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

有时候,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野、水岸、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民、樵夫、商贩聊天说笑。

皇帝可以陪他,普通人,农民,甚至乞丐,他也可以平等交流。在他眼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是好人。那是对人的真爱。

黄昏时分,收工归来,过城门时,守城的士卒都知道老农是个大学者,却不知道他为何沦落至此,有时还开他几句玩笑。苏东坡总是泰然处之,笑而不语。

此时的苏东坡逐渐远离烦恼和愤怒,早期作品中的讽刺和愤怒逐渐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是一种可以笑对一切的哲学态度。

世事沧桑,草木万千,都融入了苏东坡的生活。如果他没有遇到乌台诗案,如果他没有献身东坡,他的心情会大不相同。没有经历过那些痛苦和磨难,他就不会知道“风雨无阻”,这其实是令人愉快的。

第三集《不归之河》

公元1082年是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在黄州,苏东坡写下了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黄州在公元1082年后经历了奇特的转变。当丰富的人生遇上辽阔的土地,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到了宋代,知识分子突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广阔政治舞台。在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享天下。北宋的士大夫——最好的知识分子——总是知道约束皇帝,帮助他成为圣人。

年初入汴京时,苏东坡无意创作词。在他看来,只有帮助圣者成为贤明君王的策略,才是文章的“正道”。

当苏东坡被释放到杭州,他开始写词。苏东坡逐渐认识到,与谋略论不同,词不是写给朝廷或皇帝看的,而是写给一个人的内心和最真实的存在。

大江东去浪漫奔放的齐飞。

那时候柳永是词坛霸主,哪里有井,哪里就能唱出柳词。柳永的词当时万人传唱。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为正统文坛所不齿。在苏东坡手里,词和诗一样,真正成为了一种表志载道的文学形式。

在日本东京,有一座唐道寺,在日本被称为孔庙。每个月的第三周,这里都会有一场苏东坡文学大讲堂。这位宋代作家在日本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力。

诗人的豁达跃然于字里行间。这种意境超越了时空和界限。在时间的另一端,苏东坡也匆匆停下脚步,在风雨飘摇的赤壁前露出久违的微笑。

黄州西北长江之畔,山麓迸江,石红如丹,故名赤壁。公元1082年,苏东坡在赤壁前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评论苏东坡的不和谐音。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苏东坡的词才不受时空的阻碍,在千万人心中回旋。

世态炎凉之后,苏东坡的词进入了自由无邪的境界,以至于在豪迈的文字中,仍有“回首当年,小乔初嫁”之类的精妙之笔,也为茫茫历史增添了一份动人的青春之美。

清风明月,豁达洒脱。

公元1082年7月16日,苏东坡和几个朋友乘船出游,在赤壁下赏月。

那一夜,世间所有的喧嚣都离开了,在他们的视野里,只剩下月光和水色,还有河边那座独立的赤壁。

酒过三巡,一个叫杨世昌的道士吹起了长笛。苏东坡呜咽时不禁黯然神伤。他问杨世昌为什么吹得这么伤心。

第六集《南渡北归》

苏东坡对他的朋友说:“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主人,没有自己的,什么都得不到。只有江上的清风,山中的明月,耳朵听到才变成声音,眼睛看到才变成颜色。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河上的微风和山上的明月,何必担心生命的短暂,羡慕河流的永恒呢?”

苏东坡的妙语让朋友们豁然开朗,大家开始举杯畅饮。不知不觉夜越来越深,大家在船上一直睡到天亮。

在纳尔逊美术馆的中国展区,古老的东方文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有些人难免失落,期待已久的“镇馆之宝”不在此展出。是描绘苏东坡《后赤壁赋》的图。

写完《赤壁赋》三个月后,苏东坡再次夜游赤壁。所有这些都生动地呈现在纳尔逊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卷中。

