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司文化?

唐朝时期,统治阶级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抑治制度,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在新城设立周知,由流官管理。同时出现了葛州和归思州两个羁縻州,由地方土司统治,土流并存。宋元时期,统治阶级弃州设县,派官员治理。明朝弘治九年(1496),调任朝廷,取莫氏土司为知县,赐世袭,改新城为地方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废除地方官,改为现官。终于在民国十七年(1928),新城改为正县,结束了莫地方官的统治历史。

莫氏土司起源于土族,植根于壮族。从莫始祖出任忻城县刺史,逐渐成为忻城的统治者,至今已有21代,近5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历代土司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受到汉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壮文化和汉文化融合在一起,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风俗习惯不断修正,逐渐形成为社会群体成员所接受的观念和行为,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支撑了墨家土司统治新城近500年的历史。

土司文化有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质形态上的土司文化;二是制度形态上的土司文化;第三,土司文化的精神形态;第四是民俗文化。

一,土司文化的物质形态

(1)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莫土司衙门,建筑面积9281平方米,由明朝万历年间第八任地方官莫于10年(1582)所建。之后,历代地方官不断修建扩建,形成了以土司衙门为中心的土司建筑群,包括土司祠堂、署理土司府、汉唐、武场、土司墓地、官塘、三清关、关帝庙等。建筑是文化的产物。纵观土司建筑群,从选址、建造、装饰、使用等各个方面,无不隐含着确保当地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民安康、世代相传的思想,也体现了土司忠君报国的思想。

1.从选址上看,莫氏土司衙门打破了坐北朝南的传统观念,建在翠屏山北麓,除了翠屏山是公认的神灵宝库外,比传统体制更安全。背靠险峻陡峭的翠屏山,面对水资源丰富的宽阔平坦的平地,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理想根据地。

2.从衙门的布局来看,土司祠堂紧挨着东边的衙门。宋代理学家朱在《家论》中说:“君子将营于宫中,先充墓东宗祠”,可见对祖先的崇拜;其次是三界庙,“三界”是庇护地方治安的神;西面是官兄弟、军场、关帝庙和东、西、北三道固门,保证其官职的安全稳定。这些建筑的形式和中原地区的大型官式建筑几乎一样,都是由垂直的院落再到一组组的道路组成,都渗透着中原地区常见的形式和文化。

3.从建筑装饰来看,土司建筑装饰避免了皇宫建筑中常见的金黄色,大量使用红色,体现了其富贵和权威。在建筑物的装饰中,除了人物外,动物还有蝙蝠、蝴蝶、鹿、鹤、喜鹊等。,植物有松、竹、梅、葫芦等。,器物有石鼓,人物有“颜”“寿”。这些装饰都体现了土司追求“幸福、富贵、长寿”的思想。

(2)烤面包服

土县地方官是朝廷批准的世袭官员,按照朝廷的榜样,给他们官服、官帽、官带。地方官员在处理案件、出巡、接待官员或达官显贵时,只穿皇家长袍、戴官帽、打官方领带,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尊严。平时穿棉质休闲服。这些便服多为土人向地方官进贡的棉、麻或布料,颜色多为蓝色或白色。当地官员冬天穿蓝色棉大衣,夏天穿白色棉麻。款式包括双排扣上衣、圆领长衫,鞋袜也是棉布做的,蓝色或黑色,粗糙而保暖。平时穿着打扮,除了地方官的颜色限制,其他和当地人没什么区别。

(3)烤面包饮食

忻城土县的饮食习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本地人,都大致相同。主食是大米,其次是玉米、小麦、土豆和豆类。节日期间,米粉,饺子,五色米,蛋糕和豆腐球被煮熟,当地人支付猎物,鸡,鸭,鱼,肉和米酒。全家人一起用餐时,按照一定的座次顺序,主座背靠神龛,面向大门,是家中老人的高级座。左右两边是第二个座位,女婿入座,后门是最后一个位置。一般都是媳妇或者女儿坐最后一位。土司有仆人为它斟酒、端饭、递毛巾和扇风。仆人不允许和地方官同桌吃饭,也不允许坐在凳子上吃饭。

⑷地方官员的旅行

新城土县,位于大石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地方官员外出旅游或从事其他社交活动时,会骑马和坐轿子。在他们经过的地方,他们设立亭和站让他们休息和娱乐。土著人扛着肩膀步行。当地官员莫曾修建古月桥等桥梁,开辟山路,为新城的交通做出了贡献。

