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历史

1.关于管理的历史关于中国古代管理的几个问题严格来说,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

对中国来说,现代管理是随着辛亥革命后的现代大生产而出现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企业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在内的众多学科。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管理总是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在从事集体生产和社会活动时,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所以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组织和协调中产生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尚书·尧典》记载了尧、舜、禹、的职能分工和治国事迹。

公元前12年至公元前11世纪,《礼记》第一次将中国的官僚机构设计为360个岗位,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岗位,层次分明,职责分明,反映了中国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已经发展了相当完备的国家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春秋战国》是公认的系统论述管理战略战术的杰出著作。

中国悠久的古代传统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产生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并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甚至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如此辉煌的历史面前,现代中国人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乃至今天的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管理学家,也没有出现过被广泛认可的管理理论。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管理学界仍然处于说什么是西方的两难境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几点必须先明确。

1.中国古代的管理是怎样的管理?似乎很难在短短的篇幅内说清楚。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中国古代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管理。

纵观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管理和行政基本是一体的。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是最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因此,任何项目和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以国家或政府的名义进行的,管理实践只有在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才有机会表现出来。

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中国古代所有的管理实践都不是行政管理实践。2.中国古代管理非常重视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人的因素。

管理过程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管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多真知灼见,有很多例子可以考。

中国古人强调管理者的修养,《孙子兵法》认为要具备的素质包括智、信、仁、勇、严。战国时期的读书人是管理者的人才储备群体,后来的读书人是整个学校和科举制度,所有的学习和培养都是为将来的帝国培养合格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做准备。

另外,在选材上,很多先贤都有很大篇幅的精彩论述。墨子提出“察其所能,慎为官。”

荀子告诫统治者,“无私之人作仕途”,切不可任人唯亲,而要提倡任人唯贤。晏子进一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人应该专攻一件事,而不应该要求自己无所不能。

用人的优点,而不是他的缺点;男人擅长的,不要用他不擅长的。这是任用人才的要旨。

北宋王安石对上述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他的用人思想可以概括为“教、养、取、放”。

其中,教学的方式是坚持学用一致,培养人才;修养之道,是维持* * *官俸禄所应采取的政策——“吝惜其钱”、“以礼相约”、“以法惩之”;取之道,是选官之道;办法是按专长任用人才。这样一个完整的论述,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中国古代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有优秀的管理策略。通过与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惊人地稳定和统一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古代管理者高超的管理水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体制、财税管理、选官管理、人口与土地管理、市场与工商管理、水运与邮政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等。,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金融、文化教育和外交等领域表现出杰出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通过改革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例子。文景的统治带来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当时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的高超水平,体现了项目指挥员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对防洪、排灌、航运进行了全面规划,显示了中国古代工程建设和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宋代丁伟主持的“一举三得”宫殿建设工程,就是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这样的管理做法不胜枚举,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管理智慧。

第二,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严格系统的管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全面概括中国管理的内涵,也很少有人全面阐述中国管理。

2.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1)上升阶段:从二战后的初始阶段到1973,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注重从概念体系上建立比较管理的理论模型,注重如何将先进国家的管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其经济发展。

(2)低潮阶段:1973至70年代末。在此期间,由于世界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影响,研究经费来源枯竭;而且比较管理受到了当时流行的一般系统论的启发,一般系统论的衰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较管理理论。

(3) * * *阶段:80年代初?。以《Z理论》、《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成功之路》四部管理学著作为标志。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1)运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比较管理理论,并取得很大成果;企业内部管理要素和方法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设计了分析内部管理要素的模型,试图为比较研究理论提供新的科学分析工具。研究的重点从概念分析转向实践,增加了研究成果的价值。

3.管理历史的发展管理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管理实践几乎与人类文明的曙光同时出现,对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都有一些关于管理规律的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孙子的《孙子兵法》则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著作,因为它探索了战略的一般规律。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性,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

在过去的100年里,管理从一种不可言说的非正式活动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和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性的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用于指导管理实践,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科学管理的进程不断推进,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充。

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拥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管理学发展的三条线索根据现有文献,研究者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的线索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按照管理学的内容构成划分的,比如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经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以及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制造商理论、产业组织、市场营销、消费者)

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生成方式划分的。比如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条线,即应用管理(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理论管理(基于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和实验管理(基于管理案例的管理)。第三类是根据管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划分的。

著名管理历史学家瑞安认为,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环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基于此,有学者认为管理科学有三条发展轨迹。一条是基于科学文化的科学线索,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入手,包括社会系统论、管理过程论、系统管理论、管理科学论和决策管理论。二是基于现代人性的人文线索,从梅奥对“社会人”的研究开始,包括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三是基于文化模型的文化主义线索,从德鲁克的管理实践理论开始,包括组织文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等。