苏东坡一个人,爬上赤壁的高崖,对着夜空狂啸。

于是苏东坡回到船上,任随波逐流。

已近午夜,当我抬起眼睛环顾四周,我不知所措。恰巧一只孤鹤过江,拖着长长的声音过了船。

苏东坡问书生姓名,道士低头不答。苏东坡恍然大悟,“那渡河的鹤是你吗?”道士回以一笑,苏东坡恍然大悟。打开门窗看看,除了清澈的月光什么也没有。

在黄州的这几年,是苏东坡文艺创作的黄金时期。公元1082年,他的诗歌、散文、书法都脱颖而出,千秋万载,为宋朝说话。这也许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

苏东坡在经历了荣耀与苦难之后,在死亡的边缘重生。对于苏东坡来说,黄州不再是难以割舍的流放地。对于黄州来说,苏东坡不再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过客。

第四集《我心中有计》

菊池兴堂喜欢收集古董书画。苏东坡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公元1082年,苏东坡来到黄州第三届寒食节。按照传统,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苏东坡盯着窗外的雨,突然有了写作的冲动。他拿起一支笔,趴在桌子上写下了“冷食帖”。

山里没有日月,时间早已被遗忘。苏东坡对寒食节的到来更是一无所知。直到他看到乌鸦叼着坟墓里剩下的纸钱静静地飞着,他才知道这一天是寒食节。

书画艺术古今文人竞相收藏。

苏东坡把一个流亡诗人的抑郁和憔悴写到了极致。心已死,不可复得。

吃了很多苦的苏东坡终于在46岁的时候意识到,艺术的难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不粉饰不炫耀,在于能够自如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状况。

18年后,这张《寒食帖》转到黄庭坚手里,他写了碑文。

黄庭坚对《论语》的题跋精致,书法精彩,与苏东坡的《寒食帖》相得益彰。

在东京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个书法教室,叫荣风斋。每个周末,书法爱好者都会来这里上课。抄写黄州冷食帖是今天上课的内容。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东坡迷”。在京都,一个古老的城市,住着一个。

公元1082年,青年画家米芾从遥远的湖南来到黄州拜访苏东坡。

我们当时见面的时候,苏东坡拿出一张宣纸,叫米芾贴在墙上,自己站着,挂着手肘画了一幅枯木怪石。

苏东坡以其独特的书法技巧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潮流。

除了画石头,苏东坡还喜欢画竹子。他说:“吃无肉,不如住无竹。”

有一次,米芾发现苏东坡画的竹子没有节子,而是从底部画到了竹尖,就好奇地问:“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画呢?”苏东坡答:“竹子生长时,一节长在哪里?”

公元1083年,苏东坡在黄州生活了三年之后,遇到了从南方回到北方的好友王定国。

临高阁下的小河日夜流荡,四年后,当苏东坡视黄州为故乡,立志做一个安然的农民时,命运再次转折。

以前政敌在金陵见面,敬酒。

1084年春,苏东坡收到一纸黄州圣旨。

黄州这个偏僻的地方,把他生活中的苦、难、安逸、快乐都推到了极致。他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创作都在这里完成。

黄州的乡亲朋友们也舍不得,纷纷带酒相送。

苏东坡就这样离开了黄州,再也没有回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受到政敌迫害,伤痛未解时,他就会想起黄州,甚至打算逃回黄州,在东坡上重新开始他的农耕生涯。

苏东坡告别黄州。过金陵时,他会拜访隐居多年的王安石。

王安石虽然一度掌握相对大权,但晚年命运坎坷。在经历了亲信背叛、变法失败、丧子之后,王安石选择退隐金陵,从此不关心世事。

听说苏东坡已经过了金陵,王安石迫不及待地赶到河边等待苏东坡的到来。

苏东坡和王安石在金陵相遇的那一天,他们吟诗作赋,畅谈佛道。之前的争论也成了过眼云烟。

那是苏东坡在艰难的旅途中最享受的时光。不知不觉中,艺术架起了两个人之间的桥梁。那一次,金陵告别的时候,王安石发出了这样一声深深的叹息:“不知道多少个几百年才会有这样的人物!”