二,土司文化的制度形式

新城莫氏土司最初是被用来帮助中央王朝武力镇压农民起义的,他走上了政治历史舞台。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莫氏土司意识到仅靠“跃马”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制定一定的法规,才能对所辖地区进行治理。这是文明的进步。土司的法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二是制定一些调整其内部关系的规则;三是存在于民间的习惯法法规。

(1)中央王朝对土司地区的统治,本意是“依其旧俗而治”,实际上这样做并不放心。因此,它制定了各种针对土司的法律法规,并要求他们遵守。第一,对地方官员的继承有严格的规定。地方官的传承必须是“去阙受任”。“须审封委官体,无争之人,明白须取其分支之书,待官结之,示之,照常继承”;第二,对地方官员的谋反、拘禁罪,要严惩“或罚或贬”;第三,土司没有俸禄,朝廷把土地给人耕种,但规定“不得变卖”。如果私自出售,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第四,士兵是奉命招募,未如期到达者;未能按期、按质、按数进贡等。会受到法院的追究和惩罚。“忠君报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历代土司的宗旨。

(2)莫氏土司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需要,制定了一些不合法、不规范的规定,以维护其统治秩序。这些规定分为几个方面:

1,土司家族内部约束。如历代土司写“训官”、“遗教”、“家训”、“家训”,意在劝诫官员读书、讲道理、忠孝、耕织、侍奉、供养、学曲艺、不游手好闲、经商贸易、节俭持家、不忘贪财。

2.土地政策。地方官员没有工资,业务费、生活费由国家确定的官员土地收入解决。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吃土者”。因此,地方官员对其管辖的土地拥有所有权,并让其控制。所以土司把大量良田作为“官地”和“官家地”,由土人耕种,所得全部归己;另一方面,酋长还根据各种劳动条件,分一部分土地给土著人耕种,这部分土地称为役田。比如,土司轿子给轿子一块地耕种,称为“轿子田”,给服兵役的土人一块地,称为“兵田”,还有“搬运工田”、“渡口田”、“邮田”等各种田地。从数量上来说,这些田地基本可以维持他们的生活需求。另一部分是私有土地,归农民所有,可以自己支配,种植收割都是自己的。除了祖传的田地,这些田地大部分都是土著人开垦的。

3.士兵的政策。士兵是酋长拥有的私人武装力量。当地官员给服兵役的当地人分了一块地。这些地方士兵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都是士兵。如果派出,当地士兵要自带口粮和武器,在当地官员的领导下保护当地治安,服从朝廷征兵,配合官方部队四处作战,共同承担保家卫国的使命。

4.土司教育制度。明朝以前,新城没有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明初虽有郡学,但上学的人少,就关闭了。这个例子不成立已经快400年了。在此期间,只有土司管理学校图书馆,颜氏教授官家子弟。清朝时,地方官莫振国在土司府设立了三所志愿学校,并制定了司祭的规章制度挂在府中,供人学习和感受。《祭司十六条规例》是莫氏地方官的一篇优秀教学论文,不仅体现了作者在经学和史学方面的深厚造诣,而且对教学也有很好的研究。所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做,都是明确具体的,严格与慈悲并存,警示与期待并存。

5、民风民俗。因为原住民之间没有文化,很难形成成文的规则。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是他们的传统。勤奋是原住民衡量人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土人中有一句民谣:“不富则饱,懒则饥。”表扬勤奋,鄙视懒惰是社会道德教育的标准。禁止偷盗、抢劫、乱伦、损坏公物,被当地百姓誉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美德,并以此为荣,不断传承。

第三,土司文化的精神形态

精神土司文化是土司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一切精神性的东西,都影响着内部成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感,反映着他们的个体特征。从历代莫土司保存下来的条条框框、诗词楹联中,不难看出他的思想和价值观。

(1)尊重孔孟,遵循“忠、孝、仁、爱”。

《莫氏土司族谱》中记载,莫历任土司撰写了《历天镇》、《关镇》、《田义彝彝》、《关》、《彝训》、《劝关祖》、《司铎规》、《周智家训》及诗词楹联等,无不渗透着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如官谚中的“子世袭,恐承君恩,穿星出入,食不知足”,“亲民爱物,为官之根”;《练阴官》“为官有基础,谨小慎微是修身”“祖宗父母,万分感激”;《道士的规训》“道学的起源是规训的基础,尧、舜、唐、文、孔子等开始集圣人之大成...,道教的传播现在已经很清楚了。" ;《寺福之书》中的“黑门皇帝好心肠,被斯袭,却不能尽天下之能事,使其效力不及”之类的观点,都是莫氏土司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想法。