同样,基于对文化环境在管理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管理科学的发展还有另一条线索,即基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基于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基于东西方文化渗透的当代管理理论。二、管理知识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1。科技进步的因素虽然探索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提高管理活动效率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科学管理的进程真正开始于19年末和20世纪初,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在企业组织中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周期可分为五个周期,每个周期或阶段约半个世纪之久,即经济学中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随着不断的技术进步循环,科学管理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综上所述,科技进步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而产生对管理科学化的需求;二是科技进步直接为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手段和方法支持;第三,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也为管理理论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2.没有人会否认制度变迁的因素。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前提是以生产分工为基础的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在经济学家看来,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制度创新。“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用竞争取代了过去控制生产和财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

工业革命彻底摧毁了西方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厂制度,在工厂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总之,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制度变迁对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进程具有全面的影响,对管理创新主体的选择、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结构创新具有强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3.文化因素文化传统体现在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信仰、伦理规则、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所以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从科学管理过程来看,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有其文化背景和基础。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分别分析文化对管理研究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影响。从管理研究的角度来看,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始于。

4.阐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体系。1.经典管理理论的阶段(1)背景:经典管理理论是以工业化大生产为主要背景,以市场经济中组织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丰富的思想火花不断出现,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确立。

实践基础是工厂制的建立,工业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成为古典理论阶段的产业基础。

⑵特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使小企业能够生存,以企业获得最大利益为企业目标。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以获取最大利益为基本指导思想。

⑶主要代表和理论: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包括作业管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三个方面。

作业管理由一系列科学方法组成。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人培训方法,实行* * *奖励制度。

我保留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一般都是重要事项,比如公司重大战略问题、重要人事变动等。②经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一般被认为包括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企业的六大职能是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同时提出了法约尔14管理原则:分工负责、权责一致、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报酬、集权、等级、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秩序、公平、人员稳定、人员主动、人员团结。

韦伯提出了官僚制理论。现代官僚制也被称为理性官僚制或韦伯官僚制。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一种权力按照职能和职位进行划分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官僚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科层制组织结构作为一种组织结构,被认为是最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理想组织形式,被人类广泛采用。二、行为科学的理论阶段(1)背景: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古典管理理论并不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特别是对人的研究,经典管理理论涉及很少,逐渐从科学管理理论转向行为科学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20年代,虽然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劳资纠纷接连爆发,客观上要求新理论的出现。⑵特点:行为科学理论阶段,注重对人的研究,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

重视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3)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①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虽然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劳资纠纷接连爆发,促使资产阶级管理者研究是什么决定了工人的效率。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开展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前后有两轮。第二轮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

测试分为:车间灯光测试、继电器组装测试、面试测试、继电器绕组组工作室测试。通过霍桑实验,人们发现了影响员工效率的因素。

霍桑实验的结论:劳动者是社会人,金钱不是人们积极性的唯一动力。②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

在行为科学的理论阶段,分别有对个体和群体的研究。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是研究组织的基础。

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生存发展理论、赫尔茨贝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麦格雷戈的X和Y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沙恩的复杂人理论等。霍桑实验之后,群体行为的研究也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群体动力学。

③领导风格理论。在西方,领导风格理论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二是对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

美国行为科学家亨利(Henry)和鲍莫尔(baumol)都提出了一个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如能够与他人合作、忠于组织、灵活应变、责任心强、掌握领导艺术、具备高效的企业领导能力等。领导风格理论包括持续统一理论、二维领导模式和Z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阶段(1)背景:资本主义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政治和经济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管理理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管理理论的经济背景是二战后的经济发展。

原子能、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科技背景。垄断企业的巨大规模和大中小企业的合作要求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而科学管理理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宏观经济的调整、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⑵特点:现代管理理论体现了管理理论的渗透性、交叉性和多样性。⑶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反映了管理理论的复杂性。

现代管理理论也被称为管理丛林时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管理学派。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有:管理过程科学。

5.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曾把宇宙看作一个自循环的自然整体。

毕达哥拉斯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与整个宇宙同构,人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一个缩影。莱西普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创立的原子论,将宇宙分为几个层次,并将原子视为其最基本的元素,试图从世界统一性、整体性、整体性的角度回答世界的原初问题。

赫拉克利特在他的《自然》一书中说:“世界是一个包含一切的整体。”德谟克里特斯是一本书的作者,这本书在历史上有记载,但没有流传下来,书名是《宇宙体系》。

据推测,这可能是第一部使用“系统”一词的西方哲学著作。在现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用系统这个词来表示具有某种结构的复杂整体。