当西方文明的光彩隐藏在中世纪的阴霾中,中国在宋代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

在这个时代,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延展,各种艺术变化在苏东坡身上交织。在政治漩涡中挣扎的苏东坡,虽然在艺术上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却在不经意间获得了那个时代文学领袖的位置。

第五集《千古风流》

1085年,北宋政局大变。宋神宗死了,年仅65,438+00岁的赵旭王子继承了王位,由王太后掌权。

苏东坡得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短短17个月,苏东坡从刑官升至高官,连升六级,距离宰相仅一步之遥。

司马光当上丞相后,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甚至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法律也要废除。苏东坡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不跟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这是苏东坡的治国原则。公元1087年,北宋在西夏与吐蕃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官员们纷纷向他道贺,主张借机议和。苏东坡上书皇帝,说“不能为国作乱,不能畏事。”

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受到政敌的攻击。他担心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所以多次要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公元1089年,朝廷终于批准苏东坡为杭州知府。

勤政为民,热爱黄州

苏东坡,他的精神世界,纠结于现实,又不失宗教的宁静与超然。他的内心是“豪迈、深情、欢腾、悲凉”的,但底色毕竟是儒家,是为了救民。

黄州和苏东坡有不解之缘。公元11世纪,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州。几千年过去了,现在到处都是繁华。

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区,大自然慷慨地给了3平方公里的水域。政府造福人民的决心给这个湖区带来了新的生机。黄冈人因此有幸拥有了“城中之景,城中之景”的安逸和无忧无虑。这个公园有一个浪漫的名字:爱情湖。它的起源与苏东坡密切相关。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有一个特别的知己。他就是当时的黄州巡抚徐俊友。

黄州安国寺竹林中有一座小亭子。闲暇之余,苏东坡与太守徐俊友在此相会,说往事约今朝,诗酒互酬。

后来,徐俊友想从黄州调到湖南。苏东坡以为徐俊友是这里的太守,为黄州人做了很多好事。他建议是否更改这个竹亭的名称。

苏东坡将此亭命名为“爱亭”,并题写“爱亭”以赞徐太守的功德。

如今,人们给这个利民的公园起了“遗爱”的名字,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在艾毅湖畔,消失了近千年的艾毅馆也得到重建。

无论他是多么小的官员,苏东坡从来没有失去他内心的温暖。他杀蝗虫,抗洪,救孤儿,凡是他能做到的,他都不放过。

爱无国界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

公元1089年,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他收到了黄庭坚的一封特别的信,劝他不要去杭州。在朝廷的地位更重要。但苏东坡没有理会黄庭坚的建议,义无反顾地去了杭州。

黄州赤壁让苏东坡看到了功名的虚无,所以在政治上,他更加务实。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最著名的成就是治理西湖。

为了疏浚西湖,苏东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他向法院申请解决空置部分。

疏浚西湖的钱有了着落,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把西湖的淤泥全部挖出来清理,估计会堆积如山。

没地方放淤泥建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堤上的芙蓉柳和小桥亭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

为了阻止水生植物滋生,苏东坡还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岸边的湖租给老百姓种菱角。

苏东坡在西湖建了三座小石塔,形成一片水域。这个地区禁止人们种植菱角。这座小石塔逐渐演变成西湖最著名的美景,“三潭殷悦”。

这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完成,给苏东坡带来的成就感,不亚于艺术创作。或许这又是一部代代相传的经典。

苏东坡爱他创造的美,爱他庇护的一切人。他用温情凝视着这个世界,用温暖的人情取代了他崇高的理想主义。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一千年后,每当提起苏东坡,中国人总会露出亲切敬佩的笑容。

公元1091年,苏东坡被朝廷重用,调离杭州。

苏东坡可能已经猜到,汴京的权力中心有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在等着他。

但他没想到,自己会一路被抛到命运的谷底。

重入朝廷,这次他再也脱不了干系了。

第六集《南渡北归》

公元1091年,苏东坡被调离杭州,召回北京。受到高太后的重用,苏东坡很快被提拔为礼部尚书。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

