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的历史透视

2008年9月,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和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联合救市行动,大幅降低利率,大规模扩大政府债务和货币供应。

然而,救市行动已经过去三年,但经济和金融整体仍处于低迷状态,没有出现预期的V型反弹或快速复苏。更重要的是,新兴经济体作为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自2011以来增速普遍加快。

与此同时,各种救市措施的边际效益开始减弱,大量资金投入市场救市,使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通胀考验;国际社会可用的政策工具已经非常有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全球化加剧了危机升级。

纵观20世纪30年代初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大萧条?之后我们发现,各种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并没有偏离常规的运行轨道:人类追求更多利益的天然冲动,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局部市场或更大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从而引发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其他因素的推动下,特别是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这种情况有所扩大,最终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时,人们采取的各种救市行动,说到底都是为了扩大货币供给。从局部和短期来看,这确实有利于避免经济社会剧烈动荡带来的恶果。然而,从全球范围和漫长的历史来看,往往很难彻底根除每次危机的根源。反而进一步扩大和积累危机因素,延缓危机的爆发,慢慢释放危机能量,以至于最终可能形成更大的危机和超出人们自身消除能力的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上个世纪大萧条形成和爆发的原因,除了欧洲工业革命推动的生产力迅速膨胀、阶级斗争激烈、贫富差距严重之外,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 特别是美国的独立和西进扩张以及南北统一,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地理优越、制度先进的国家,吸引了大量的生产能力、资本和劳动力向过去转移,推动了当时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这打破了欧洲和世界原有的经济政治格局,激化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直至引发资产阶级革命和一战。

在欧洲爆发战争的情况下,美国依靠其突出的优势吸引了更集中的人力物力流入,生产能力和流动性迅速膨胀,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还向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出口和投资,促进了其资产价格和金融交易的极度繁荣。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产能损害不大,战后欧洲迅速恢复生产,很快导致资本主义国家整体产能严重过剩,流动性过剩。最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产能和流动性迅速收敛扩张,然后迅速席卷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

大萧条爆发后,罗斯福新政打破了传统自由市场经济教条的束缚,推行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缓解局面。欧洲各国纷纷效仿,英国学者、财政大臣凯恩斯进一步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凯恩斯主义者?学校。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遇到危机时必选的法宝。

凯恩斯主义的推行确实缓解了非常严峻的危机形势,但是产能过剩和流动性问题并没有消除。相反,政府的干预进一步扩大了这一规模。如果残酷的二战没有接踵而至,全球过剩的产能和流动性被彻底淘汰甚至形成严重短缺,恐怕危机很快就会形成并再次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被划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集团尖锐对立的格局。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封锁东方集团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市场。随着战后各国恢复重建和生产,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接连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逐渐从出口大国和投资大国转变为进口大国和债务国。到1971,美国单方面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承诺,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后崩溃,主要货币间汇率大幅波动。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滞胀威胁。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新一轮的全球化和快速发展,恐怕资本主义世界会爆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幸运的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与?四小龙?作为代表)和一些拉美国家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冷战结束,新一轮全球化快速推进。这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转移生产力(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产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彻底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有效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经济金融危机,而且促进了其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资源和廉价的环保,可以获得比本国生产高得多的超额利润。同时,廉价商品的进口和社会资金的大量积累降低了国内消费和借贷成本,刺激了消费和负债的快速发展,维持了社会高福利体系的运转和提升。低储蓄高负债高投资高消费?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趋势。

来自东南亚?四小龙?以对外开放为开端的新一轮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经济30年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推动了世界经济金融格局的深刻变化。今天,它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从量变到质变)。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问题被进一步放大,积累成全球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

货币制度演变埋下的隐患

除了全球化这一重要推动因素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1.全球货币清算和交付体系的深刻变化为流动性过剩创造了重要条件。

当今社会,投资贸易的货币结算已经从实物货币(现金)结算转变为银行记账结算。相应地,货币供给从实物货币供给转变为信用供给和簿记(目前现金在全社会货币流通总量中的比重已经很低,中国约占6%,美国仅占3%左右,总体趋势仍在下降),货币供给从央行专属转变为多渠道供给(如银行贷款),从黄金储备的支持转变为政府信用的保障,货币供给总量难以有效控制。

这种变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非常深刻和严峻的问题,甚至人们正在不自觉地刺激和放大这些问题:一是促进了货币信贷的快速发展,货币总量难以控制;二是容易刺激银行贷款扩张,导致银行?大到不能倒?;第三是队形?外汇储备自动加倍流动性?效果,容易刺激全球流动性过剩。

2.政府救市扩大货币供应量应对金融危机,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

大量国际资本流入,造成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然后其大规模集中流出,极易引发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危机。危机本来就是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自然反应,有利于彻底消除流动性过剩问题,消除危机忧虑,尽管市场?看不见的手?很容易过度监管,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动荡。但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每当出现经济或金融危机时,为了防止危机造成巨大伤害,各国政府往往会出手干预救市,抑制市场。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运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过剩流动性。

虽然最初的想法是在恢复发展后采取紧缩政策,逐步消除救助措施的负面影响,但实际上,在恢复发展后,政府通常会忘记或故意忽略这些问题。这似乎成了解决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的办法?政治问题?。

3.以一国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中心货币,使得货币总量更难被国际社会有效控制。

今天的国际清算和储备货币不再是超越主权国家或政府的天然货币(如黄金、白银),而是历史进程中优胜劣汰选择出来的强国主权信用货币。世界各国拥有的外汇储备,追根溯源,最初是从货币发行国流出的,在记账清算的情况下,其流出会自动增加发行国清算行的对外负债。进一步转化为其他负债(如国债、金融机构债务、企业债务等。),使得外债规模被动增加,难以控制,也使得这些银行因为资金太多而急于寻找资金出路,从而降低利率,或者因为追求资本回报而扩大信贷投放,提高融资杠杆率,刺激金融创新和过度繁荣。

同时,为了减轻巨大的债务压力,储备货币发行国也容易扩大货币供给,推动降息和货币贬值。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国际竞争力,各国很容易推动本国货币贬值。在国际中心货币发行国低利率和贬值政策的驱动下,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如今,国际社会竞相实行对外贬值政策,并出现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4.金融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虚假繁荣,也容易带动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释放脱离了黄金和社会真实财富的约束后,货币的信用实际上是对未来的透支,容易造成流动性过剩,容易推动过度的金融创新,发展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它还通过调节社会资源(资金流)的分配和货币的变动,控制社会财富的分配,增强金融对社会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已经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变成了纯粹的金融领域内的投机和炒作,刺激社会不断增强心理和投机意识。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正在不断聚集和加剧。正如西班牙起义报2011 10刊登米格尔?正如Hilivetz的文章所指出的,全球GDP已经达到70万亿美元,债券市场已经达到95000万亿美元(各种债务已经达到全球GDP的1500倍以上),股票市值已经达到50000万亿美元,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已经达到466000万亿美元。但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状态。?总体而言,全球经济、金融和社会福利已经走得太远了。金融和经济危机远未结束,世界已进入重大调整期。

作者是中国银行副行长。本文摘自其新书《金融新思维,银行新发展》序言。