在宏观和微观世界中,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都有系统的存在形式。系统无时无处不在: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

而传统的系统论并不能与“要素论”划清界限,其理论也是建立在“要素论”基础上的,所以他们所说的系统在概念上更多的是建立在* * *论基础上的。系统思想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源于黑格尔开创的辩证法。

进入近代以后,系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19世纪辩证哲学的影响。辩证思维中有机互动、相互联系的整体思维方式渗透到20世纪初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工程实践中,促成了系统论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一般系统论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首先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 V. Bertalanffy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1937。贝塔朗菲批判了当时关于生命本质的“机制”和“活力”的片面观点,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由许多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他率先建立了“有机体系统理论”。从65438年到0948年,有机体系统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著名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认为,每一门学科或科学都有一个模型,可以用来反映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概念结构。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垄断所有的知识,因为每门学科只反映了现实世界的一小部分。

然而,各个学科之间也有相似之处。一般系统论的任务是找出各学科的相似之处,总结出一个理论框架,即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关系。

进一步,贝塔朗菲指出,所有学科在三个方面有相似之处:①对整体或有机体的研究;(2)生物体趋于“稳定状态”,即达到平衡;(3)所有系统都是开放的,即有机体受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环境施加影响。这种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对系统管理理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形成和发展是1948。美国数学家和通信工程师神农和沃伦·韦弗建立了信息论。起初人们主要关注它在通讯工具和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作用,对于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似乎没有重要价值。

然而,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信息论逐渐显示出其在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价值。在信息论发表的同年,美国著名数学家诺伯特?诺伯特·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

正如维纳自己所说,“从我对控制论产生兴趣的那一刻起,我就完全明白,我发现的关于控制和交流的思想也可以用于社会学和经济学。”如其所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关于管理的书籍都涉及了信息、反馈和控制论,以至于人们认为管理真正进入了科学阶段。

第三阶段,60-80年代,基础理论中系统论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在这个阶段,自组织理论诞生了,它促进了人们从动态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一般系统的概念和原理。自组织理论运用实验和数学方法,重点研究了产生、进化、质变、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稳定、自我复制和自我评价、自我选择等。

自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很多,如比利时化学家I .普里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德国物理学家h .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德国生物化学家曼弗雷德·艾根的超循环理论,以及与实验科学结合更为紧密的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在技术和工程领域,系统工程迅速深入到社会实践领域。

在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上,有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泛系统理论等一般系统工程方法。这些理论和技术方法深入到实践领域,形成了系统工程的大量应用领域和分支。

6.管理科学的主要思想和发展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组织规模急剧扩大,生产力迅速发展,思想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关注。于是,各种管理学派应运而生。

一.管理学院流程

基本思想是:

(1)管理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让别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的五大功能,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但不同的管理层次侧重点不同。

(4)管理要灵活,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二。社会合作学院

这个学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人与人之间在意见、力量、愿望、思想等方面的合作关系。管理者的角色是适应围绕物质(机器和材料)、生物(作为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的人)和社会(群体互动、态度和信息)因素的整体合作态度。

三。经验学派或案例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通过对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的分析、比较和研究,可以抽象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则,有助于学生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者理解管理原理,使他们学会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四。人际行为学派

这个学派的基础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把事情做好,就要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这个学派使用“社会科学中已有的和新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人与个人之间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人格特征到文化关系。”

动词 (verb的缩写)群体行为学派

这个学派与人际行为学派关系密切,经常被混淆。但它主要关注的是某一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体行为;它是基于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而不是基于个体心理学。

不及物动词社会技术系统学院

这个学派认为,分析社会合作系统仅仅解决管理问题是不够的,还应该分析和研究技术系统对社会系统和个人心理的影响。他们认为,组织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还取决于人们工作的技术环境。

七。决策理论学派

基本观点是,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所以要重点研究决策问题,管理的特点是决策,所以要围绕决策这个核心形成管理理论。因为决策既需要经济方面的考虑,也需要数学模型的定量描述,所以支持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是经济学家和数学家。

八。传播学院(信息)中心

这个学派主张把管理者当作一个信息中心,围绕这个概念形成管理理论。他们认为管理者的角色是接收、存储和传播信息,每个管理者的岗位就像一个电话交换机。

九。数学学院(“管理科学”)

他们认为,管理基本上是数学程序、概念、符号和模型的计算和演绎。赞同这一学派的学者大多是数学家、数学统计学家、物理学家和管理理论家。

X.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但它有自己的特点,即不局限于研究个别案例,提出个别解决方案,而是对大量相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所得经验材料,目的是提出适合具体情况的管理组织方案和管理制度方案。它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的内容条件随机应变,没有固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