然而,在高太后死后,18岁的掌管国家事务。新的党争卷土重来。

年轻的宋哲宗开始疯狂攻击旧党,重用被冷落多年的新政改革者。新法的坚定拥护者张盾成为了首相。

再次被降职,屋漏偏逢连夜雨。

唐宋时期,荒凉偏僻的岭南是贬谪官员的流放地。

公元1094年,苏东坡再次被贬。从汴京到定州再到徽州,他在人生轨迹上来了个大转弯,回到了被贬黄州时的处境。

在徽州,苏东坡再次成为被当地政府关押的囚犯。

苏东坡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也善于寻找快乐。当个人命运的悲剧一次次降临的时候,他用这样微小而具体的快乐,把痛苦化为无形。

在被贬岭南之前,苏东坡把他的仆从和嫔妃一一遣散。只有朝云在这艰难的时刻不肯离开他。朝云毅然陪苏东坡到了徽州。

有一天,苏东坡和朝云在家里闲坐,看着窗外树叶沙沙作响,景色凄凉。一边喝酒,苏东坡一边唱了一首《最近的花》。

“花儿凋谢红杏小。燕子飞来,绿水人绕。枝上吹柳少,海中芳草多。墙里墙外墙里一俗人,墙里一美女笑。笑声渐渐消失,激情却被无情地惹恼。”

在惠州住了两年后,朝云病死了。

朝云葬在湖边的山坡上。附近寺庙的僧侣们集资在陵墓上建了一个亭子来纪念她。亭柱上刻着苏东坡写的一副对联:“不合时宜,唯朝云能识我。一个人弹着老调,每次下雨都想你。”

不屈的命运,精神的超越

在走向云端之后的日子里,苏东坡的人生滑向了深渊。一张圣旨把苏东坡放逐到了更荒凉的地方儋州。临走前,他把自己的事情一一坦白,仿佛是在告别。

唯一让苏东坡感到些许欣慰的是,他在去海南的路上遇到了弟弟苏辙。他们在雷州天宁寺住了三天。兄弟俩睡在一起,形影不离,就像少年时一样。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轼常常为弟弟苏辙写最好的诗。”其中最著名的是苏东坡写给弟弟的《水貂头》。

从宋代到今天,从中国到国外,苏东坡作品的生命力超乎想象。

苏东坡在孤独中与世界对话。他对弟弟的思念停留在字里行间,相隔千年,远涉重洋,脉络依旧清晰。

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遇到苏东坡。

所以,世界上每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中重新感受生活,苏东坡也一定会在后人的阅读中一次又一次地活下去。

苏东坡留下了千余封书信,短则十字,长则百字,四十余处用了“呵呵”。

“呵呵”这个词就是这种自满的自然表现。

在海南生活了三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再次被朝廷所用。他从海南岛渡海回到大陆。

苏东坡再次经过大玉岭,是他贬谪岭南时走的驿道。

老苏东坡被贬海南,大难不死,幸好活了下来。当他准备退休养老时,厄运降临了。到了常州,他的旅程再也无法继续。

苏东坡病了几十天。他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后事。他说:“我这辈子没做错什么,不会下地狱。我心里没有恐惧,所以不要为我哭泣。”

去世前三个月,苏东坡路过金山寺,即兴作了一首诗,算是对他一生的总结:“心似灰木,身似不缚舟。问你一生成就,黄州徽州儋州。”

回顾一生,苏东坡最想夸耀的不是身在寺中的荣耀,而是他在黄州、徽州、儋州的流放岁月。不是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中超越。他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走了一辈子,直到这一刻才真正意识到。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美好的东西是可以逆向生长的。

当枯树发芽,石头开花,一页成为传奇,人们会从那张旧纸上闻到旧年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