(二)以农为本,勤俭节约。

新城是山区,农业是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历代土司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倡以农为本,勤俭持家。如莫氏始祖迁新城后所作《李田珍》:“若以战力耕锄,不弃地而食天。不要浪费在玩乐上,山山水水都是金珠,不要浪费在实业上,耕耘收获才是根本。”它警示后人要以农为本,努力奋斗。《分田例》:“任何官弟,无论多么卑微,占了田,养活了第三代,还是会分田给官”,鼓励官弟为了后代,尽早开发资源,发展生产,创业。《练阴官》说“田丽不毛,但也有秋”,《劝关祖显》说:“耕田不重要,奉养不重要。”且慢,莫魏震曾想过建一个“劝农停车处”,鼓励当地人耕种。我们应该把农业生产和人们的道德观念联系起来,安顿下来,继承祖业。《训阴官》也写道:“一日一万,惟一饱,十万却一暖。珠玉不是衣服,珍宝不是吃的。咻!与其奢华,不如简约。”告诫后人不要贪婪,要节俭。

(3)与人交往时,要以礼相待,以心相许。

虽然莫土司是当地的皇帝,但仍然有壮族人民的传统,如简单,真诚和好客。据新城莫氏族谱记载,先祖墨宝曰:“凡来往之人,以诚相待,以义相怜。”土司莫庆忌时期,“到时候,男的耕地,女的会织布,除了种地和桑,别的什么都没有。”“松陵不惊花狗,采江常在船上。”可见当时淳朴的民风。祝酒人莫应超“以爱待其人,以宽严相济制其家,严而不酷,使其有慈母之感”。地方官莫元祥在《劝官族》中写道“欲读书,当讲道理,当亲近兄弟,爱敬之念油然而生。不仅你犯了一个错误,暴力的东西也消失了。”莫土司的观念和行为对改变土族人的陋习,走向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4)宗教信仰

从原始时代开始,所有的民族都有相同的宗教信仰。莫托土司利用新城壮族人的信仰弘扬和供养祖先,建立了三清阁、关帝庙、观音阁等祠堂,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供奉“社王”,“社坛”遍布乡村。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辖区,辖区内有很多居民。遇到是非之争,往往见面就对社会破口大骂,以此来判断是非。每个社会都有不成文的条条框框和各种禁忌,人们不敢跨越。莫氏家族崇拜“墨夷国王”,称其为莫氏始祖;墨脱土司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盛大的祭祀祖先活动,警示氏族后代不忘祖先,加强氏族团结,维护地方和平。比如土司祠堂正殿的对联:“书数未忘入庙,先人永记三朝功德;承蒙恩情,伏成世泽常留山河。”想着《刘一亭》对联:“六间房虽为六支,犹同祖;一个家庭就像一棵树。从根上看,是一家人。”摩希酋长利用祭祀活动向当地人灌输各种思想。比如城隍庙门口的对联写着“人能有良心吗?为什么农历正月十五要烧香点蜡烛呢?”如果你半夜做事,一定要防着我的铁链和钢叉。“土司莫景龙还写了《庙祝记》和《妙妙纪记》,意在警示人们牢记古代圣贤的德行和教诲,孝敬祖先,弘扬功德。

(5)民俗文化

金土1。作为一件文化艺术品,金土是忻城县土县人民的发明。它来源于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反映了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金土是用棉线做经线,各种羊毛线做纬线。织锦用的是竹笼织布机。主要图案有几何“万字”纹、水波纹、云雷纹纹、线纹、藤纹、点纹;图案包括几何图案、动物图案和植物图案;如龙、凤、狮、虎、鹿、鹊、蝶、菊、梅花、桂花、茶花等。主要颜色有黑、白、黄、蓝、红、紫。主要品种有被套、夹克套、吊带芯等。

2.民歌

忻城县土司统治时期,土人生活艰苦,但他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生活和理想追求。爱唱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传统,编出来的民谣色彩斑斓,代代相传。忻城民歌有五言、五三五五句式,在形式上有唱、编曲,在内容上有政治歌、劳动歌、苦情歌、风俗歌、情歌。每年春节,3月3日中秋节,8月15日,都有一个传统的习惯,就是聚众唱歌,叫歌圩。

3.民间故事

忻城县土人在与自然抗争的生产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繁衍生息,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是其中的奇葩。在思想内容上,有流传已久的童话《布波擒雷王》;其中一些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如《两姐妹》中的卡尼和卡勒等。,反映了壮族淳朴善良的民风。从形式上看,这些故事短小精干,跌宕起伏,曲折跌宕,易于记忆和传播。

此外,还有教师戏(傩面戏)和色码戏,乐器是铜铃和铜鼓,舞蹈有钢管舞、钓虾舞、茶事和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